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下午,“时代楷模”杨士莪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
哈尔滨工程大学报告团成员、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出席,全体中层领导人员,机关科级干部,教职工党支部书记,新入职教职工以及学生代表在主会场参会。全体科级干部、师生代表在分会场参会。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陶勇主持。
会前,校党委书记甄良会见报告团一行
杨士莪同志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水声事业,为国家海洋工程技术积累宝贵经验,填补多项学科空白。他是海洋领域的杰出科学家,更是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先锋模范,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优秀代表。2024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石梅带队的“时代楷模”杨士莪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以亲身经历、第一视角,从不同侧面、系列故事,讲述杨士莪至诚报国的感人事迹。
许党报国 奉献终身
“救国第一须有爱国心,能为国难奋斗;第二须有爱国力,能为国事尽职”。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石梅以《许党报国 奉献终身》为题,讲述其忠诚、担当、奉献的一生。
杨士莪历经战火风云,他在青少年时就著文明志:“救国第一须有爱国心,能为国难奋斗;第二须有爱国力,能为国事尽职”。上世纪50年代,他响应党的号召,投身人民海军建设,他带领团队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从零到一创建我国首个水声专业,为中国水声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60多余年来,杨士莪始终走在水声领域最前沿,成为引领中国水声学科发展的战略科学家。
“做人做事做学问”是杨士莪的自我要求,也是他的育人理念。杨士莪一生奖掖后学、桃李满园,他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为强国强军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年过九旬,他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为学生授课,写最工整的板书、讲最前沿的知识,被称为“一站到底”的“90后院士”。
一生听海,勇立潮头
“真正尖端的东西,你只能自己干,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骨气。”
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院长乔钢以《一生听海 勇立潮头》为题,回顾杨士莪一生为国“听海”,开创水声事业辉煌。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海洋成为了世界军事力量角逐的主战场,杨士莪从前苏联学成回国,开创中国水声学科。面对外界的质疑,杨士莪铿锵有力地回答:“不立这个标杆在那儿,不向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就永远上不去!”
国家有需要,再难也要上,为了建立“海上落点水声定位系统”,杨士莪带领团队挺身而出,历经艰辛,最终创新水声定位技术,成功捕获“东风五号”导弹落水声,为中国水声学科赢得国际声誉。
1994年,63岁的杨士莪率队开展中国首次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获得了近千亿字节丰富可信的实测数据,为中国水声事业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杨士莪一生为国“听海”,开创水声事业辉煌,他的故事,是勇气与智慧的赞歌,是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有一种怀念,叫传承
“ 老师,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像您那样,拼搏奋斗,惟精惟一,科研筑梦,报效祖国。”
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副教授郭俊媛以《有一种怀念,叫传承》为题,分享了杨士莪的育人情怀。
杨士莪对学术有着无比的热爱与执着。当年水声专业低谷,一门课仅有一名学生选修,但杨士莪从未懈怠,每次都会提前到教室,认真书写板书,他坚信星火可燎原,正是这份坚持,让水声学科繁荣发展。
科研路上,杨士莪也是学生们的主心骨。杨德森院士也曾受杨士莪院士全力支持,成就“20世纪中国水声界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杨士莪晚年病痛缠身,解答学术问题却成了他最好的止痛药,直至离世前两小时,还在和学生通话讨论科研。
一生只做一件事,惟船惟海惟国防
“希望青年人能够接我们老一辈的班,把水声事业推上去。”
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哈军工纪念馆志愿讲解员温金翰以《一生只做一件事 惟船惟海惟国防》为题,向大家介绍了杨士莪的6件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杨士莪出身名门,他高中自传中便写下“要使中国富强”的豪言壮语。1956年,杨士莪到苏联进修,为汲取先进科技知识,自学四国语言,手抄百本笔记,成为了杨士莪日后为我国水声学科开启鸿蒙的重要基础之一。
杨士莪一生以书为伴,以学为基。家中的书房收藏专业书籍、资料数千册,特意搭建了一座梯子,以便随时查阅。杨士莪晚年编著《声学原理概要》,将其毕生心血和科研经验,凝结成了薄薄的62页,寥寥3万字,化繁为简,浓缩了他关于水声学一生的感悟和理解。2022年,杨士莪将多年积蓄的300万元悉数捐资助学,回馈故土与母校。
本次大会同步直播
各单位组织了分会场观看直播
上下滑动,查看分会场照片
作为中国水声工程学科的奠基人,院士几十年来始终扎根于科研和教育一线。他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更以其赤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教育信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铮铮誓言更是深深激励着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铭记院士的初心,追寻院士的脚步,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成为能挑大梁、担重任的科技人才,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贡献。
—— 航空学院2022级博士生
佟琳
我被杨院士为国“听海”的一生深深打动,从水声定位系统到深海水声综合考察,无不体现着他对科学的无限追求和对国家深沉的爱。更让我感动的是他教书育人的执着,他以“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育人理念,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他用一生诠释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我们前行的灯塔。我们也要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让青春在创新与奉献中绽放。
—— 机电学院2021级本科生
管施文
杨士莪院士心怀“国之大者”,70余年扎根东北,潜心水声,为国听海”,用执着与坚守的一生诠释了“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的科学家精神。他为党和国家奉献一生的崇高品格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不仅仅是追求知识的深度,更是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我们应当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年担当,为民族复兴伟业和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研究生
郭晓慧
深入了解杨士莪院士的事迹后,我的内心充满了崇敬与激励。对于杨士莪院士少年立志“救国第一须有爱国心,第二须有爱国力”,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航空航天类院校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更要激发他们的爱国行动力。杨院士的“国家有需要,再难也要上”攻坚克难精神,激励我在科研工作中不畏艰难,勇于担当,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 自动化学院副研究员
赵振华
杨士莪院士是中国水声事业奠基人,为中国水声工程事业和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我认真学习了杨院士的事迹,对杨院士更加感佩和敬仰。作为一名从事水下探测领域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老师,我将认真学习杨院士科研报国、急国家之所急,全心育人、扎根教育一线的精神,做好科研、育人工作,为南航发展,为国家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夏伟杰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杨士莪院士的先进事迹深深触动了我,他一生以“爱国心”和“爱国力”为指引,奉献给中国水声科学的发展。他那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高尚情怀,以及面对科研难题时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我们年轻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激励着我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乐教爱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航空报国的精神。
—— 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教师
李嘉诚
共同学习、弘扬、传承好
杨士莪同志的崇高精神
坚定信心、自立自强、勇毅前行
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素材来源丨党政办、组织部/党校、宣传部、研工部、学工部
图片丨唐宇明
值班编辑丨黄琳涵、章轩铭
责任编辑丨王伟、彭丽
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
审核丨王晖、李秀龙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