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开门红!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与孙宗涛团队发表2025年首篇《PNAS》,揭示点蜂缘蝽危害引发大豆“症青”的新机制
学术
2025-02-01 14:41
北京
2025年1月31日,宁波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陈剑平
院士和
孙宗涛
团队在《
PNAS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A Pentatomomorpha-specific salivary protein activates plant immunity and is critical for insect feeding
”的研究论文(Hu et al., 2025)。
该研究揭示了点蜂缘蝽唾液蛋白RpSP1在激活植物免疫与促进害虫取食中的双重作用,为害虫防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点蜂缘蝽
(
Riptortus pedestri
s)是危害豆科作物的重要农业刺吸性害虫,能够通过直接取食导致大豆“症青”现象的发生。近年来,该害虫在我国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不断上升,严重威胁我国大豆产业的振兴与发展。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昆虫与植物之间形成了一种攻防相抗的“军备竞赛”关系:昆虫通过分泌唾液蛋白来抑制植物的防御反应,以便更高效地取食;而植物则进化出复杂的识别机制,能够识别昆虫唾液中的某些成分,并通过激活免疫系统进行防御。
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
采用分泌蛋白质谱测序技术,鉴定了81种具有信号肽的唾液蛋白。
通过本氏烟瞬时表达系统,从点蜂缘蝽的唾液腺中鉴定出了一个植物免疫激发子——RpSP1。该蛋白不仅能够激活多种植物的免疫反应,还能诱导细胞死亡,这一过程依赖于植物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SPIP1与HSP90。RpSP1能够被多种植物识别,包括豆科作物如大豆、豇豆、菜豆和蚕豆,茄科作物如本氏烟、番茄和辣椒,以及棉花等。进一步的序列分析显示,RpSP1同源蛋白在蝽次目(Pentatomomorpha)中广泛存在,并且这些同源物中具有四个保守基序。
通过构建截短突变体,研究人员发现植物特异性识别RpSP1中的C端22个氨基酸,且这一22氨基酸肽段(RpSP1-C-22)足以诱导植物细胞死亡。
研究人员进一步构建了过表达
RpSP1
的大豆转基因植株。与对照植株相比,这些转基因植株的基础免疫水平显著提高,点蜂缘蝽的取食时长明显减少,“症青”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转基因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具体表现为成熟期缩短、空荚瘪荚数量减少以及单株粒重增加。此外,过表达
RpSP1
的大豆植株对棉铃虫也表现出更强的抗性。有趣的是,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了点蜂缘蝽体内的
RpSP1
基因后,发现RpSP1不仅是植物免疫的激发子,还在点蜂缘蝽的取食和生长发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沉默
RpSP1
的点蜂缘蝽在取食过程中,非刺探阶段显著延长,而取食阶段则大幅缩短。此外,这些沉默
RpSP1
的点蜂缘蝽在取食后体重增长缓慢,发育周期延长,生存率下降。进一步研究表明,
沉默
RpSP1
导致点蜂缘蝽取食行为受损,从而显著减弱其引发的大豆“症青”症状(图1)。
图1.
沉默点蜂缘蝽 RpSP1缓解大豆“症青”症状
该研究为植物与害虫相互作用领域提供了新视角。点蜂缘蝽通过唾液蛋白RpSP1在点蜂缘蝽与植物的“军备竞赛”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RpSP1是点蜂缘蝽高效取食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RpSP1被植物识别,并激活植物的防御反应,这充分展现了双方的进化博弈。这一发现加深了我们对植物抗虫机制的理解,也为开发绿色防控技术、改良作物抗虫性提供了新的研究靶点,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特别是在大豆“症青”病害的防控方面,该研究揭示了 RpSP1 在调控点蜂缘蝽取食行为和大豆免疫反应中的关键作用,为有效缓解大豆“症青”、保障大豆产量和质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与孙宗涛团队
一直致力于大豆“症青”的成灾致害机制及高效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研究团队明确了点蜂缘蝽通过直接取食导致大豆“症青”的发生,并建立了室内外鉴定体系,系统的阐明了点蜂缘蝽的危害规律,揭示了大豆始荚期是点蜂缘蝽危害大豆的关键时期,连续多年的田间监测发现,点蜂缘蝽的田间爆发高峰与大豆花荚期一致,从而为建立大豆花荚期施药的精准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该防控措施能够显著减轻点蜂缘蝽对大豆造成的“症青”危害(Wei et al., 2023)。此外,研究团队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多组学分析,成功组装了染色体水平的点蜂缘蝽全基因组(Huang et al., 2021),并鉴定出一系列RNAi靶标基因,揭示了这些基因在调控点蜂缘蝽取食行为和影响大豆“症青”中的重要作用,为创制抗点蜂缘蝽转基因大豆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也为基于RNA干扰的点蜂缘蝽防控技术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Huang et al., 2023; Shan et al., 2023; Wang et al., 2024)。论文第一作者为宁波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胡彪
,宁波大学
孙宗涛
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宁波大学
陈剑平
院士提供了重要支持和帮助。此外宁波大学李诣远研究员,魏中艳副研究员等提供了重要支持。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425190122
参考文献
Hu, B., Feng, X., Xu, M., Huang, Y., Guo, C., Yuan, R., Li, Y., Wei, Z., Chen, J., and Sun, Z. (2025). A pentatomomorpha-specific salivary protein activates plant immunity and is critical for insect feeding.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22
, e2425190122.
