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最美的時光,均被雕刻成書院的模樣。

文化   2024-10-15 14:59   北京  




山明水秀,鸟语花香,诗情画意,再加上孩子朗朗的读书声,世间那些最美的时光,彷佛凝固在此刻,就是一幅画,慢慢被勾勒成书院的模样。
在中国名山大川里,仿佛形成一种美学范式:在山水之间必然有塔,在湖水的倒影下,塔仿佛成了虚实的榫卯,印证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联通;在山间水岸必然有亭,亭仿佛成了心境停留的彼岸,停在此刻,模糊了物质和精神的界限;在大江大河边必然有楼,望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才会写出《黄鹤楼记》与《滕王阁序》这样的豪迈文章;在水到尽处时,必然有秘境,这样才能找到心中的《桃花源》。
在这个名山之中,如果少了一间书院,就仿佛辜负了时光,得罪了岁月,让周围的山色也失去了颜色,变得不明了起来。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我更愿意把这句话理解为,一位师者在书院蒲扇,喝着清茶,讲着释疑解惑的事儿,此师者为“仙”;在蒲团上坐着认真听讲的学生,灵动的思维在思绪中不断变化,渐渐幻化成“龙”。

名师为仙,潜龙为灵,山水间仿佛一下子便“明白”起来。徜徉在书院,我忽然明白古人为何选在山间建书院的原因了。在中国古代,上等之学便是以天地为师,以自己为师。“独与天地之精神往来”一直是学子的精神路径,认知思维中的“总结”一词,与感知思维中的“明白”一词,看似是一个意思,实则是一个建立在二手知识的逻辑上,另一个则建立在一手直觉感知上。

以物观我,以物应心。在山水间的书院中,看着湖光山色,观着秋风明月,听着虫鸣鸟叫,人与物之间的界限慢慢模糊,心中的感受就如一颗石子投入到心湖之中,荡起层层涟漪。不用思考,只是解读精神世界里那层微微的涟漪,便有诗情和画意涌入脑海之中,或与古人对话,或与天地往来,或与自然同心,或与万物相应,观天地而观我心,好似天地万物这本无字天书,渐渐浮现出一个个文字对应在眼前。

这种恍惚的感觉,让清晰可见的书院隐隐消退渐渐模糊,犹如雾气,弥漫在整个山间水榭之中,就像打开一个结界,整座山都变成了一座书院,从中隐隐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和学子们忽然灵感乍现的才情……


这种出神入化的体验,或许只有在江西,你才会在恍惚中偶然拾起那份难得的清明,明白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书院不再是书院,当这些渐渐模糊,渐渐重叠,又渐渐清晰的时候,那种明白的愉悦就犹如沙漠中上好的香茶,凛冽而香甜,透彻心扉,洗涤灵魂,醍醐灌顶。

这是所有中国人的精神故乡,也是道的故乡和书院的故乡。一个人拿出一周时间,开着车慢慢地游历在江西山间的书院之间,便是一次中国文化的巡游。一个人的孤独,一个人的止语,一个人的愉悦,一个人的肆意,一个人的逍遥,一个人的自在,一个人的感受,足够装下旅途中所有的丰盈和圆融。
你在寻找一个契机,一个忽然明白中国文化是什么的契机。古代陶渊明寻找心中的桃花源,只有到山穷水尽时,才能看到那种山有小孔,仿佛若有光,这种宛若隔世的进入感,你在江西的书院随处都能找到。或许,现世的桃花源便是古时留下的书院吧。

今夕何夕?我是谁?我身处何地?

从现世的惯性和麻木中抽身而退,在阅读江西的书院时,也在阅读自己,阅读自己的精神,阅读自己少有触及的灵魂,阅读自己已经尘封多年的文化根性。这种恍如隔世的进入,比陶渊明误入桃花源或许来的更深刻些。

古时的讲学之所,大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居山水之上”,被视为理想的环境观。“当我们回到人类意识的诞生现场,寻求意识所依附的缘由”的时候,就会发现,中国文化便是--山水所形成的逻辑,感知所形成的思维,天地所形成的意识。中国的文化意识便是在山水间、万物里、天地中,以“感知”而模糊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故此,才能以物观我,以物应心,以物载道。

书院立于山水之间,便是模糊了师圣贤、师天地、师万物、师自己的界限。让书院的知性和山水的感性相生相长,相互滋养。


名山众多的江西,有着得天独厚的书院创办环境,一些享誉全国的“明星书院就在江西的山水之中。位于庐山五老峰之南的白鹿洞书院,四山环合,清幽静怡,历经千年,享有“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位于铅山县的鹅湖书院,因历史上两次著名的“鹅湖之会”而闻名四海。而位于江西高安的桂岩书院,是江西历史上的第一个书院,也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招徒授业的私家学院”。
那时的江西,就宛若当代的北京清华、北大、人大……历史上,江西长期是书院发展的重点区域,在我国书院发展史上处于核心引导地位。江西省的古代书院数量为全国之最,鼎盛时期有1000多所。与其他地区相比,江西古代著名书院也最多,除了上述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桂岩书院之外更有象山书院、白鹭洲书院、濂溪书院、豫章书院、怀玉书院、东湖书院、盱江书院 、南丰书院、慈竹社员、流坑书院等书院,天下书院汇集江西

