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拿两张伦艺offer,挑战极限经验值+1

文摘   2025-02-04 17:00   山东  

关于留学这事,我算的上小有经验。因为早在中学时,家里人就帮我把宝押到了留学上。

澳洲读高中读墨尔本大学的那段时间,让我体验最深的就是:一名国内起早贪黑的中学生忽然获得了自由。(那无异于获得了被“放羊”式的快乐hhh

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

重说,我体验最深的是: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学习氛围,学习了很多顶尖的学术思想。比如高中时期的可选课程非常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和升学考试;本科期间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很好也很多的学习资源,每周五还设有裸模写生课等等。

总之,那些在澳洲留学的日子收获满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准备继续英国开启一段新体验~


本期分享人:S同学


H·ART 23届学员
本科 墨尔本大学 景观设计

OFFER(截至发稿前)
伦敦艺术大学 Narrative Environments MA
伦敦艺术大学 Interior and Spatial Design MA
建筑联盟学院 Spatial Performance and Design MA
金斯顿大学 Interior Design MA

上下滑动可查看更多offer



01
别人:特种兵旅游
我:特种兵申留学

记得刚从墨尔本大学毕业那会,国内外的同学都在忙着继续给自己提升学历,而我是那个逆向做选择的人,掉头就回国找了份本专业(景观设计)的工作,因为我想通过更具体的实践去深度体验景观设计这个行业。


说来感觉自己还挺幸运的,进入工作后,虽然也会加加班、遇到小磨难等等,但我做了几个落地的项目,给我带来的体验感和学到的内容很有价值,这份工作总体也很顺利。

以至于后来忽然冒出去英国读硕士的想法后,我自己先思想斗争了很长时间。家里人也被我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给整破防了,他们主要是担心我放弃一份还不错的工作,短时间内申不上怎么办?而我纠结的是,几个月的时间我能不能冲完一本作品集,拿到梦校伦艺的offer?


而这些担忧跟出去尝试更有意思的学科,学习新东西、新技术比起来,不用多说了,我把纠结和压力往边上一丢,直接开始准备“特种兵申请”,还是4个月从0开始完成一本作品集然后交上申请材料那种:)

同时也是因为那点顾虑嘛,我不仅铆足了劲肝作品集,还用这少得可怜的准备时间极限“试错”了两次。


一次是我原本想过能不能一边工作一边做作品集?

尝试了一两周后,达咩...

毕竟景观设计的工作非常需要设计师随叫随到,我每天只能把碎片时间拼凑在作品集上,很难让一个项目的逻辑连贯起来,而留学作品集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出申请人的思想和逻辑。


另一次是我来汉艺后跟主带老师讨论,能不能把以前做过的项目调整拼凑一下?

可以是可以,但意义不大。

因为真正掏出以前做过的项目时,我发现随着在专业领域和生活领域的不断积累,心境和眼光在改变,以前的热门话题点与当下关注的社会热点也在改变。拿着以前的作品,首先需要继续深度调研,然后就会发现概念要换、空间要重新再设计、新技术要加进去等等。


就拿我改了一个本科学校作业的项目来说,项目灵感来源于拉美文化中的亡灵节,当时我在完成这个学校作业时,对项目的考量只停留在它的文化背景和活动属性上。

而现在重新审视这个主题,我想到了单纯的文化背景后还有当地人的喜好、拉美人对生死观的看法、前几年大家经历疫情时期的社会问题等等。与其说是对项目进行修改,倒不如说是对以前做过的项目进行延续和扩展。


02
“特种兵活动” 成啦

除了前面那几次尝试,在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我还体验了一把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做项目:用参数化生成空间。

当时我跟着H·ART的X老师做了个游戏的项目,他们UCL建筑专业毕业的人好像特别会做一些硬核设计,刚开始上课那会X老师就直接掏出了他的毕设给我当案例。尽管那会我压根还不会编程、算法等技术,但视角一旦被打开,我心就飞了。


那段时间DDL在后面追,我跟着老师在前面突击式的学,学算法、学编程、学参数化...

我们每两天约一次课,过方案,看进度。虽然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比如有些复杂的算法,算量大到需要一天半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对申请时间宽裕的同学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我来说,真是拼着“脱发”的压力硬抗。好在努力没白费,最后真让我给学会了。

提交的作品集也超额完成任务,不仅拿了2张梦校伦艺的offer,还有AA和金斯顿。


非常感谢X老师!还有主带老师的各种想法也都超有意思,帮我拓宽了很多思路;以及H·ART的张老师,他非常有耐心,教我交互装置的内容;左老师讲课特别有意思,是哪怕我在做其他事情,都愿意放着左老师的讲课声当背景音的那种!(请康石石老师帮我转达对H·ART老师们的感谢💕)

说回作品集,现在想来那段在H·ART做项目的时间我是很兴奋的。特别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工作设计流程后,重新切换回创作的状态,我打心底里珍惜这个机会。


因为作品集的项目完全允许以自我为中心去发挥想象,我们可以忽略它的落地性,也可以不考虑它是否符合实际的社会情况,只需要尽量去挖掘更多新的可能性。

而工作嘛,“甲方爸爸就是天”这句,懂的都懂。像是一个项目的预算、材料的造价、市场的实际情况等等问题,都是职场设计师万万不能忽略的。甚至有些时候,从大局的角度去考量,还有人更倾向于选择市场中本身就有的方案。虽然合理,但不够从心~


03
申请经验贴分享

总的来说,我这4个月的“挑战极限”能算得上小小成功。但申请的过程中不免也有惊喜和遗憾。


比如惊喜的是,我在参加伦艺的两场面试时非常顺利两位导师对我提交的作品集、文书等材料应该还挺满意的,没有过多提问专业问题,反而问了一些关于我平时的爱好、兴趣、以及未来想要做什么之类的话题。

更有意思的是,我在申请前其实更青睐于伦艺-叙事环境这个专业,因为从了解到的方方面面来看,这个专业的设计语境很广泛,里面的学生可以选择各种表现形式做设计。而接触过叙事环境的老师后,让我对这个专业更心动了。

当时我跟那位导师吐槽过几个工作中遇到的小经历,比如奇怪的甲方、或者方案被反复打回重改之类的,然后就发现对面导师的表情以及他的回应,直接狠狠共情了,感觉他真的是个很可爱的导师。


再比如遗憾的是,准备作品集的时间太紧张,项目中还有很多的可完善空间。像是参数化生成空间的那个项目,目前是以渲染效果图为主,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更想继续去做迭代,去让这个游戏落地。

还有软件部分,根本来不及学习新软件,只能尽量用来以前擅长的软件去建模出图。而面对现在更新极快的新技术,这无疑于是故步自封。


这也是我想帮大家避避坑的地方,如果不是在外读海本的几年和工作经验给了我一定支撑,这条申请路可能没有这么好走。所以应届的学弟学妹们千万别把时间赶得太紧张早点开始准备,不仅能让你在心态上更稳,也能学到更多傍身的知识和技能。

我现在申请完,就在继续补充之前缺失的东西呢。

最后,祝各位追梦人都能稳稳上岸哦!~

如果你还有更多艺术留学,或者考研、保研、申博、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相关问题,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康石石老师: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























SODO
专注艺术设计领域职业培训,致力于解决艺术生求职路上的实际问题,每天推送值得反复阅读的优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