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道先:为世界岩溶开出 “中国良方”

科技   2025-01-13 18:49   重庆  



不惧艰险为国奉献



袁道先于1933年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袁哲,母亲傅致柔也积极投身中国教育事业。出身书香门第的袁道先院士,自幼对大自然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全家族对教育与知识的重视也深深感染着年幼的他。小时候袁道先最爱读《人猿泰山》,梦想着到偏远之地寻找宝藏,长大后便投身地质事业,从事了自己喜爱的工作。

袁道先的童年并不顺遂。在日寇侵华的年代里,他常年辗转奔波,从浙江到上海再到湖南。战争中,他的母亲与妹妹去世,父亲又前往前线参军,他在保育院沦为“孤儿”。1943年,袁道先随父亲前往重庆沙坪坝的青木关,在原中央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其历尽艰辛的求学之路才算安稳下来。

艰苦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并未阻挡袁道先的求学欲望,反而激发了他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报效祖国的决心。学校冬天没有热水,他们就去离学校不远的温泉洗漱,然后朗读英语。

袁道先中学时的化学老师韩金鉴是他与岩溶结缘的启蒙老师。韩老师讲课非常生动有趣,时常分享化学家的小故事,使得袁道先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与岩溶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解放后,当时正在国立中央大学附中读高中的他,响应国家建设新中国的号召,在著名地质学家谢家荣次子、同窗好友谢学钫的影响下,毅然选择就读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的地质矿床专业。毕业后他进入地质部水文地质局,并先后在黄河、三门峡、西藏、山东、云南、广西和金沙江等地的水文地质队担任技术员、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等职位。

在工作中,袁道先有过在黄河坝址勘察时在被水浸泡过的帐篷中过夜的艰辛,有过在西藏做地质调查时险些掉入雅鲁藏布江的经历,也有过为了调查地下河来龙去脉而钻入深洞中探查的冒险,甚至有过在无法转身的洞穴中同毒蛇恶虫擦肩的历险。

20世纪50年代,袁道先在雅鲁藏布江进行区域水文调查,路过隆子县的一段峡谷时,因峡谷陡峭,他只能在风化严重的花岗岩上攀爬前进。突然,袁道先院士脚底一滑,险些跌落,幸好同行的藏族姑娘将他死死拽住,才未坠入脚下怒吼奔腾的江水。

60年代,袁道先担任成昆铁路金沙江以南200公里的线路勘察队副总工时,冒着种种危险查清地质隐患,在地质环境复杂的山野间勘察了数百个工点,保证了成昆铁路顺利建成通车。

袁道先说:“我一辈子做地质研究,长期在野外做勘察工作,遇到毒蛇、滑坡都是常事,可以说是‘九死一生’。这些经历虽然有危险,但也很有趣,不克服这些困难就看不到这些有意义的地质现象。

在几十年的地质生涯中,袁道先无论乘坐哪种交通工具,只要是第一次,他都会坚持做记录。当飞机进入云层而无法观察地面时,他都会感到遗憾。“因为地质工作者一生能详细工作的地区有限,生活中的顺便观察能把点线面联系起来,从全国乃至世界的角度看地球。”袁道先院士说。

在袁道先为国奉献的70多年里,基本上有重要岩溶的国家,他都去实地探究过。这些工作经历,使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让他接触并关注到了更多岩溶问题,为其日后提出相关科学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硕果累累造福人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奋斗,袁道先为世界岩溶开出“中国良方”。

中国是岩溶大国,各种类型的岩溶面积加起来达到344万平方千米,占到国土面积的1/3,岩溶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中国成立之初,袁道先代表地质部作为国务院西藏工程勘察队的技术员踏上高原,解决西藏地区人民的发展供电问题。他负责组织了拉萨第一座水电站从勘察设计到施工完工的全部地质勘察工作,并勘察了雅鲁藏布江和乌江沿线的水能资源。

1978年,袁道先正式调任地质矿产部岩溶研究所所长,负责业务方面的工作。在此期间,他提出了岩溶动力学理论、岩溶地下水含水介质不均衡性概念、中国区域岩溶的基本特征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将中国的岩溶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其中岩溶动力学理论最具代表性

据了解,岩溶动力学理论使岩溶作用的研究从过去的岩溶形态成因研究,发展到作为全球碳、水、钙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全球岩溶学科进入科学研究的新阶段。该理论不仅让中国岩溶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还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长远的经济效益,广泛应用于石漠化治理、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喀斯特地貌景观资源开发等方面。

在袁道先的不懈努力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岩溶研究所先后与法国、美国、英国等国的岩溶研究专家建立了合作关系。1990年起,袁道先带领团队开始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连续20年主持了6个与岩溶相关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每到一个国家,他都会介绍中国的岩溶研究,并邀请各国科学家到中国考察。从桂林到贵州荔波、四川黄龙和九寨沟,陕西秦岭、山东济南,再到北京房山……他带领几十名国际岩溶学家走遍中国。

袁道先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我国岩溶的地域优势转化为研究优势,成功把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引入现代岩溶学。在创立岩溶动力学理论后,又将全球变化引入岩溶环境研究,助力岩溶学术界共同解决最紧迫的岩溶资源环境问题,形成了强大的国际合作群体。

