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里的“大变活人”总是假的,但心脏移植倒可能真会“大变活人”!为什么呢?
奇妙的“换心效应”
1988年,美国47岁的舞蹈家西尔维亚接受了心脏和肺移植手术。手术后,原本性格平和的她开始变得易冲动和富有攻击性,并且爱喝啤酒,爱吃先前从不喜欢吃的肯德基。对于自己在手术后像变个人似的巨大变化,她自己深感困惑:究竟是自己发疯了,还是“换心”带来的?为了破解这个谜团,她自己展开了调查。后来她证实她的心肺捐赠者,是一个死于摩托车事故的18岁男孩,这个男孩生前不仅富有攻击性,而且最爱吃肯德基。她这才明白这一切都是“换心”造成的。
类似的故事还有许多。如美国亚里桑那州的谢尔曼,在2001年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后像换了一个人:他疯狂地爱上了墨西哥食物,并时时怀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愤怒感。后来他与器官捐献者的家属取得联系后得知,捐献者生前非常喜欢墨西哥奶酪卷饼,而且是在一场斗殴中受伤,然后病逝的——而这可能就是无名怒火的来源……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和他的同事,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在20多年时间里,他们已经记录了超过70件这类难以理解的事例,即被“换心”的人,性格受到了心脏捐赠者的影响,几乎像换了一个人!这给人感觉就像“大变活人”的魔术!当然,“换心”导致的结果只是让人大脑意识和性格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产生了“换心效应”。
为什么“换心”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呢?难道说心脏具有独立思考和自我感知的能力吗?科学家们一直找不到合理的解释。
心脑相通导演的吗?
美国科学家指出,“换心效应”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心脏具有独立思考和自我感知的能力,因为大脑有感知和处理各种信息的系统和组织,但心脏没有。不过有一点值得人们特别注意,那就是人的情绪变化,不会对人的四肢等器官组织产生生理影响,但对心脏的影响却非常直接。
如从1999年到2003年间,美国霍金斯大学医学院心脏病科共接治了19名类似心脏病突发的急诊患者,这些人的症状都是胸闷、憋气。但经过检查,他们都没有患心脏病。经过卧床休息及简单治疗,2周后他们就康复出院了。
后来查明,这些患者生病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突然的感情压力和强烈刺激:有的亲人突然去世,有的遭遇了车祸、抢劫,有的被告上了法庭等等。当遇到巨大的或突如其来的情绪压力时,人的身体会释放大量的被称为压力激素的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这些物质进入血管后,会暂时让心脏肌肉受到猛烈冲击,从而减弱心脏跳动的能力,造成类似心脏病发作的症状。这在医学上叫做“心碎综合征”。人类情绪和心脏的密切联系,由此可见一斑。
既然大脑情绪的变化会给心脏带来直接的影响,那么就说明心脏并非原来人们所认为的是简单的一台收缩性“水泵”,同时也说明心脏和大脑密切关联。既然心脑相通,就可能意味着心脏的变化会引发人的情绪甚至意识发生变化。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破解“换心”产生的“换人效应”,才有可能找到终极答案。
心脏细胞有魔力?
最近,我国科学家提出了“心脏细胞魔力”说,比较有说服力。
科学家指出,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之所以有记忆功能,那是因为人在形成记忆的时候,中枢神经细胞会以放电的形式把这种信息告诉大脑。但人体是一个协调组织,大脑中除了存在神经放电的信息反馈机制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类似的机制,比如内分泌。最新研究证实,所有细胞都能释放一些东西,换句话说,神经细胞会放电,普通细胞也会释放一些东西,告诉大脑:“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我们是这样做的”等等。这就是说,普通细胞虽然本身没有存储记忆的功能,但也能像中枢神经细胞那样,给大脑传递信息。
假如说普通细胞能担当传递信息的“信使”,那么心脏细胞自然也不例外了。可是“心脏细胞信使”是发挥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已经知道,心脑相通,而且是通过血液相通,这其实就意味着大脑的意识或者记忆会通过血液传递给心脏细胞,而心脏细胞接受这种信息后就会按信息的要求采取相应的代谢方式,而这就相当于心脏细胞发挥了存储记忆的功能。而随着这颗心脏的移植,心脏细胞的记忆也就一同被移植到另一个人体中了。由于心脏细胞本身就是“信使”,到了另一个人体后,自然会把原来的记忆传递给新的大脑,这样,接受心脏移植的人就有了原心脏拥有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等等。
当然,这个说法还需要进行更细致的论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心脏和大脑的密切关系,需要引起格外重视,未来治疗心脑疾病,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治疗,才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