阅读即生活,书中有世界,读者朋友们晚上好,湛庐君与你回顾不平凡的一周。
这星期最“热”的地方一定是小红书,TikTok禁令引发大批北美用户“出走”,Rednote成为了他们的首选避难所。原本熟悉的中文界面,如今充满了英语帖子和外国网友的问候,甚至还夹杂着“交猫税”“交狗税”的帖子。
事情要从1月10日说起,美国最高法院表示,如果TikTok不能在1月19日前完成出售,将面临全面禁用。虽然还未到最后期限,但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这意味着TikTok在美国的大幕即将落下。面对这场“数字末日”,美国的TikTok用户和内容创作者纷纷寻找新平台,而小红书却意外“中奖”。
短短几天内,小红书不仅登顶美国App Store免费榜,还迎来70多万新用户。这些涌入的外国网友用机翻的中文打招呼,分享生活点滴,并开启了不少中美文化的奇妙互动。例如,“交猫税”(Pay Cat Tax)的梗横空出世:原住民小红书用户要求新来的外国网友晒出自家猫咪照片,结果这一风潮迅速传染开来,成为双方沟通的桥梁。如今,带有“猫税”的帖子已经超过9,000篇,话题浏览量超过700万次。
不仅如此,从TikTok切换到小红书的外国用户还自称“TikTok难民”(TikTok Refugee),并围绕这一身份创造了无数新内容。中美网友在评论区互相教对方擅长的科目、共享表情包,还讨论起了学术课题。短时间内,小红书变成了一个中美文化交流的“集散地”。
为什么是小红书?为什么美国网友的涌入能够在如此短时间内形成潮流?这可以从行为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在《行为传染效应》中提出的观点中找到答案。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行为传染效应》一书指出,人类行为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甚至我们看似“独立”的决策,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性”的。这种模仿行为是一种“社会传染”,能够迅速在人群中扩散。例如,当第一批TikTok用户选择小红书作为新家时,其他用户会基于“他人的选择一定有道理”的心理,跟随涌入这一平台。
小红书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也源于其独特的产品属性。它兼具Instagram和Reddit的功能,既有生活方式的分享,又有即时性和真实性的社区互动,正好契合了美国年轻人的需求。此外,小红书用户擅长造梗、玩梗,“猫税”等内容很快在平台内外传播开来,进一步吸引了新用户。
行为传染效应的另一个特点是,“传染”不仅会影响个人选择,还会塑造更大的社会环境。例如,小红书团队迅速调整策略,优化功能以适应国际用户需求,同时招聘英语内容审核人员,以更好地承接这波流量。这种反馈机制让小红书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际化的“破圈”。
《行为传染效应》中提到,社会环境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反过来塑造着人类的行为。小红书的案例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体现。美国用户的涌入,改变了小红书的用户结构,而小红书迅速调整的运营策略,又反过来强化了这一行为潮流。可以说,这是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交汇的一个经典案例。
更重要的是,行为传染效应具有强大的正向力量。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利用这一效应,就能推动更大的社会变革。例如,罗伯特·弗兰克在书中强调,尽管应对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性问题需要政策支持,但个人的行为改变也会产生广泛的连锁反应。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成为一种“传染源”,最终推动社会环境的整体优化。
回到小红书的现象,中美网友间的互动让我们看到,社交媒体并非只能制造分裂,也能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或许未来,正是这些看似无意的“传染”行为,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
就像一句谚语所说:“一根火柴,能点燃整个森林。”从晒猫、交猫税到文化对话,每一件小事背后,都藏着改变世界的潜能。我们是否也可以从中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行为,成为推动改变的那根“火柴”?《行为传染效应》将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示。
自称“TikTok Refugees”(TikTok难民)的人们蜂拥至小红书,初看之下,这似乎是一次天降的“泼天流量富贵”。然而,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
当几十万会说“泥嚎”的美国用户涌入小红书,夸赞中国美食、美景时,平台上的数亿中国用户无疑感到激动与骄傲。被看见,是一种愉悦;被认可,更是一种自豪。
然而,这样的“流量盛宴”是否真能转化为平台的长期红利?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用简单的流量逻辑去看,而是要用《系统之美》中的系统思考来剖析问题的复杂性和可能性。
