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雪丨逐梦苍穹,他们仰望星空大步向前!

教育   2024-12-06 11:25   江苏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今日23时16分47秒

我们迎来了大雪节气



凛冬已至 天地水墨

给予人内心平静的力量

在这万籁俱寂 积蓄沉淀的时节

让我们共同走进航空航天系统工程

这一学科方向的发展历程


 厚积薄发,向星辰启航 


作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的重要学科方向之一,航空航天系统工程学科方向的历史可追溯到建校之初,50年代中后期,国家开始发展导弹和航天事业。为适应国防建设需要,1959年10月,学校增设火箭弹体设计与制造、火箭发动机设计与制造、火箭导弹无线电遥控遥测等航天方向的新技术专业。

但短短两年之后,国防科委就撤销了相关新技术专业及其名称,这些专业也随之改名或并入其他专业。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专业建设还是为后来的航空航天系统工程学科方向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提升航天方向的整体实力,学校在原有的相关专业基础上,先后于2004年和2006年成立了高新技术研究院和航天学院。航天学院成立之后,在已有的控制和信息学科方向基础上,谋划布局筹建航空航天系统工程这一学科方向。2013年学校将航天学院和高新技术研究院合并,成立新的航天学院,航空航天系统工程方向进一步发展壮大。



2018年,学校聘请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嫦娥系列各型号及火星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院士担任航天学院院长,该学科方向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学科方向所设的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获评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教育部首批认定的新工科建设专业,参与建设的航空宇航科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是航天领域的核心学科专业和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


 躬耕不辍,育航天英才 


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方向形成了一支从事包括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空探测等方面研究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21人,其中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2人,国家青年人才3人。

学科方向面向国防和航天科技发展需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具有“三航”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模式,统筹内外优势资源,强化校企协同培养与航天五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签订“探秘深空”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合作协议,获批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构建航空航天科技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以培养航天器总体设计的领军人才为目标,培养了一大批基础坚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航天工程师。


与俄罗斯阿穆尔州立大学签署

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


同时,学科方向积极拓宽国际合作视野,在航空航天工程学科方向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分别与澳门科技大学和俄罗斯阿穆尔州立大学签订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与俄罗斯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开展双学历国际教育,设立“中俄航天工程班”,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促进与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每年支持30名学生赴俄罗斯开展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通过这些合作,学科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国际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日益频繁。



近年来,高质量的培养工作涌现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成果,学科方向累计培养本科生769人、研究生567人,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金奖2项、银奖4项,世界大学生立方星挑战赛中国区特等奖1项、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1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人。

此外,学科方向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建设航天特色科普馆,大力普及航天知识,已惠及1万余人次,学科专家担任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有力推动航天科普工作深入开展。


潜心探索,铸航天利器


学科方向瞄准深空探测与载人航天等国家航天领域重点任务,加强与航天研制单位的协同创新,做厚做实基础研究,针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集中力量攻关,在若干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新成果。


“天巡一号”卫星试验队


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天巡一号”微小卫星,填补国内低目标特性微小卫星领域空白;与航天八院携手研制“和德一号”导航增强卫星,其导航增强载荷在国内首次于低轨实现导航增强验证,填补我国星基导航增强系统空白;航天器着陆缓冲方面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有力保障了着陆缓冲装置的工程研制。参与空间站、“嫦娥”探月工程、小行星和火星探测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在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等国家重要航天型号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火星应急信标装置团队与叶培建院士合影

研制的低轨导航增强载荷搭载首颗中俄高校

联合研制的微卫星升空


学科方向研制的“锦囊一号”空间环境智能管理单元于2022年8月9日发射升空。研制的低轨导航增强载荷搭载首颗中俄高校联合研制的微卫星于2024年11月5日升空。研制的火星应急信标装置,作为我国唯一由高校独立承担的单机载荷,也是世界上首个具有强抗性和极端稳定适应性的深空探测器应急通信装置,搭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1年5月15日着陆火星,将为火星探测器提供应急通信保障。自主研发的“空间无人自主在轨操控技术”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在新能源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已产生近 3 亿元直接经济效益。

科研团队获第十六届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科研人员获得“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先进个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7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1项。


与航天八院八〇五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

宇航空间机构全国重点实验室

深空科学与探测技术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航天进入减速与着陆技术

实验室揭牌仪式

深空星表探测机构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与航天八院八〇五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宇航空间机构”全国重点实验室;先后获批了“深空星表探测机构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卫星通信与导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微小卫星态势感知与操控技术”创新平台;与航天五院五〇八所联合成立了“航天进入减速与着陆技术”航天科技集团重点实验室,并与多家研究单位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展望未来,学科方向将继续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全力培养创新人才,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助力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迈向新的高峰,为实现航天强国梦奋勇前行。



南航·大雪印迹

……

摄影丨陈钢



素材来源丨航天学院

特别鸣谢丨刘灿铭

设计丨王颖

采写丨张天乐、王端端、霍晨悦

值班编辑丨周璇

责任编辑丨王伟、彭丽

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

审核丨王晖、李秀龙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