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主流的观点,在地球上的生命曾经发生过5次大灭绝事件。
第一次发生于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
第二次发生于3.75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许多海洋物种被消灭,包括著名的三叶虫。
第三次发生于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有96%的物种灭绝。
第四次发生于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造成了75%左右的物种消失。
第五次发生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这次大灭绝事件造成了恐龙家族的集体覆灭。
但对于上述说法并不是没有异议的。早在2004年,有人就指出,晚泥盆纪可能没有发生过大灭绝事件。因为我们所谓的大灭绝事件,是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物种大量死亡。而在泥盆纪晚期,虽然也发生了物种大规模死亡,但时间跨度太大,算不得是一次“事件”。就好比一座山,尽管海拔高,但假如坡度很缓,山顶就不能称作“峰”。
这个观点最近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得到证实。
在古生物学上,化石被用来测定岩石的年代。因为大多数物种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如果一个物种的化石存在于来自不同地方的岩石中,那么这些岩石就被认为有着大致相同的年龄。
不过,这样的判断太粗略。现在,我国古生物学家创建了一个改进的记录,以2.6万年的年长来划分。他们分析了在中国和欧洲发现的1.1万个海洋物种的10万个记录。记录涵盖了从5.4亿年前的寒武纪到2.4亿年前的三叠纪早期,时间跨度大约3亿年。
改进后效果就细化了:过去因为没法作更细的区分,只好把生活在同一个世纪的所有人算作相同年龄,但现在,古生物学家已经能做到只把生活在同几个月的人才算作同一个年龄。
这是高强度的计算,在一台普通电脑上至少要运行几十年时间。因此,研究小组开发了机器学习程序,并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上运行。
他们发现,其他四次大灭绝都符合“大灭绝事件”的定义。譬如,二叠纪末期的大灭绝,大多数物种仅在6.3万年内就灭绝了。唯有泥盆纪晚期的那次大灭绝,物种是在大约5000万年的时间内缓慢灭绝的。由于时间跨度太大,所以不能算是一次真正的大灭绝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