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是身心放鬆,還是時代英雄?

文化   2024-10-13 15:01   北京  
文字丨誰最中國
圖片丨誰最中國

我们的时代,当真娱乐至死了吗?

正当我怀疑时,《你好,李焕英》早已破票房58亿,全国历史第一,成了当之无愧的票房英雄;沈腾成了那年史上最高票房的演员,突破200亿;曾经严肃的许知远、易立竞、刘擎,也可靠“幽默”在综艺上“出圈”;对短视频嗤之以鼻的爸妈,如今也分秒离不开它……我们的话题与生活,始终围绕娱乐。

这个时代已经太不缺娱乐了,能想到的娱乐方式,综艺都替我们想到了。想要学习的东西,都能用娱乐的方式学习了。从理想到生活,娱乐无不渗透在每一个角落,我们热爱它、厌恶它,却也离不开它。

娱乐,似乎不仅仅是一种放松,反而是一种英雄。它能拯救我们平平无奇的生活,能轻轻松松让一个人成为话题中心,能创造一个个商业奇迹,甚至还可能决定一个时代的命运。

美国的《读者》杂志之所以能成为上个世纪出版界的英雄,是因为它是“中产阶层的话题刊物”,话题是那个时代的流量,流量是这个时代的话题。最大公约数、易燃易爆炸、算法、热搜、降维、带节奏、种草、操纵话题……让流量和话题越来越集中,直播、综艺、流量电影、热搜好像成了我们的全部,好像一不小心就错过一个时代似的,演艺明星也在四者之间或茫然失措,或来回奔波……

这是一个不愿意深刻的时代,这是一个向下看的时代,这是一个放开后又迷失自我的时代。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说,“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而当下的我们,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为什么不再思考,却依然用笑声代替思考。

当娱乐能成为一种英雄,是喜,还是悲呢?


每年有那么几天北京沙尘暴,朋友圈的段子总是层出不穷。什么“黄天不负有心人”,什么“今日的口罩钱回本了”。一边看朋友圈,一边乐呵呵,我们早已经不会去严肃提问,“为什么洁净的蓝天如今一股子土味?”更不会忧心忡忡,寻找解决途径。娱乐,一面缓解人们的焦虑,一面又放松人们的警惕。

也如此,生活才不至于那么苦,那么悲?

生活里,当个娱乐英雄总是好的。聚会上,总喜欢多出现一些气氛担当的人儿,以求场面不那么尴尬;课堂上,总喜欢老师幽默一点儿,以求知识能快速有效地吸收;工作中,总喜欢与那些幽默的同事共事,毕竟工作已经很累了,再不想因为人际关系而累。

想放松?想快乐?所以,娱乐也顺理成章成为最主要的社交货币与休闲方式。

聊天,从综艺话题打开局面最为容易;社交,从剧本杀、狼人杀等游戏最能打开心房;表达自己,朋友圈就是最好的“秀场”,最好不要再有心灵鸡汤,更不要轻易谈理想情怀,反正一切都是轻轻松松的,才能获得更多的点赞……

马东说,“人们内心的趣味,并不因为他识字了,就发生质的变化,因为那是他对娱乐本能的靠近。”当我们埋怨娱乐谋杀了思考,肤浅谋杀了深刻时,还是会经不住刷刷短视频,看看综艺。当我们没时间陪父母时,还是希望父母能多一些娱乐活动,这样会安心许多。兴许,谋杀思考的,是疲惫。那我们还有什么权利去责备本能性的娱乐呢?当个娱乐英雄不挺好?

可是,娱乐似乎不是在解决问题,它在缓解问题,甚至是在转移问题。我们的人生,并没有因为成为一个娱乐英雄而变得更加顺畅,也没有变得更加快乐。反而,刷完综艺短视频,空虚更甚。平日社交,人前幽默,人后更孤寂了。不谈理想,只谈眼前的快乐,还是免不了迷茫无措。娱乐,成全人们成为一个生活英雄,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娱乐,不一定解决生活问题,但它却实打实地成就了一些商业“奇迹”。

许知远在《吐槽大会》上说,“《十三邀》是个逆潮流,《吐槽大会》是个顺潮流,我两个都上一上,做个风险对冲。”这句话,听则搞笑,细想心酸。那些谈理想、谈情怀的事业奄奄一息,而娱乐的事业却蒸蒸日上,如火如荼,听得旧人哭,也闻得新人笑。

在娱乐面前,好像理想、美好、崇高、情怀,都开始显示出一丝丝好笑……

就拿《吐槽大会》来说,本来脱口秀在中国是个极为小众的表演形式。在创办之初,也做好了亏钱的准备。没想到,第二年就赚了。正如有人所说,“喜剧不是一个小众需求,而是大众需求,没有人会排斥有趣的东西。

