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教育   2024-12-17 15:03   江苏  


2024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12月14日下午,“弘扬航天精神 激发奋进力量”中国航天基金会科普报告团暨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汇走进将军路校区。副校长徐正扬,报告团嘉宾、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及各学院师生代表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



马兰基地原政委、中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和全国高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团专家孔令才少将为南航师生带来了一堂精彩的思政大课。



徐正扬在致辞中对与会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建校七十余年来,学校始终把“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作为崇高使命,把“航空报国”的情怀融入一代代南航人的血脉,南航与马兰基地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勉励在场同学认真聆听和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之心、赤子之情,在新时代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孔令才少将受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特聘专家,留下手印并签名。专家手印将在校史馆、立德树人馆永久珍藏,激励一代又一代南航人成为“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者。



孔令才少将从“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怎么来、如何做三方面对“两弹一星”精神进行详细的解读,着重围绕“两弹一星”精神源自伟大的历史使命、彰显伟大的民族品格、折射伟大的人生追求、照亮伟大的复兴之路四方面,给师生带来专题报告《学思践悟“两弹一星”精神  争做堪当民族复习重任的时代新人》


“两弹一星”精神,是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更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精神之基,是贯穿于“两弹一星”事业发展的主线和灵魂,是“两弹一星”精神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事业之魂,“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质;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两弹一星”力量之源,是成就“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保证。



“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



有一项事业叫铸盾砺剑

有一群人叫共和国的脊梁

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有一种境界叫家国情怀


“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孔令才政委以“两弹一星”精神的多个重要发祥地为引,详细解读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基本内容。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再现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自1958年选址到1995年退役的历史


1951年,“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先生从法国学成归来时,时任世界保卫和平理事会主席的约里奥-居里先生听说杨承宗要回国,专门抽出时间约见他,请他捎话给毛泽东主席:“你们要保卫世界和平,要反对原子弹,就要有自己的原子弹。”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并作出了建立和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开始了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的伟大历程。这一天也成为我们新中国核工业创建的起点。


留美学生在国外深切感受到祖国的需要和召唤,

联合发表致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于是,大量科学家回国投入“两弹一星”研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从0到1的突破。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奉献,展现了卓越的科技智慧和坚定的爱国情怀。



“两弹一星”精神怎么来?



“两弹一星”精神

源自伟大的历史使命

彰显伟大的民族品格

折射伟大的人生追求

照亮伟大的复兴之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年轻科技英才响应祖国召唤,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建设。他们不惧挑战,用原始手段开展尖端武器研究,奠定我国核事业和航天事业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郭永怀(左)在现场查看爆炸成形试件


著名科学家郭永怀,彼时已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他的老师、同事都劝说他不要回国,但他毅然决然放弃教授之位回到祖国,并且将他和夫人积攒的48460元全部捐给国家。郭永怀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我只希望自己的祖国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负。”1968年12月,郭永怀带着测算出的数据赶回北京,这份数据直接关系到未来热核导弹研究突破性进展,5日凌晨他乘坐的飞机突然失控直接坠毁,在生死的瞬间,郭永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党的事业,他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对国家有重大价值的绝密资料。最终人们在紧紧相拥的两具烧焦的遗体中,发现了完好无损的绝密文件,而郭永怀则永远离开了我们。



林俊德院士是国家爆炸力学和核试验工程的杰出科学家,自20世纪60年代初便扎根马兰。他参与了45次核试验,带领团队创造出大批高技术成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林俊德院士拒绝手术,要求将办公桌抬进病房继续工作。“我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林俊德院士在最后的日子里带着氧气面罩呼吸困难,但仍然坚持工作,为了把核心技术资料留给他的学生和同事们,他与死神争分夺秒,作为国家的战士,他燃烧自己,不剩一分一毫。在他去世的前一晚,他把自己的学生叫到床前说:“实事求是搞科学,咱讲创造性、讲实效,为国家负责,我这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林俊德院士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交上了一份最满意的答卷。