朱熹,宋代大儒,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在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任命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同年十月,朱熹行视陂塘时,在樵夫的指点下找到白鹿洞书院的废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突出,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苦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做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近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
王阳明,虽非江西人士,却在担任南赣巡抚时期,提出“致良知”的思想学说。而王阳明心学思想主要在江西提出和践行,恐与朱熹、陆九龄、陆九渊有关,也恐与江西的山水和书院有关。“致良知”的提出,便是王阳明从“知识之学”到“直觉之学”的重要改变。孔孟朱王,儒家的四大圣贤,后两者均与江西关系密切,这足以说明,期间江西的文化之鼎盛,不亚于如今的北京。
提及江西的书院,还需从唐代的桂岩书院说起。桂岩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从事教学活动的书院大约始于中唐时期,唐代桂岩书院创立时,它不仅是江西书院史上最早的书院,也是中国最早的聚徒讲学书院之一。因此,江西也是讲学书院起源的摇篮。

两宋、元、明时期,江西书院在全国独占鳌头。清代,沿海一些发达省份的书院发展迅速,但江西仍然位居前列。


那时最美的时光,不仅雕刻成书院的模样,还让一方山水变得物华天宝,让一方天地变得人杰地灵。欧阳修无不自豪地说道: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与现在社会所说的:“要想富,多修路”不同,那时的人更注重精神世界,那时的路,就是书院,让人渐渐开明、聪颖的书院。

在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体系里,文化的体系一直遵从“已知中的未知”进行发展,即在“已知中不断深挖”,渐渐看到的世界,不再是眼前的物质世界,而是变成诗意、变成能量、变成精神、变成气韵的世界。

山水与诗情重叠,万物与画意重合,物质与精神重构……于是天地万物都开始有了人的精神、人的意识,以物观我,以物应心,以物载道。那种深植在中国人文化中的DNA,在山间,在水旁,在书院中慢慢觉醒、慢慢清明、慢慢通透。天人合一、气韵生动、道法自然、独与天地之精神往来……渐渐变成一种感知可见、精神可见状态,如此之妙,恍然如梦。

“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外观,到内观,再到内外观。以心应物,以物应心。这就是为何,今日的江西景德镇还可以成为所有中国美学者的天堂,因为时间,已经把一座城市凝固成一家陶瓷书院。
江西历史上人才辈出:文学上,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唐宋八大家江西“占其三”,黄庭坚蔚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政治上,江西出了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江万里、解缙等一批永留史册的名臣良相。哲学上,朱熹、陆九渊等引领一代思潮……慕学之风广受推崇。“学田制”让寒门才俊求学机会增加,书院营造的包容环境也让大家有了思想交锋的辩论场所,激发了学术活力。正如白鹭洲书院办学宗旨是“不独以文章取科名而已,愿以行己有耻为第一义”。江西书院秉持崇文重教的传统,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在过去,许多赣商赚钱后都会投身家乡建设书院,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家乡的有为青年通过读书成才。

江西书院也是中国心学和理学的诞生、发展、相互交锋之地,陆九龄、陆九渊兄弟与朱熹"鹅湖之会",开启了朱陆之辩的盛事,集大家于一堂面对面的论辩则是前无古人的盛况,论辩之风遂为学者转相仿效,由此而形成了中国书院的“会讲”制度,开创了心学与理学论辩之先河。


在我的理解里,中国之“中”,不是中原之“中”,而是身在其“中”的“中”。在江西众多的书院中徜徉,就是身处其“中”,乐在其“中”,感在其“中”,觉在其“中”,也妙在其“中”的体验。仿佛中,我看到陆九龄、陆九渊兄弟与朱熹"鹅湖之会";恍惚中,我听到学子朗朗的读书声;错愕中,我不知道身处学院还是身处大山。
身处,深处。
这种奇妙的体验,更愿意让我一人前往,或是清晨,或是黄昏,或薄雾起,或是微雨熏,在无游人相左右的情景下,更显得我与书院的孤独,孤独地对话,孤独地相交,孤独地来往。那种时不时出现的仿佛、恍惚、错愕,让我不知在幻境中,还是在现实里,今夕何夕,身处何地,那种只有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不真实感,才会让我如此陶醉和贪恋。
如一缕清风,如一轮明月,如一朵花开,如朝出绯红、如幕落霞光、如雨后天青、如薄雾仙境……独自一人领略层出不穷“进入”,才有机会让我与古人对话,与诗词同频,与画意同韵……
身处,深处。

那种,“用身体体验千山万水,用灵魂独自偷欢”的感觉才是真正的拥有。天地、万物、山水是一本书,书院就是在书上建立一所灵魂建筑。书院的书桌上放着一本书,今人却从这本书边轻轻走过,带着欢笑和打闹,叙述着从抖音视频中听来的书院故事……
慢慢这些画面被雕刻成书院的样子。仿佛间,我又一次见到古时候的学子在山水水榭旁读书的样子,渐渐那读书旁的自然山水,变成如今书院的样子。
江西,就这样把心中最美好的想象,最美好的时光,最美好的感受,都变成一座座书院的模样。‍‍‍

主编|海丰
图片丨谁最中国&江西文旅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图片进入)👇

誰最中國
从2014年开始,「誰最中國」便致力于“中国文化,当代表达”的触摸和探索。 历经8年,「誰最中國」希望通过向文化发问、向时代发问、向产业发问的方式,重新寻找中国文化的高级、灵性和密码,重构“文化、美学、设计”这一理论体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