Huang, H.J., Ye, Y.X., Ye, Z.X., Yan, X.T., Wang, X., Wei, Z.Y., Chen, J.P., Li, J.M., Sun, Z.T., and Zhang, C.X. (2021). 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of the bean bug Riptortus pedestris. Mol Ecol Resour
21
, 2423-2436.
Huang, Y., Hu, B., Wei, Z., Shan, S., Guo, C., Zhang, H., Li, Y., Chen, J., Kang, X., Huang, H.
, et al.
(2023). A secreted salivary effector from
Riptortus pedestris
impairs soybean defense through modulating phytohormone signaling pathways. Insect Sci
30
, 1637-1647.
Shan, S., Huang, Y., Guo, C., Hu, B., Zhang, H., Li, Y., Chen, J., Wei, Z., and Sun, Z. (2023). A salivary secretory protein from
Riptortus pedestris
facilitates pest infestation and soybean staygreen syndrome. Mol Plant Pathol
24
, 560-569.
Wang, G., Hu, B., Yao, X., Wei, Z., Chen, J., and Sun, Z. (2024). A Stinkbug Salivary Protein Is Indispensable for Insect Feeding and Activates Plant Immunity.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Wei, Z., Guo, W., Jiang, S., Yan, D., Shi, Y., Wu, B., Xin, X., Chen, L., Cai, Y., Zhang, H.
, et al.
(2023). Transcriptional profiling reveals a critical role of GmFT2a in soybean staygreen syndrome caused by the pest
Riptortus pedestris
. New Phytol
237
, 1876-1890.
阅读相关:
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和孙宗涛研究员团队在一区top期刊(IF=10.1)发表水稻抗病和增产新机制
NC | 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和孙宗涛团队揭示植物RNA病毒抑制OsNPR1介导抗病毒免疫的新机制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和孙宗涛团队揭示植物RNA病毒致病和传播的新机制
Plos Pathogens | 陈剑平院士/孙宗涛研究员团队揭示水稻核转录因子NF-YA调控茉莉酸介导的抗病毒途径新机制
陈剑平院士/孙宗涛团队揭示大豆花叶病毒P1蛋白差异调节水杨酸途径影响自身致病性和宿主防御反应
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孙宗涛研究员团队揭示水稻受体类蛋白介导寄主防御病毒侵染的分子机制
PNAS 详细解读 | 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孙宗涛研究员团队揭示植物RNA病毒致病和传播的新机制!
Plant Cell | 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孙宗涛研究员团队揭示植物激素调控水稻抗病毒的新机制!
