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间距是如何确定的?

文摘   2025-01-04 07:03   安徽  

防火间距的定义

防火间距是指为了防止建筑物之间或建筑物与其他设施之间在发生火灾时,火势能够通过热辐射、飞火等方式迅速蔓延,而在它们相互之间预留的一定安全距离。

从防止火灾蔓延的角度来看,火灾发生时会产生强烈的热辐射,热辐射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如果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过近,相邻建筑就很容易受到这种热辐射的影响,使得其表面温度升高,达到可燃材料的着火点,进而被引燃,导致火灾范围不断扩大。例如在一些老式的居民区,房屋间距较窄,一旦有一户发生火灾,火势很容易波及周边的房屋,造成更大的损失。

同时,火灾时还可能产生飞火,也就是燃烧的碎片、火星等被气流携带飘散到一定距离之外,如果附近的建筑物刚好处于这个范围内,也有可能引发新的着火点。另外,当消防车辆前来灭火时,需要足够的空间来进行停放、展开云梯等操作,合理的防火间距能保障消防救援通道的畅通,便于消防员及时有效地控制火势、营救被困人员。

影响防火间距的因素

建筑物的使用性质

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物,其火灾危险性差异很大。比如,甲、乙类厂房(像生产汽油、酒精等易燃易爆物质的厂房)属于火灾危险性极高的建筑,它们与其他建筑物之间就需要保持较大的防火间距,因为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其破坏力极强,影响范围广。而像普通的办公楼、住宅等民用建筑,相对来说火灾危险性较低,防火间距要求在满足基本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小一些。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耐火等级高的建筑物,其结构和材料能够在火灾中抵抗火焰侵袭、保持结构稳定的时间更长。例如,一级耐火等级的建筑采用的是不燃性材料构建主体结构等,在火灾时能较好地阻止火势蔓延,所以它与周边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要求相对二级、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而言可以稍小一点。而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其部分构件可能采用可燃性材料,更容易被引燃,那么与其他建筑的防火间距就需要适当加大来保障安全。

建筑物的高度

高层建筑由于火灾时人员疏散难度大,而且火势容易在竖向快速蔓延,它对周边建筑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大。所以高层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通常要比多层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大。比如,一栋 30 层的住宅楼和周边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会比 6 层的住宅楼与相邻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更严格,距离要更远一些,以防止火灾竖向和水平方向的蔓延影响到附近的建筑及人员安全。

防火间距的算法

厂房、仓库之间及其与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计算

对于甲、乙类厂房(仓库),防火间距的计算要考虑其储存或生产物质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等因素。例如,甲类厂房与重要公共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 50 米,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 30 米。而甲类厂房与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根据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同也有不同要求,一般是 25 米到 50 米不等(以耐火等级高的相对距离可以稍小一些)。

乙类厂房与其他建筑的防火间距相对甲类厂房会稍小一点,比如乙类厂房与民用建筑之间,根据不同情况,防火间距大致在 12 米到 30 米左右。

丙、丁、戊类厂房(仓库)与民用建筑等的防火间距同样要依据它们自身的耐火等级以及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来确定。例如,丙类厂房与一、二级耐火等级的民用建筑之间,防火间距一般不小于 10 米,若是与三级耐火等级的民用建筑,防火间距可能要达到 12 米等。

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计算

  两座相邻的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多层民用建筑(如住宅、办公楼等),当它们相邻的外墙为非燃烧体且无外露的燃烧体屋檐,每面外墙上的门窗洞口面积之和不超过该外墙面积的 5%,且不正对开设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小,但最小间距不应小于 6 米。

对于高层民用建筑之间以及高层与多层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要求更严格。高层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一般不应小于 13 米,高层民用建筑与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多层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 9 米等。

特殊情况的处理及调整

当建筑物之间设置了防火墙等有效的防火分隔设施时,防火间距可以根据相关规定适当减小。比如两座厂房之间设置了防火墙且较高一面厂房相邻侧的外墙为防火墙,屋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 1.00h 时,防火间距可以不限,但两座厂房的生产类别应相同或相近,且应符合相关防火规范中对于人员疏散等方面的要求。

若相邻建筑之间有符合消防要求的消防车道等情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火间距的计算进行合理调整,不过都需要经过专业的消防设计审核等流程来确定是否符合消防安全的整体标准。

防火间距的确定和计算是一个复杂且严谨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消防规范和标准来执行,以最大程度保障建筑物及人员在火灾发生时的安全,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


冰封启示录
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预防火灾事故,提高自防自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