再如那年大火的《你好,李焕英》,票房一下冲到58亿。网友调侃主角张小斐,衣服一下子从普通的Zara变到Prada,身价不知翻了多少倍。而沈腾一跃成了票房最高的演员,200亿。更有趣的是,当我们看票房前十,无一大半不是喜剧。票房前十的演员,大部分也是演喜剧。

疫情期间,单向街书店差点停了。当年他眉头紧锁说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粗鄙的娱乐时代,无处不在的综艺节目正谋杀我们的思考。”今年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还是因为综艺火速“出圈”。罗永浩当年理想主义地打造锤子手机,可也没想到,自己靠综艺出了圈,靠直播还了巨额债务……

再把领域放宽,那些市值高的公司,大多也是游戏、短视频等娱乐行业相关,与之相对的:杂志一家家关闭,文艺片一部部票房差,美术馆美学空间一间间苟延残喘……文化行业,永远都是最慢的,活得最艰辛。娱乐,确乎成了商业英雄。文化,成了陌路英雄?

那100年后,我们能为历史留下些什么呢?是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还是应接不暇的表情包?所谓娱乐的商业英雄,被商业的,是我们的大脑。被英雄的,不是你我他。我们还是什么都没有。


娱乐,成为生活英雄和商业英雄,很容易被理解。毕竟生活需要轻松,商业需要利益。可娱乐一旦上升为时代英雄,就不免有些悲凉。

什么事物是可以永恒的?也许是文化。文化是让“人之为人”、生生不灭的星星之火。当年西南联大长途跋涉就是为了保住文化的种子,而如今文化是什么?

《娱乐至死》里提到,“文化精神枯萎,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文化现在越来越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了。艺术、哲学、音乐、文学等多用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解,或者就当做娱乐本身,它们才有生存的可能;那些严肃的知识分子出现在欢乐的场合,总显得不合时宜,他们也总怀疑自己与时代脱节……耻于说理想,避免太高深,都是常态。

奇怪的是,即便这样一个娱乐鼎盛的时代,我们还是怀念那些真正具有喜剧精神的人,卓别林、周星驰……而那些天然带有喜剧天分的人,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宠儿……

其实那些曾被我们认为是时代的娱乐英雄,都有着非凡的深刻。

21年前,上映《喜剧之王》,喜剧之王周星驰只是极度认真的说,“其实,我是个演员。”我们那么爱看周星驰的电影,不是因为有多搞笑,而是有着搞笑后的深刻,深刻后的简单。有人说,周星驰是擅长反思的人,当一件事出现问题后,他会花很长时间去考察背后的逻辑,然后再给一个新的东西出来。所以我们看《喜剧之王》,他想传达的是乐观过活,坚韧而独立的品格。看《少林足球》,“一根筋"的搞笑,只是想让人人都自强……

我们的喜剧之王周星驰,从来都不想做娱乐英雄,他只是想拍好电影,来表达悲悯,传达乐观。不经意,就成了时代符号,时间不可洗刷。同样的,已经离我们而去的吴孟达、赵英俊,我们怀念他们,不仅仅是他们的作品,而是他们在无论在璀璨荧幕下,还是平凡生活中,都是拼命地活着,乐观坚韧是他们的生命底色。

兴许,喜剧不是万能的,但乐观坚韧,心怀美好的心境可能是万能的。娱乐,还是还原为一种放松吧。我们需要快乐,更需要深刻。我们需要短暂的利益,更需要长久的真理。
因为,烟花易冷,我们如今拥抱的娱乐只是一种“短感受”,而不是一种“真快乐”。看似如今的电影在复制微信号的成功:社会情绪、感动、娱乐……缺乏灵魂的最大公约数好像还在复制着成功。但长远,却是需要的是对这个世界和对自我的思考……这是一个不愿意沉重的时代,假装就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或许,“深刻后的简单”才是这个时代的灵丹妙药……
这是一个属于中国的时代:科技、文化、情绪(直播、审美),或许我们正在用它们构建我们未来的世界,仅仅用娱乐构建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快经济”向“慢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快经济是活力,慢经济是底蕴,底蕴就是要寻找我们的“真快乐”、“真相信”、“真精神”和“真创造”……
我们不需要时代的娱乐英雄,而是需要具有时代性的喜剧精神,豁达地看见爱、感受爱、传递爱。




文字丨誰最中國

图片丨誰最中國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图片进入)👇

誰最中國
从2014年开始,「誰最中國」便致力于“中国文化,当代表达”的触摸和探索。 历经8年,「誰最中國」希望通过向文化发问、向时代发问、向产业发问的方式,重新寻找中国文化的高级、灵性和密码,重构“文化、美学、设计”这一理论体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