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日古德《也谈诗歌技巧》

文摘   2024-11-23 00:00   黑龙江  





黑龙江诗人



执行编辑:小可


布日古德,诗人、诗评家,高级记者。



也谈诗歌的技巧


    古往今来,诗歌是在唯美、幽深,亢奋、低沉的意境中完成自己情感的多元化使命的。这些情感的多元化集中表现在一首诗或者一组诗上的精神意志、精神指向的完全抵达,是通过具体的通感转换、意境元素喻拟完成的。当下,一首好的新诗,诗人们过多的强调是意境和留白,并不刻意在情感抒发上下大功夫。这就造成了今天的人们或者读者所说的“读不懂”,“精神病”。从文字的表现上看,文字是诗意的特定符号。一首诗应该让人读明白,应该让人跟着诗人文字的逻辑思维进入一个如梦如幻的意境。从文字的内在关系上看,文字与文字,文字与词组的使用,词组与词组的碰撞与组合,文字与文字的粘性发挥都要在技巧中完成一位诗人的感情抒发与表达。从文本的架构上看,诗人的文字洗炼程度,分行、分段也需要在技巧中做出精准的铺陈与交代。从以上三点上看,诗歌的技巧,无论是古体诗词,还是新诗,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你要相信,一位成熟的诗人,一首诗,一组诗的优劣决定了她(他)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个手法就是技巧。

    一、技巧的产生。没有新诗之前,泱泱五千年的华夏大国就产生了《诗经》、产生了律诗和词(辞)。比如诗经里的“风、雅、颂”就是形成了定势的技巧。风,来自于民间,所以也就像今天的民歌、民谣;雅,是诗人、文人自己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玩的”,较为文雅,高级,所以叫“雅”。颂,相当于为统治阶级谄媚,吹牛、猛捧的。这三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不允许在文字上乱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技巧。表现在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等,都要在固定的文字之内,具体的紧箍咒之中,完成一首或者多首的诗作情感表达。技巧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时间的具体使用,诗人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得到了悟性。二是在合理想象中的“茅塞顿开”,也就是灵感突发。三是文本上的借鉴再创造。比如上世纪有人借鉴的十四行诗,创造出了“九行诗”、“十行”诗,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文本上的断行上。有的是三三式,有的是五四式,有的是三三四式。这都属于技巧的范畴。技巧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伴随着诗人惯用的手段在灵感中产生的。

    二、技巧运用的手段。民间有很多匠人,这些匠人无所不能。但是,这些匠人是在耍手艺,并不会“匠心独运”。如果一个诗人的创作达到了一定的娴熟的程度,也一定会匠心独运。这个匠心,就是“手艺”中的意境使用,意境元素的选材,意境元素在应景合理的范畴之内的情感喧泄抒发与表达。而“独运”则指的是一位诗人应该具备别人不具备的选材、选题的另辟蹊径的灵感文字碰撞出的火花别具一格的璀璨。北大荒诗社里的几位很有才气的诗人,像古剑、王立国、蒋玉、布日古德、李季秋,侯志川、卞江波、梁冬梅、王建岭、马喜军、小可等等都是注重诗歌技巧的黑土名家。他们诗歌娴熟的运用了诗歌技巧,一针一线,一稻一穗,一山一岭,一草一木完成了情感维度上的饱满抵达。这些手段因人而异,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复制的艺术风格。自由诗的艺术技巧,并不是刻意而来的,随着灵感的产生,主要表现在文字的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精准排序,喻拟效果的成功。

   三、技巧的功效。近些年,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渗透,一些理论家,一些诗人已经排斥了技巧。他们只会接受西方的精神病似的胡言乱语,通过所谓运用的“口语诗”,通过大段大段的记叙文分行,电脑上的敲回车,找人发表出来就认为是诗。其实技巧的功效在于它的社会功效,在于传承、赓续,在于给人咀嚼、回味的空间。诗人必须用一首好诗以飨读者,拓宽分享空间。诗歌是时代前沿上最美的哨音。它应该是寓教于乐的功效,它应该是为时代鼓与呼的功效,它应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经典地标的功效。新中国前后有一大批注重诗歌艺术手法技巧的诗人。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胡适的《尝试集》,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阮章竞的《漳河水》,贺敬之的《回延安》,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林区三唱》,柯岩的《周总理啊,你在哪里》,臧克家《有的人》,舒婷的《神女峰》《奔月》《致橡树》,汪国真的一些励志诗篇等等都是使用技巧的大家、名家。她们的(他们)的技巧使用,超过了匠人,可谓是别出心裁,新颖至极的匠心独运。合理使用技巧,像一首诗、一组诗添加了“白芷粉”既有养分,又有香气。

    综上所述,一首诗,一组诗的亲情表达,情感抒发,技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会艺术手法的总体调动,各种手段的精准调配。

(注:本文是2024年11月16日在某高校文学院的讲座稿)



本期责任编辑:乌云琪琪格

本期特约审读:布日古德

本期编辑出版:《黑龙江诗人》编辑部

编辑出版日期:2024年11月23日·哈尔滨

投稿邮箱:csgyb2011@sina.com


DECEMBER






黑龙江诗人
发布北大荒诗歌、歌词,宣传黑土文化,弘扬东北慈善理念,做好文化公益事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