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科普示范样板

科技   2025-01-13 18:49   重庆  



重庆市

打造西部科普中心

科普工作案


2024年3月,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印发《重庆市打造西部科普中心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供重庆方案。

即日起我们将开设《重庆市打造西部科普中心科普工作案例》专栏,展示一批优秀科普工作案例,宣传推广其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示范带动全市科普工作整体提质增效,奋力谱写西部科普中心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提示我们,科普工作不但要服务科技创新发展,更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助力现代化新重庆的高质量发展。

随着西部科普中心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重庆市科协将深化新时代科普能力建设研究中心和科普创新实验室建设,促进科普研讨交流合作,推动科教资源、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构建起科普理论研究与科普创新实践“双轮驱动”机制。

渝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打造重庆市西部科普中心的工作。《重庆市打造西部科普中心实施方案》发布后,渝北区科协召集区教委、区科技局等八部门开展专题研究,并结合区情特点,为贡献渝北力量制定了《渝北区落实重庆市打造西部科普中心实施方案》,将嘉禾种苗、华夏航空等优质科普基地作为重庆西部科普中心建设首批区级重点项目打造。

渝北区嘉禾种苗科普研学基地,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结合重庆发展特点,打造的具有渝北辨识度的近郊农业科普示范样板,深化科普与农业、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科普+农业+文旅”的新模式。

基地位于渝北区兴隆镇南北大道旁重庆嘉卉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占地150亩,投资3000多万元,已建连栋温室种苗大棚近3万平方米,年产能1.5亿株。基地拥有智慧种苗工厂、农业指挥中心、花卉中心、童话森林林下花卉展示等特色科普功能区。

基地引进荷兰全自动播种流水线,8小时可播种100万粒种子。整条生产线只需2个工人操作,其生产能力是人工的60倍,节省人力成本45%。基地还引进了全自动智能补苗机器人,实现每小时6500株以上的自动选苗补苗工作,是人工补苗效率的10倍,是新型育苗方法的展示窗口。同时,基地建立了“嘉禾”种苗品质、品牌数字管理、智能工厂管理系统,实现环控管理数字化。近年来,基地接待国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学习考察41次,包括尼泊尔考察团、辽宁营口市代表团以及广安职校的访问团队等。

基地采用全球领先的穴盘育苗技术、人工光培育技术和水培技术,工厂化、规模化、智能化生产各类蔬菜、花卉、茶叶及其他经济林木种苗,实现智能育苗的同时着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基地每年开展专题农业观摩和技术培训20次以上,邀请行业内专家50人次以上,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2000余人次。作为现代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的重要场景,基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科技支持。

为赋予科普研学更多内涵、内容和竞争力,基地通过微笑曲线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如:前端向种子筛种选育和组培研发突破,打造研发实验中心,提供可参观的科普场景;后端通过种苗在林下试栽试种,形成网红景点,结合科普研学、观光旅游等,通过向产业链两端的延伸,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基地以开放的态度面向渴求知识的农民朋友、农技知识科普员、农村科普志愿者、青少年、农业专家、学者、高校学生等群体,通过新品种、新材料展示,以及科普图书发放和新技术观摩的方式,开展技术培训、科普讲座、种植体验等活动,普及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农业科普是一件极具系统性、科学性的事,做好农业科普一是要有整体的长远规划,基地先后与西南大学农学院、市农科院等农业科研机构长期合作交流,聘请专家顾问、组织技术人员编写科普资料和科普讲稿,确保科普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合力提升影响力和美誉度。

基地依靠科技赋能延长产业链,已初步打造成为产值8000余万元、年接待5万多人次的近郊农业科普示范样板,并获评“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西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实践基地”“渝北区‘万企兴万村’行动示范项目”。

传承农耕精神,展望农业未来。基地将持续在“科普+农业+文旅”发展的新道路上积极探索。



来源|重庆科技报

编辑丨肖咸秋

一审丨杨帆

二审丨柯昱朱

重庆市科协
打造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架起沟通联系桥梁,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建设科技工作者共同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