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源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点击标题下蓝字“国学源流”关注,探国学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阅让人三尺,渡己一生!
人若能怀一颗宽厚仁慈之心,
以简朴为根基,以谦逊为准则,便可自得清宁。
正如《道德经》所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退一步,波澜不惊;
让三分,和风细雨。
少些争执,多些宽容,
既是对他人的善意,也是对自己的善待。
让人三分事小,渡己一生福长。
01
让小人,是智慧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至高的德行如水,滋养万物而不争长短。
大树不与野草争高低,君子亦不屑与小人论是非。
面对挑衅,不必纠缠,
避之、远之、让之,方显胸怀和格局。
寺中有位年轻的小和尚下山取水,途中遇到一位无事生非的路人。
路人见小和尚挑着水桶,便故意说道:
“小师傅,我赶路口渴了,能讨些水喝吗?”
然而,路人并未离开,见小和尚回来了,又道:
“我赶路流汗,正好借你的水洗洗脸。”
说罢,便把水桶当洗脸盆,用脏手搅弄。
小和尚依旧不言语,重新挑了一桶水回来。
路人见状,心里不解:
“你不生气吗?”
小和尚笑答:
“水本是供人用的,施主用完了,我再去打便是。但你若再耽误时间,恐怕信就送不成了。”
路人恍然,忙起身赶路。
《道德经》还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小人惯于惹是生非,但不与之计较,不是懦弱,而是明智。
面对挑衅,置之不理便是最有力的回应。
正所谓,令一个喋喋不休的人闭嘴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去搭理他。
让,是一种修养
让,不是妥协,而是以退为进;
不是软弱,而是以静制动。
不戳破、不拆穿,任天理昭昭,世人自有分辨。
谁是君子谁是小人,不言自明。
面对小人,退让并非损失,而是对内心的一种成全。
02
让友人,是福气
俗语有言:“退一步海阔天空,心宽路自宽。”
懂得退让是一种智慧,尤其是朋友之间,
只有彼此包容,才能共同进步。
在一座山寺里,二徒弟就是个明白退让的人。
有一天,师父和弟子们在外忙了一整天,
直到深夜才返回寺中休息。
弟子们纷纷争抢自己的床铺,闹得不可开交。
二徒弟原来的卧榻也被占了,但他没有像其他师兄弟一样争抢,
而是默默走到后院的凉亭里,枕着臂膀睡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其他弟子发现二师兄在凉亭露宿,
顿时感到羞愧不已。
从那以后,弟子们学会了互相谦让,
寺内氛围愈加和谐,香火也逐渐鼎盛。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朋友之间,遇事不妨多替对方考虑一步。
想要成就自己,就要先助朋友一臂之力。
好的友谊总是相互扶持、彼此成全。
占人便宜不过一时,真正长久的情谊,
是共同面对风雨、共享晴天。
深厚的感情源于心的付出,稳固的关系靠彼此用真诚浇灌。
在友情里,坦诚以待,
事业上携手前行,生活中互相礼让,
才能收获双赢的幸福。
03
让家人,是重情
俗话说:“亲人之间多包容,有理也须让三分。”
社会是讲道理的地方,而家庭是讲感情的港湾。
当家人之间有了矛盾,争对错往往没有意义,
彼此退让一步,才是对家人深情厚爱的体现。
有一对夫妻,常为日常琐事争吵。
妻子感到心累,向村里的长者请教:
“我和丈夫总是为了些小事拌嘴,日子过得一点也不舒心。您能不能教教我,怎么让丈夫变得体贴点?”
妻子诉说道:
“我每天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做饭、洗衣样样操心,可他回到家不是躺沙发看电视,就是玩手机,什么也不管。每次我提点意见,他就嫌我唠叨,甚至说我不讲道理!”
长者笑了笑说:
“你不妨试着对丈夫少些指责,多些夸赞。或许改变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批评,而是用善意去感染他。”
妻子半信半疑,但还是决定尝试。
她开始注意换种方式表达需求,
比如用温和的语气提到家里的小事,甚至在丈夫做些微小的家务时,
也不吝惜夸奖。
结果,丈夫果然变得主动了许多,
家庭氛围也逐渐融洽起来。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句话用在家庭中再合适不过。
对亲人多些体谅,多点退让,不是吃亏,而是幸福的桥梁。
看着家人不再抱怨,笑容越来越多,
自己的心情也会愈发轻松愉快。
有人说:“对外人讲道理,对家人讲感情。”
家,是我们最该用心经营的地方;
家人,是我们最该珍惜的人。
若连家人都得不到温暖,又怎么能期待幸福的生活呢?
古语云:“仁者不责,善者不评。”
做人不能太固执己见,要多些谦和,懂得适时退让。
忍让,不是让自己委屈求全,而是智慧地化解矛盾。
现在多吃点亏,未来路会更顺;
现在多付出些,未来负担会更轻;
现在多宽容些,未来遇事会更明白。
然而,忍让也要有分寸。
有些事是原则,不能妥协;
有些事无关紧要,退让则是大气度。
正如有人所言:
“心中的三尺良心地,一寸不让;心外的三尺是非地,让人又有何妨?”
对待家人,让步不是软弱,而是爱;
付出不是亏欠,而是幸福的根本。
国学源流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若喜欢此文章,请点一个“在看”,转发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