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学者发现,中国人学外语是把它奉为学问,他们拥有的英语语法知识足以令英美人吃惊,他们提出的问题甚至让世界一流的语言专家瞠目结舌。但最让人遗憾的是,成堆的中国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后中,竟然很难找出一两个足以充当英语口语翻译的实用人才,说明太多的人学的是“哑巴英语”。
这种“哑巴英语”普遍存在的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国学者最近揭开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秘密——
教:把两种能力弄混了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表面上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并没有能够从“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角度,把听说读写能力做深入的区分和解读,如此一来,教师就不清楚自己在“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是在培养他们的文字能力?是使用相同的教学法,还是不同的教学法?于是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刻苦学习若干年,结果掌握的还是“哑巴英语”——只会读写英语,不会听说英语。
那么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究竟有什么大的不同呢?
从人们掌握这两种能力的实际情况,就不难看出这两种能力是有明显区分的。我们知道,有人具有语言能力,但缺乏文字能力,如盲人和文盲;而有人具有文字能力,但不具有语言能力,如哑巴和“哑巴英语”“哑巴汉语”等。儿童是先具有语言能力,后来通过学习才获得了文字表达能力,而成年人则可以先获得语言的听说能力,后获得文字的读写能力,也可以先获得文字的读写能力,后获得语言的听说能力。
再从两种能力的具体内容上看,区分更为明显。如语言是一种以“音”示“义”的听觉符号系统,而文字是一种以“形”示“意”的视觉符号系统;语言是靠耳朵和嘴完成,文字是靠眼睛和手完成;语言“一发即逝”,文字可“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掌握语言能力是由听到说,获得文字能力是由看到写。“语言能力”的差异与语言环境有关,如不同地区的人讲不同的方言,“文字能力”的差异与学习的文字材料和教师教法有关。
我国学者认为,只有把这两种能力真正搞清楚,英语教材和教学才有可能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才能避免培养出一批接一批的、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英语语言学家。
学:大脑差异惹麻烦
除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错误容易造成“哑巴英语”现象以外,对于学生来说,童年说汉语与说英语所产生的大脑差异,也会造成“哑巴英语”现象。
早些时候,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有两个分管语言的区域,一个位于前脑,另一个是位于后脑。因发生阅读障碍的人都是后脑语言区功能发生障碍,所以科学家认为位于前脑的语言功能区基本不发挥什么作用。但最新研究发现,学习拼音文字的人若出现语言阅读障碍,一般都是位于后脑的语言功能区出了问题,而使用中文这种表意象形文字的人,如果存在语言阅读障碍,一般是位于大脑前部的语言功能区出了问题。这表明说汉语和说英语的人,大脑内部存在差异。
那么这种差异,会给中国人学习英语带来哪些困难呢?进一步研究发现,学习表意象形文字的人与学习拼音文字的人的大脑差异一般出现在12岁以后。这种差异一旦形成,相互学习对方语言就比较困难了,就很容易按照自己的母语的学习习惯来学习对方的语言,于是就会造成“哑巴英语”或“哑巴汉语”等现象。但如果人在12岁之前学习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大脑两个语言功能区都会得到良性刺激,都会发生作用,所以学习外语就会事半功倍。
当然,如果在12岁以后学习外语,也不是注定学不好,因为研究证实,学习表意象形文字的人的脑语言功能区与大脑主管运动功能的区域紧密相连,所以在“运动”中学习就会有好的效果,如要多看、多写、多说等等,把各种器官调动起来;而学习拼音文字的人的脑语言功能区与大脑主管听力功能的区域紧密相连,所以要学会营造语音环境,让耳朵能够多听。
看来,要想减少“哑巴英语”现象,从教和学两个角度多加探索,肯定会大有改观的。例如通过英语电影学英语,可能对学习英语就是不错的办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