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禁” 到 “放” 的政策转变与民意需求的契合
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 “禁与放” 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出 “全面禁燃烟花爆竹” 不合法后,多地对 “禁燃令” 进行了松绑,如河南郑州、辽宁鞍山、广东佛山等地明确 2025 年春节可以有序、限时、在限定区域燃放烟花爆竹。这一转变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民意的尊重和回应,也彰显了政府治理的灵活性与务实态度。对于民众来说,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承载着辞旧迎新、驱邪避灾的美好寓意,以及阖家团圆的欢乐与喜庆。“禁燃令” 在一定程度上让民众觉得 “年味儿” 变淡,节日氛围大打折扣,而 “限放” 政策的出台则让民众重新找回了那份熟悉的喜悦与热闹,增强了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有利于凝聚社会情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禁” 的考量:安全与环保的担忧
安全隐患:烟花爆竹在燃放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每年春节期间,因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炸伤、烧伤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儿童更容易在燃放过程中受到伤害。同时,烟花爆竹燃放不当也容易引发火灾,一些建筑密度大的老旧小区,一旦发生火灾,烟花爆竹可能成为引发火灾的导火索,火势容易迅速蔓延,给消防救援带来极大的困难。
环境污染:烟花爆竹燃放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这些气体会加剧雾霾天气,严重影响空气环境质量,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危害。此外,烟花爆竹燃放后的碎屑垃圾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增加环卫工作的压力。
“放” 的意义:文化传承与节日氛围营造
文化传承: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爆竹声中一岁除” 的习俗传承了数千年,它不仅是一种庆祝方式,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合理燃放烟花爆竹能够让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得以延续和传承,使后人亲身感受和体验先辈们的文化习俗,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节日氛围营造: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等传统节日的独特标志之一,那清脆的鞭炮声和绚丽多彩的烟花,瞬间就能营造出热闹、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节日的到来,使节日变得更加隆重和有仪式感,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兴奋的心情,让大家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找到那份浓浓的年味和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
合理 “放” 的措施与保障
划定燃放区域:政府应根据城市的规划和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划定燃放区域,如选择远离居民区、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单位、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和危险场所的空旷地带作为燃放点,确保燃放安全。
限制燃放时间:可以规定在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等传统节日的特定时间段内允许燃放烟花爆竹,避免在夜间休息时间或重污染天气期间燃放,减少对居民生活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加强安全监管: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烟花爆竹生产、销售、运输、燃放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力度,严查劣质或有安全隐患的烟花爆竹产品,规范市场秩序,从源头上保障燃放安全。同时,在燃放现场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和指导,确保燃放者遵守规定,及时处理突发情况。
强化宣传教育:通过电视、网络、社区宣传等多种渠道,向民众宣传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知识和注意事项,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民众文明燃放、安全燃放,共同营造欢乐祥和、绿色安全的春节氛围。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 “禁与放” 需要在传统习俗与现代需求、安全与环保之间找到平衡点,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采取 “疏堵结合” 的方式,在保障安全和环境的前提下,让民众能够在春节期间适度燃放烟花爆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