1958年,邓稼先院士告别妻子,深入金银滩、戈壁滩,为核试验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一次氢弹试验失利后,邓稼先明知面临极大危险,却抢上前去踏入腹地,查找未爆的氢弹碎片,受到了核辐射伤害。1985年他完成任务回到北京检查,已成了癌症晚期病人。在去世前的12天,他专门来到天安门广场,向鲜艳的五星红旗行最后一个庄严注目礼。邓稼先曾跟夫人说:“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在这些拥有“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科技报国信念”的“开拓者”身上,体现出的是献身祖国的崇高理想、勇于创新的可贵品质、自我奉献的高尚情怀,他们是“爱国奉献的杰出代表”,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事业大于一切、忠诚使命重于一切”的生动写照。



“两弹一星”精神如何做?



“两弹一星”精神是一个瑰宝

华夏自身之瑰宝

是一座灯塔

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之灯塔


“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璀璨明珠,它闪耀着理想信念的光芒,激励着青年学子筑牢忠诚之基。我们要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听党话、跟党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两弹一星”精神也是民族志气骨气底气的集中体现。它鼓励我们勇于追求卓越,坚持自立自强。要自信、自立、自强、自尊,迎难而上,成为走在时代前列、勇立创新潮头的拔尖创新人才。这种精神,与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同根同源,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生动教材。



在和平、安全、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学子应如何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课题,更是国家复兴的呼唤。孔令才寄语南航青年,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要学思践悟好“两弹一星”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忠诚之基;砥砺奋斗品格,磨练坚强意;勇于追求卓越,坚持自立自强;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两弹一星”事业是来之不易的,大国地位也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更要展望未来。



专题报告以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精彩故事、一句句掷地有声的铿锵誓言、一份份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讲述了老一辈革命战士的奋斗故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引人思考、催人奋进,引发全场一次又一次热烈掌声。

现场听众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南航学子,必将努力学习践行“两弹一星”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蓝色梦想,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聆听了孔令才政委的报告感触很深,感动于钱学森、邓稼先、林俊德等杰出科学家们的感人故事,这是对“两弹一星”精神最生动的解读。先辈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研究工作,怀揣着坚定不移的航天报国之志,他们所展现出来的那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新时代的南航青年,我们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与历史的使命,必须积极继承和大力弘扬这一宝贵的“两弹一星”精神。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航天报国的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核工程类专业

2024级本科生唐健丁




“两弹一星”精神历久弥新,“马兰精神”代代相传。孔令才政委以铿锵有力的话语,配合影像资料,生动再现了那个年代中国科研道路的艰辛与科研人员的伟大付出。受尽折磨仍毅然回国的钱学森,弥留之际仍坚持工作的林俊德……沧桑的容颜藏不住他们炽热的爱国之心,也掩不了对祖国未来科研事业发展的坚定信心!作为南航学子,我们要将“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融入血脉,不畏艰苦,勇于登攀,不负前辈期望,传承奋斗基因!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2024级本科生刘苏楠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两弹一星”的故事感人至深,这是以凡人之躯铸就非凡的奋战;“两弹一星”的精神永放光芒,这是以经年之身创千载伟业的震撼!戈壁滩见证了多少骨血,东方红照亮了多少明天!这是一段自力更生、筚路蓝缕的史诗。也将由我们,由新时代广大青年力量,续写这英雄的篇章!我深知我是南航人,是新时代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当破除艰难困苦,为祖国献出我的“玉汝于成”!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2024级本科生肖鹏楊



南航人

将会一直铭记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厚植爱国情怀,砥砺报国之志

以实际行动

为祖国的国防事业

贡献青春力量



素材来源丨党委宣传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值班编辑丨王婷玉、黄琳涵、章轩铭

责任编辑丨王伟、彭丽

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

审核丨王晖、李秀龙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