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
平陆运河企石枢纽
船闸主体混凝土浇筑一周年
浇筑方量突破100万方
单月浇筑量突破21万方
单日混凝土浇筑量达到1万方
100万方混凝土,相当于一整个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体积,可以铺满500个标准足球场。面对超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压力,一航建设者以匠心打造、智慧赋能,给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企石枢纽基坑主体面积仅有12万平米,要在如此狭窄的区域内完成近250万方主体混凝土浇筑任务,先干哪里,后干哪里,施工道路如何布设?需要在开工之前做好精心策划。
“就施工组织来说,企石枢纽是全线最复杂的。”项目总工李洪江介绍,一千多人,近三百台套机械设备都要在基坑内运作。如果简单地按照从前向后的顺序组织生产,各个施工区域的人员和机械设备都将面临更繁重的交叉作业,不仅施工进度无法保证,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一年之内浇筑100万方混凝土,急需一套科学可行的施工组织方案。李洪江从刚进场就与施工方案开展了“较量”,是先施工船闸中墩再向两侧扩展,还是先行施工最复杂的输水廊道和底板?是他首要考虑的问题。
先施工中墩的好处显而易见,此处的结构不太复杂,在前期就可以快速施工;先施工上下闸首及两侧底板,就意味着需要先“啃”硬骨头——此处涉及到全线最复杂的输水廊道施工。但两侧底板施工完成后,可以打开更宽阔的施工工作面,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设备体系布置和大量塔吊可以在此期间内完成安装,后续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可以更加顺利。
最终,经过综合考虑,项目团队还是选择了先“啃”硬骨头再“吃肉”的施工方案。至此,企石枢纽正式拉开大干帷幕。
船闸主体浇筑,大多是深基坑作业,企石枢纽的基坑底部到边坡足有55米,除去主体结构占用的体积,留给机械设备作业的面积少之又少。为了给混凝土浇筑设备节约宝贵的作业面,项目团队在基坑内布设了20多台塔吊,以保障100万方混凝土浇筑的仓面所需材料。
这些塔吊臂展最长可达60米,最短30米,平均臂长下每台塔吊的覆盖面积达8100平米,塔吊覆盖面远超主体基坑大小。如何确保塔吊不会在高空相互碰撞,是项目首要解决的问题。
开工前,项目团队运用BIM技术对基坑和塔吊进行模拟布局。依据施工流程和区域作业需求,结合塔吊参数及与周边设施的安全距离,规划塔吊的设备高度以及水平布置,就像为学校做广播操的学生标记站立点位,从源头降低碰撞风险。同时,团队为塔吊安装了“空中防碰撞系统”,通过联网实时监测塔吊的运行状态和相对位置,弥补人眼视觉局限性,系统算法还可进行预警并强制自动限位,确保了安全高效施工。
塔吊之间的沟通加强了,地面指挥人员与操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也至关重要。项目团队共同制定《塔吊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不仅对塔吊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还为塔吊配备安全监控和吊装可视化系统,实时察看司操人员工作状态,实现调度人员与现场司操人员的可视化沟通。在“三维”安全防线的“严防死守”下,塔吊平稳起吊,车辆有序穿梭,632天的安全建设,为项目跑出加速度提供了坚强保证。
前期施工中,项目团队混凝土浇筑主要使用布料机及卧罐入仓工艺。但因为企石枢纽为平地向下开挖,上下闸首较闸室等位置更加受限,且后续船闸结构高度将随着混凝土浇筑不断增高,此前的工艺无法满足作业需求。加之基坑内面积有限,高峰期800多车次的混凝土运输也全无可能。项目团队急需拿出一种能快速运输、浇筑混凝土的工艺。
在不断学习和对标中,项目团队发现水利水电行业中广泛运用在山地等复杂地形的胶带机布料系统,同样适用于企石枢纽建设。就这样,企石枢纽成为全国首个在交通领域应用胶带机布料系统的项目。混凝土运输车无需进入基坑,只需将混凝土倒入料斗,水平皮带便能逐级将混凝土输送至浇筑点。布料机可以根据浇筑位置的不同,自如调整高度、角度,确保能够完成最高60米的浇筑任务。
“从天而降”的浇筑方式大大提升了浇筑效率。胶带机每小时浇筑能力最多可达120方,超每小时浇筑40方的普通布料机近三倍以上。此外,项目团队给胶带机布料系统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增加智慧监测模块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实现了混凝土浇筑全过程监控,有效保证了混凝土的高效供应。
点赞航一,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