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审美疲劳:为什么厌倦了?

科技   2024-11-14 21:55   波兰  

ChatGPT还在不久之前还是个让人兴奋的工具,以简化复杂任务和改变行业而闻名。但如今,许多人开始觉得它已经无处不在,令人心力交瘁。原本令人惊叹的技术,现在变成了烦人的存在,已经到了在日常看到觉得烦人的地步,并且,很多文字一眼看上去就想关了,因为太AI了,很多博客也是,头图一来就是一个可怕的拼写错误的图片,色调单一,一眼Dalle-3,很黄很暴力,马上就关了。

当“帮助”变成“累赘”

关于AI的最大批评之一就是它总在不需要的地方“帮倒忙”。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过于热情的助手,时刻待命,随时插手你的创意或日常工作。它本来是为了提高效率和生产力,但实际情况往往让人觉得被技术压得喘不过气。

一些AI爱好者也承认,这项技术虽然很有价值,但它被整合到日常任务中的方式有时让人招架不住。有人说:“问题不在于AI在关键时刻提供帮助,而是它无处不在,不管你需不需要。”还有人觉得:“AI最合适的角色是安安静静地待在后台,只在你需要时出来帮一把。” 这正是AI疲劳的核心问题:这个工具只有在用户可以选择是否使用时,才是真正有用的

人情味的消失

在线互动中,真实性正被AI生成的内容逐渐吞噬。AI爱好者指出,尽管AI能生成响应、分析数据并模仿人类的语气(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每天接到机器人广告,甚至961XX也是机器人)

,它常常缺少那种人类思维自带的细微差别。有句话就形容得很贴切:“让对话有趣的是那些小瑕疵和意外之喜,而AI给人的感觉往往是伟光正,一点没啥惊喜。”

问题还蔓延到了艺术和写作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创意往往来自于自发性和不完美。无论是写文章还是编辑照片,AI提出的建议都会让人感觉创作变得过于机械化。有人调侃说:“如果每次都接受AI的建议,最后的结果将是一份毫无灵魂、令人失望的作品。”

自动滑坡效应

还有一个潜在的问题是依赖性。AI越频繁地介入任务,我们就越容易依赖它。一位资深开发者强调,虽然AI可以成为研究和优化工作流程的宝贵工具,但它可能让我们过度依赖,导致思维能力退化。他说:“如果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再自己去思考,而是每次都依赖AI给出答案,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失去协作和创新的一部分意义。”

自动化已经渗透到很多以前需要人情味的领域。例如,给照片加标签或编辑帖子这类简单的任务,如今都被AI推动,这让人感觉像是时刻被算法盯着,必须接受它的建议,尽管自己并不想或不需要。

推动背后的利益驱动

AI被如此广泛应用的部分原因在于利润驱动。科技公司发现,AI工具的使用越多,他们收集到的数据就越多,从而促进业务发展。有AI爱好者表达了他们的怀疑:“真有趣,这些AI吹捧者竟然以为这一切纯粹是为了我们的利益。这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就是要赚钱,AI的使用意味着收入。”

将AI整合到每个应用、平台和服务中的急切态度,有时看起来更像是在追赶潮流,而不是为了真正改善用户体验。有人调侃:“好像每个科技初创公司都在产品上贴‘AI’标签,就为了吸引投资者。” 结果就是,AI的价值被滥用在那些根本不需要它的地方,让人不胜其烦。

平衡点?

那么,如何才能平衡使用AI?许多AI爱好者同意,虽然这项技术能带来巨大的变化,但它的使用必须谨慎。关键在于用户的自主权——让人们可以选择AI何时介入,何时退场。“一个你需要时才去用的聊天框和那些无处不在的随机弹窗完全是两回事。这种AI应用反而让人反感。”就像很多中文APP一打开就是广告,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是不是付费用户,哪怕是那些国民应用。

对于某些人来说,AI的未来是它在后台默默工作,只在需要时现身。当AI扮演起安静的助手而不是到处指手画脚的角色时,它的真正潜力才能得到发挥,而不会侵犯人类的自主权。


最后,我想说

在“这个你可以用AI解决”的口头禅流行的时代,我们应该停下来思考:我们是否在以丰富我们生活的方式使用AI,还是让它侵占了那些本该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在你干什么都想要问一句有没有AI工具的时候,也许拿出纸笔,自己写写画画,会别有一番情趣和闲暇感。


无广告无赞助的人工智障
AI时代的见证人|Witnesses to the AI Er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