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四十四 -- 大一统帝国的模板 (上)

百科   2024-08-27 23:56   北京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思想创新、制度创新、道路创新、文化创新。大秦王朝的国体和政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是伟大创举,是中华帝国第一次真正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经济上的大一统、军事上大一统、文化上的大一统。

第一、皇帝之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就召集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等三公六卿,商议建国大事。尤其是最高领导,称呼什么。在夏商周三代时期称王,尊为天子。在五帝时期,称为帝,再早的“三皇”时期称为“皇”。但大家都觉得,上古以来没有这么伟大的功绩,必须有个响亮的名号,才能和千秋伟业相匹配。于是乎,《秦始皇本纪》做了如下记载: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取三皇的“皇”,加上五帝的“帝”,取号为“皇帝”那么,皇帝的父亲就称为“太上皇”。这一称号至高无上,被历代帝王所延续。其实秦朝的称谓不光“皇帝”的称号是首次开先河,就连“太后”的称呼也是在秦开始,秦昭襄王嬴稷的母亲羋八子第一个称呼宣太后。“丞相”一职也是来自秦,秦武王时,设左右丞相,任命甘茂为丞相兼领上将军,樗里疾为右丞相。

第二、皇帝和天子有别

秦朝的皇帝和夏商周的天子也有明显的不同。

天子为名誉上的共主,下封公侯伯子男五级诸侯。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五服拱卫天子。

比如周天子建立初期,实行封土建国,把肥沃土地和重要位置都封给了儿子和亲兄弟,个别封给了战功卓着的亲近大臣。起初优势很明显。但经过三代五代,一百年几百年。原来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亲情已经在权势面前很苍白了。所以,才造成了春秋战国战乱征伐不断地局面。说白了,春秋五霸也好,战国七雄也罢,从根本上说是周天子家法不严,闹家乱。

秦王朝实行中央集权,郡县乡亭里各级官员,都有中央任命,不能世袭。这样就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控,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郡县制的政治先进性影响深远,一直到现在,我们两千多年来,一直实行的延续了中央、省、县三级政权的基本框架,这就是秦始皇的伟大之处。

第三、实行郡县制

郡县制是秦的创举,核心是废掉诸侯卿大夫贵族的世袭公爵,权利划归中央。各级官员有中央任命,没有爵位,不能世袭,使秦国由王国变为帝国。

纵观历史,夏商周三代,尤其周代,封疆建国。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层层分封。实行的是从天子、诸侯、大夫,到家臣、国人,野人、奴隶金字塔式政权模式,在分封的家国中,自己有权任命宰相和官吏,养有自己的军队,在食邑内,独立收取税赋。各个诸侯都有相对独立的军权、财权、人事权、法律独立,只不过每年象征性向中央进贡而已。这种制度缺陷,是造成春秋战国征伐不断,战乱不止的根源。可以说,天子对诸侯的约束,多是道义上的层面。

秦国实行郡县制,并不是开始于秦始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改革。开始较大规模实行郡县制,商鞅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新能源与能效
英雄追光逐电,传送疾走闪现。试问笔者雅好?喝酒烫头抽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