作为岩溶大国,我国在形成奇绝秀丽的喀斯特风光的同时,也出现了石漠化现象。西南地区是我国岩溶地貌最典型的地区,其特殊的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导致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地区寸草不生,造成了岩溶区普遍贫困。脆弱的岩溶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让袁道先深感不安。他认为岩溶工作者应该用实际行动帮助石山地区解决贫困问题。于是,他一方面将自己的学术理论运用于扶贫实践,另一方面通过院士身份向政府进言。

袁道先认为石漠化治理应因地制宜,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他与几个植物研究所合作,让岩溶区农民在石缝中种植金银花、连翘、火龙果等经济作物,避免水土流失加剧,同时也保证了农民的经济效益。重庆南川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广西平果的火龙果种植基地,都是石漠化治理成功的典范。国外的岩溶专家称之为给“地球癌症”开出了“中国良方”。

同时,他还组织6位院士专家亲赴西南贫困山区考察,并提出关于西南岩溶山区科技脱贫的建议上交国务院。在袁道先等院士的努力下,“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被纳入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岩溶地区石漠化的问题得到缓解,岩溶地区地下河污染问 题又让袁道先倍感忧虑。“最典型的例子是重庆南山老龙洞,这里的地下河已经变成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下水道。”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建议中,以袁道先为首提交了《防止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河变成“下水道”的对策与建议》。2009年初,由他牵头承担的“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整理出阶段性成果。

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方面,20世纪初袁道先同国内外岩溶学家一起积极推动武隆喀斯特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申报 “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并于2007年6月申报成功。2012年以来,他又全力推进重庆金佛山联合贵州施秉、广西桂林和广西环江申报第二批“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并于2014年6月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申遗成功给这些地方带来了极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也丰富了世界岩溶宝库。

“岩溶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这是袁老经常告诫学生们的一句话。



一生不忘岩溶事业



传道授业解惑……如今的袁道先,用更多元的方式助推我国岩溶事业发展。

2000年,袁道先兼任地处西南岩溶区的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亲自培养岩溶研究人才。

钻溶洞是袁道先院士的人生乐趣,只要有机会,袁道先就会带着年轻人,背上地质工作者的“老三件”——铁锤、罗盘、放大镜, 和“新三样”——pH计 、CO2检测仪、碱度试剂盒,去爬山、钻洞,掌握第一手野外数据。每逢春天,只要有西南大学的学生来,袁道先院士都要把他们带去野外。

西南大学教授、袁道先的学生蒋勇军说,袁先生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文献,提出科学问题,并且提出科学假设。他也注重培养学生野外观测的能力,要求学生必须跑野外,从野外发现问题并提出科学假设。此外,他还要求学生做实验,亲自动手获取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形成“小论文”,最后形成毕业论文。

袁道先的秘书李勇老师说,袁先生坚持给学生授课,指导论文,不仅编写了《现代岩溶学》教材,还不顾高龄带领学生参加野外地质实习。每每说起教过的学生,先生脸上总是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说他现在的主要精力就是培养人才。

这些年,袁道先前后培养了200多名硕士和博士,其中不乏优秀的岩溶研究者。他也很重视团队建设和团队成员的培养。这也是他另外一项看不见的“科研成果”。袁道先相信未来他的学生们能够把岩溶研究事业很好地传承发扬下去!

如今90多岁的袁道先,为学生们准备了“19个问题”,他郑重地标注着“中国岩溶研究的创新问题”。袁道先带出的不少岩溶研究的硕士、博士的主攻方向就来自这“19个问题”。 “实际上,这些问题也是传给学生们的,因为可能不会很快解决,我就交代给他们继续奋斗,我们也经常交流。”袁道先院士说。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样重要。袁道先提出了中国岩溶的四大特点。“中国岩溶是最好的。第一是岩石硬,我们的岩石有2亿多年到3亿年的历史。岩溶,如果石头不硬,就像馒头一样,而我们的岩石巍然挺拔;第二,我们的岩溶有地壳抬升,不抬升就不能形成‘独秀峰’这些东西;第三,夏天下雨,冬天干旱,水热配套,岩溶发育强烈;第四,我们还保留着峰林地貌 …… ”袁道先说,“这些不是赞美之词,而是科学的论据,这四大特点我到处都在讲,我还给小学生讲。”

2024年,袁道先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暨宣讲团成立仪式在西南大学举行。袁道先与西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卫国共同为基地揭牌。91岁的袁道先在揭牌仪式当天,同与会人员参观了基地,并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西南大学的教学科研生活及昔日科考的动人故事。袁道先还寄语青年学子们要继续努力做好科研工作,为国家做出贡献。

“袁道先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宣讲团”作为弘扬科学家精神西南大学宣讲分团的一部分,将以获评“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命名为动力和抓手,积极融入打造“科技春雨”品牌工作中,联合相关单位,深入大中小学、企业院所等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让科研与科普两翼齐飞,袁道先院士一直在路上……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丨肖咸秋

一审丨杨帆

二审丨柯昱朱

重庆市科协
打造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架起沟通联系桥梁,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建设科技工作者共同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