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刚的诗《赶海的时刻》

文摘   2024-12-16 15:39   黑龙江  


黑龙江诗人


执行编辑:小可



   邱振刚,中国艺术报社理论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多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艺评论》《南方文坛》《文艺论坛》《艺术广角》《电影新作》《长江文艺评论》《中外军事影视》等发表论文多篇,参与撰写《2022年中国电影金鸡奖艺术评鉴》(撰写最佳故事片、最佳中低成本故事片、最佳儿童片提名作品述评),曾任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第十九届广州大学生电影展评委,曾在中国传媒大学、新疆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延边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高校及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举办多次专题学术讲座,并在多家媒体开设影评专栏。






赶海的时刻






——一切事物与海有关


邱振刚



天空绯紫,黎明将到未到

海水早已告辞,在沙滩上

留下冗长的开阔的笑声

来源待查的汽笛声,还有

层层的浪涌,交织成低沉的背景音


赶海者笑容满面

大海慷慨得不可思议

孩子的圆桶,大人的网兜

沉重如餍足的胃囊

还有无数湿漉漉的幼蟹,囚禁于

没有围墙的迷宫


远处,海平线上渔船错落

剪影投向宇宙深处。沉思如我者

踽踽独行于海滩外的硬质地面,抱着肩

咀嚼着那些背景音,在这个抽象的时刻,相信

——海,就是自己的唱诗班





01

布日古德点评



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冗长、开阔的”海滩上。恰恰是在一个早晨海潮退去的时刻,必须捡回一个“渔船错落的”背景音。大海既有诱惑又有你捡拾不到的迷人之外的咀嚼。诗人的三个段落环环相扣在诗意的思想之外,让更具深度,更具情怀的浪花、涛声、潮涌对母亲般的海的敬拜。



防波堤



邱振刚


这是一个天地互相敞开的时刻

海水明亮宽广,天空湛蓝

少许卷层云,正预示好天气

然而,所有的取景框都绕不过防波堤

它径直入海,像黑骑士的枪矛

正刺穿城堡主的胸甲


理智在说——你看

它是所有归航者的庇依,甚至

它的泥缝里还开放着几株波斯菊

哦,不完美是最可怕之物

我离去,身后是

一大片含糊的声响,廉价的真理

再见,叶赛宁的三十岁






02

布日古德点评




有深度的诗总会给人留下咀嚼、思考的空间。这首诗,寓意深刻,主题新颖,极为巧妙的艺术手法掌控了超时空脱胎换骨的感觉和维度。“防波堤”的作用绝不是简单的保护海港,让其安稳和谐,更重要的是在水的命运上找到强力的突破口。诗中提到的波斯菊既是叶赛宁爱情的象征,也是对诗人寄托的的一种哀思。这首诗,好在,表现的跨度大,拿捏得准确,收放自如。自始至终,诗人的理性放在感性之外。运用“文心”的艺术再现手法,强化了防波堤的骑士尊崇的“廉价的真理”。




礁石





邱振刚


没有什么诗句能写出礁石的硬度

就像没有哲人能说出时间的长度


你的齿缝

曾经对着月亮冷笑

直到海水,当头浇下

月光漫照时,海鸟栖落

在你的光滑处,打几个趔趄


所有的礁石都擅长制造水系

退潮后的清晨,你的褶皱里

万物浮现如创世之初

直到彩虹褪色,海水失去容量

这样的时刻,如果一层层抽象下去

世界的寂灭循环不再是秘密


但是——你仍然期待着

在下一个黄昏降临的时候

有人投以一个简单的注视

与你在夜晚在潮湿的线条中作伴






03

布日古德点评



以及其经典的哲理诗句开头,让读者的思维迅速进入一个抽象性的文字转化成感性的空间。在特质的语感环境下,诗人很巧妙的释义出礁石,与海水,海水与月光,月光与黄昏,黄昏在夜晚的“寂灭”映衬与惆怅。感性认知与理性的顿悟在情景交融的幻灭、幻生之中,以一个寓意深远的线条戛然而止。这首是的爆发力还在于文字有硬度,有骨感,也有温度。值得细品,值得鉴赏。



本期责任编辑:乌云琪琪格

本期特约审读:许双平

本期编辑出版:《黑龙江诗人》编辑部

编辑出版日期:2024年12月16日·哈尔滨

投稿邮箱:csgyb2011@sina.com






黑龙江诗人
发布北大荒诗歌、歌词,宣传黑土文化,弘扬东北慈善理念,做好文化公益事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