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发声”,助力听障人群感受自然科学之美

科技   2025-01-23 19:38   重庆  



如何深入探索一座博物馆?
一台小巧玲珑的语音讲解器
是不少人的助手
可以享受“一对一”的展品讲解服务
但是,对于一批特殊的观众——听障人士
他们听不到声音
无法享受这样的便捷服务
在无声的展品前
只能勉强捕捉文字碎片
难以深潜自然科学的海洋


为了让听障人士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帮助他们实现信息无障碍目标,提升残障人士无障碍信息交流公共文化整体服务水平,重庆自然博物馆率先在全国实施“手语花开·无声传情”手语讲解可视化志愿服务,线上线下服务听障人群超万人次,辐射群众超百万人。

据了解,重庆自然博物馆手语讲解可视化志愿服务项目旨在填补自然博物馆志愿特殊教育空白领域,拓宽科普讲解受众人群,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让听障人士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唤起社会对特殊人群的理解、尊重、关心、帮助。该项目获评中国科协“四个100”最佳科技志愿服务项目。

该项目以展厅布置二维码、手语讲解标志、官方公众号免费手语导览、手语志愿者定期开展手语志愿服务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对听障人群进行科学文化深度普及,是全国自然博物馆中率先实施的展品讲解可视化志愿服务项目。


图|重庆自然博物馆“手语花开·无声传情”手语讲解可视化志愿服务








他们想知道

自然科学世界有多么奇妙


第一次走进重庆自然博物馆的观众,看到这样一幕,都不禁心生好奇。


图|手语志愿者同步为听障人士“讲解”


在声情并茂讲解展品的讲解员身边,伴随着一名手语志愿者,用手语同步进行“讲解”。再细心看看她所面对的观众,其中有些是听障人士,正认真地看着手语志愿者,被自然科学世界的奇妙所吸引。

在自行参观时,陈宇(化名)则打开手机,扫描场馆内设置的官方手语讲解二维码,在云端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图|场馆内设置手语引导标识,方便听障人士扫码看手语讲解


“上游永川龙是一种大型肉食性恐龙,1976年发掘于永川上游水库大坝附近,化石标本为一具近于完整的骨架,仅缺失前肢及部分尾椎,至今仍是亚洲最完整的大型肉食龙之一……”


手机小屏幕上,手语讲解员谭韵用自己的双手讲述着生僻的恐龙知识。跟随她的讲解,陈宇认识了重庆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游永川龙,获得新知的喜悦在心头涌动。


图|手语讲解员谭韵科普上游永川龙的知识


这便是“手语花开·无声传情”手语讲解可视化志愿服务项目为听障人士带来的感动,让他们可以如普通人一般学习了解文物知识。毕竟在此之前,要想认识重庆自然博物馆里的那些明星恐龙,只能看展板上冷冰冰的文字介绍。

“如果阅读水平有限的话,他们根本没办法知道眼前的展品到底是什么。”重庆自然博物馆展览服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李小英看到了听障人士参观博物馆的困难与阻碍,并思考能为他们做点什么。“那时候看到一些文史类博物馆有手语翻译,但是自然类博物馆的手语讲解几乎看不到。我们就在想,不仅仅是一个人在那翻译,还要把它做得更加生动。”


图|重庆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讨论策划中


2020年,她发起策划并开始实施展品手语讲解可视化志愿服务项目,还给项目起了个诗意的名字“手语花开·无声传情”。








他们用手“发声”,

可视化呈现远古生物的奥秘


和重庆自然博物馆合作完成手语讲解可视化志愿服务项目的,是一家90%的成员都是听障人士的科技公司。


图|田野的团队成员90%都是听障人士


“长久以来,聋人群体在获取信息时面临重重困难,传统的有声讲解对于我们来说犹如隔着一堵墙。”重庆予尔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田野在博物馆调研时,意外看到一位聋人朋友在留言板上写着“需要手语讲解”。作为聋人,他深刻明白听障群体的需求和渴望。

于是,田野和团队开始研发信息可视化讲解系统,研究手语应该如何更加准确地表达、视频怎样制作得更加精良,让听障群体看得清楚、懂得明白。

在与重庆自然博物馆合作前,田野的团队已经为几家文史类博物馆提供了针对听障人士的无障碍信息可视化导览系统。不过,面对重庆自然博物馆里那些远古生物,如何用手语做好科普,着实给团队成员出了不小的难题。


图|田野的团队拍摄时用手语沟通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自然手语也有“方言”。规范手语讲解、保证可视化内容的科学性,是李小英坚持到底的初衷。

但是,汉语与手语属于不同的语法系统,要将博物馆专业性极强的讲解内容精准转化为聋人能够轻松看懂的内容,绝非易事。为此,重庆自然博物馆和田野的团队邀请知名手语专家指导,“他们带领我们逐句剖析讲解词,调整语序、优化词汇,进行艰苦卓绝的手语转写研究。”


图|视频拍摄制作花絮


就连手语讲解员谭韵的出镜服装,李小英也格外注意。田野团队前期提供的好几个方案都被否了,“考虑到视觉辨识度,最后选定暗色服装,使其与双手形成鲜明对比,让手语展示更为清晰。”

在克服了一系列困难与挑战后,重庆自然博物馆“手语花开·无声传情”手语讲解可视化志愿服务项目最终圆满完成,在2021年国际聋人日正式上线。








他们终于“听见”

上了人生中第一堂自然科学课


“在这里我感受比较深,因为有了手语讲解,我们无障碍学习,体验到自然博物馆的文化魅力,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实现平等参与。”谭韵说道。而她也是“手语花开”的一名志愿者。

“自然博物馆的可视化手语讲解,通过这样的信息无障碍渠道,为聋人朋友们提供了非常友好的学习渠道。”“手语花开”志愿者李黎这样说。


图|镇馆之宝上游永川龙展品前的手语引导符


重庆自然博物馆“手语花开·无声传情”手语讲解可视化志愿服务项目从馆藏精品中挑选了69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科学展品,通过“手、字、音、画”多种模式实现图文并茂,以全景、静态、动态模式相结合贯穿始终。

片尾还设置了“重自博小课堂”知识问答环节,以“手语+动画+配音”的方式为观众揭开展品背后的故事。展厅里,布置二维码、手语讲解标志、官方公众号免费手语导览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让听障者也能“听见”文化的声音。


图|“重自博小课堂”知识问答


有一次,一所聋哑学校的学生来重庆自然博物馆参观,“在这里上了他们人生当中第一堂自然科学课。”这让李小英感触颇深。她深刻觉得自己做的这一切都很值得,让更多人享受到公共文化成果。

“手语花开·无声传情”手语讲解可视化志愿服务项目并不是专为听障人士准备的“特殊化”。李小英说,即使是健全的观众,也能从中获取信息,“大家都一样,都是博物馆的参观者。”


图|手语讲解员用手语同步“讲解”


“能不能再扩大?”重庆自然博物馆展厅展出的展品有8000多件,李小英盘算着是不是还可以进行下一期,争取以手语讲解可视化的形式讲述更多展品的知识与故事。同时,她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到听障人士的诉求,增强他们的体验感。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重庆科协网

编辑丨肖咸秋

一审丨杨帆

二审丨柯昱朱

重庆市科协
打造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架起沟通联系桥梁,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建设科技工作者共同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