德内拉·梅多斯在《系统之美》中指出,系统的运行并非线性,它常常充满反馈、延迟与非预期的结果。对于小红书来说,这波美国用户的涌入,也许带来的不是单一的增长,而是复杂的系统性挑战。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TikTok的难民选择小红书,更多是一种情绪化的反抗,而非长期的社交迁移。从系统角度看,这波用户本质上并没有与小红书的“文化生态”深度融合。他们只是暂时选择这个平台,用行动对美国政府的政策表达不满。实际上,他们的社交圈仍然留在Instagram、YouTube Shorts等本土平台上,小红书对于他们而言,仅仅是一个用来展示“超能力”的舆论场。
这种短期行为很可能导致两种结果:要么他们潮水般地离开,要么继续留在小红书,但仅作为商业化的工具。对于小红书而言,这些流量如果无法转化为长期用户,便是空中楼阁。
从系统的反馈回路来看,小红书必须面对的,是中美文化冲突与平台监管之间的双重夹击。一方面,习惯了自由表达的美国用户,很可能对小红书严格的内容审核制度感到不适,甚至产生反感;另一方面,随着外籍用户在平台上的声音扩大,舆论场的复杂性也会随之增加,这将给小红书带来巨大的审核压力。
梅多斯指出,复杂系统往往存在“不可预测的次级效应”。如果小红书未能妥善应对这些挑战,很可能会导致流量下滑甚至平台受罚的风险。
尽管系统充满挑战,但《系统之美》也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解决思路:抓住杠杆点,找到系统内能够撬动变革的关键位置。对于小红书来说,这些杠杆点可能包括:
筛选目标用户:主动选择那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愿意参与深度交流的美国用户,而非仅仅将平台作为抗议工具的临时用户。
优化内容审核机制:通过更透明、合理的方式进行内容管理,以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不必要争议。
建立国际化社区:推动多元文化交流,让小红书不再是单向的“展示场”,而是双向互动的“社交圈”。
通过这些杠杆点的调整,小红书不仅能减少外部风险,还能在国际化道路上探索新的可能性。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系统中,小红书如果能够找到自己的杠杆点,或许不仅能迎来短期的用户增长,更能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国际化之路。与系统共舞,是从长期主义的视角走向成功的关键。
如果说这个时代有什么让人无法忽视的特质,那就是它的速度。
从小红书的天降流量,到年初的CES消费电子展,从区块链技术在悄然间构建起了去中心化的新秩序,到医疗、教育和金融,AI的触角无处不在。人类曾经几百年才完成一次的技术跃迁,如今可能只需几年甚至几个月就能颠覆常识。“进化”不再是达尔文笔下的缓慢过程,而更像一场人类主导的自我加速实验。
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而在这变化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重要的命题:知识也需要进化。在信息爆炸、技术飞跃的背景下,我们如何重新定义知识的价值?
西蒙·温切斯特的《知识的进化》带着这样的追问,展开了一段对人类知识旅程的深刻探索。
书的开篇引用了艾略特的诗句:“我们在生活中丢失的生命何在?我们在知识中丢失的智慧何在?我们在信息中丢失的知识何在?”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戳中了技术时代的痛点。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未必更懂得珍惜;数据铺天盖地,却未必让我们更有智慧。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回望历史,知识的进化是一部充满曲折的旅程。从口耳相传的远古故事,到文字的出现,再到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每一次进步都让人类的思想得以跨越时间与空间传播开来。但温切斯特提醒我们,技术不仅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权力结构和社会观念。例如,古登堡的印刷术不只是技术革命,它催生了宗教改革,甚至推动了启蒙运动。而今天,互联网让知识的传播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却也让真伪难辨的问题更加突出。
书中提到的一些例子耐人寻味,比如蔡伦发明纸张如何助力中华文明成为知识大国,又比如18世纪的百科全书运动如何体现了人类对全面性知识的追求。这些案例让人意识到,知识从来不是静态的积累,而是一种动态的扩展和重塑。
温切斯特希望读者明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清醒地思考技术与知识的关系。正如他所说:知识不只是被获取的工具,它需要被珍视、被反思。”技术或许能改变媒介,但无法取代我们主动探寻真理的本能。
或许,我们无法完全回答那些关于丢失的问题,但正是这些问题让我们在追寻的路上,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而这,正是知识进化的意义所在。
点击加入会员!全年买书享5折~
本期策划:李植
编辑:芦丁
//湛庐文化//
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
商务合作事宜,请联系:
BD@cheerspublishing.com,
13911298303
点击“阅读原文”,挑选以上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