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团队在Nature旗下期刊发表最新成果,揭示植物性昆虫肠道微生物群来源于其周围的土壤和植物,对繁殖起到重要作用
PNAS | 陈剑平院士研究团队在植物RNA病毒致病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南京农大联合多家单位揭示大豆症青病毒的昆虫传播媒介和流行病学特征
PBJ | 中科院王二涛课题组鉴定到大豆重大病害“症青”发生的“真凶
首次破解!南农植物病毒学团队联合多单位在Molecular Plant发文,破解大豆重大病害“症青”的病因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植物微生物最前线
报道植物和微生物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
祝贺!广西大学2位博士生 (均为女性)
2024届硕士生第一作者身份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最新研究成果——天门冬目与葱属硫化物起源演化
国家杰青,任"涉农"大学校长
历经二十余年攻关!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第一作者身份发表《PNAS》揭示黄籽油菜高油积累分子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发Nature Communications,入职中科院(博士后)
河南农业大学院士团队博士生一区top期刊(IF=7.7)开发国际首个鸡种质资源分子鉴别系统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在一区top期刊(IF=8.3)首次揭示病毒来源siRNA调控植物初级代谢途径关键基因表达促进侵染
年薪35W起!“国家杰青”团队植物保护、植物抗病、植物学、基因编辑等方向招人
多糖多酚植物RNA提取技术世界第一!8min完成(任何植物、真菌)
田志喜发表2025年首篇文章(通讯作者)
华南师范大学特聘副研究员《Cell》旗下期刊(IF=17.36)发表最新成果
我问deepseek,农学硕博月薪过万职业
封面文章!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第一作者一区top期刊(IF=9.4)发表论文,揭示WOX5维持根尖干细胞组织者特性的分子调控机制
中国农业大学院士坐镇!连续发2篇《Nature》后,联合国内外学者再发植物学顶刊!展望小麦2035
广西大学农学院发表2025年首篇《Nature Genetics》,迎开门红!
青青岛农业大合作发表2025年首篇Nature Plants,迎开门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国家杰青”团队一区top期刊(IF=18.9)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华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硕士生一作一区top期刊(IF=14.3)发现植物线虫线粒体蛋白跨界触发植物免疫反应
陈雪梅院士担任主任,小麦病害防治领域!1985年1月1日出生后,北京大学核糖核酸北京研究中心招聘
多糖多酚植物RNA提取技术世界第一!8min完成(任何植物、真菌)
华南农业大学迎来新副校长
祝贺!甘肃农业大学副教授
农科院博士生,发表《Nature》
安徽农业大学硕士生一作发表Plant Physiology揭示植物抗病研究新进展
山东农业大学发《Science》封面文章后,再取突破性进展!
重要突破!中国农科院博士生第一作者一区top期刊(IF=10.0)开发出双子叶植物高效基因编辑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去吉林农业大学了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第一作者《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学术论文
北京大学在Plant Cell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解析调控管状分子分化的miRNA网络
植物领域发表17篇《Nature》、《Science》、《Cell》,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邓兴旺院士团队组招聘
多糖多酚植物RNA提取技术世界第一!8min完成(任何植物、真菌)
河北大学发2025年首篇Nature
硕士生一作!四川农业大学在植物学top期刊(IF=6.1)发表论文,在高温胁迫对苦荞花器官发育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
曾发Nature,被Cell拒稿,浙江大学教授团队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揭开了百合花庞大基因组的秘密
硕士生一作!华南农大植保学院一区top期刊(IF=14.3)发现植物线虫线粒体蛋白跨界触发植物免疫反应
“80后” 博士任985农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农大博士生一作发表《Plant Physiology》,入职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揭示果实成熟过程的蛋白去磷酸化调控机制
江苏农科院植保所博士连发2篇论文(累计IF=23.1!)效应因子通过模仿水稻免疫调控关键因子瓦解植物免疫新进展
新突破!浙江大学博士生第一作者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文章,工程改造大肠杆菌实现尼龙12生物合成
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第一作者身份一区top期刊(IF=8.2)揭示了油菜素内酯和茉莉酸信号途径在水稻抗镉中的协同作用机制
农学博士,年薪90W+,解决北京户口
多糖多酚植物RNA提取技术世界第一!8min完成(任何植物、真菌)
DeepSeek:2025诺贝尔奖预测,中国学者成热门候选人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第一作者《Nature 》旗下期刊揭示不同种子传播方式的自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差异
开门红!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与孙宗涛团队发表2025年首篇《PNAS》,揭示点蜂缘蝽危害引发大豆“症青”的新机制
祝贺!合肥工学大学3名博士生
北京林业大学《Cell 》旗下期刊在植物抵御真菌侵染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复旦大学发《Cell》(中文署名文章)设计了高效、广谱、兼具失活病毒和抑制病毒感染的双功能抗冠状病毒候选药物
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发Nature communications,获博新计划,中国农大杨志佳团队揭示玉米籽粒大小和淀粉积累的分子机制
博士后一作!中国农业大学在Nature Plant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黄瓜驯化过程中单性结实的分子遗传机制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