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指导,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结构分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预应力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4预应力技术论坛暨第十三届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在北京顺利举行。
11位院士莅临指导,46位院士专家作了精彩报告,360位专家学者现场参会,约1.5万人线上互动,围绕预应力技术的最新成果和未来发展新方向,预应力及工程结构新材料、新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聚焦基础、交叉、传承与创新,共同为行业数智化未来建言献策。预应力技术论坛共设“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应用”“预应力新材料与工程化”“预制预应力与信息化技术”“青年论坛”四个专题论坛,围绕预应力结构的前沿理论、新材料应用、信息化技术及青年学者的创新成果等多角度探讨预应力的现阶段成果和未来的趋势。
青年论坛由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潘钻峰教授、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中心徐曼高级工程师担任召集人并主持,9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专题论坛主席
潘钻峰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徐 曼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
学术报告
潘钻峰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潘老师作“考虑疲劳荷载影响的混凝土非线性徐变模型”报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徐变现象会导致结构开裂、挠度过大和承载力降低的问题,且目前基于单一因素的全寿命性能预测与结构实际工作状态有一定的差别,故针对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混凝土结构的徐变预测这一主题,根据疲劳耦合徐变混凝土本构模型、三维细观模型循环徐变数值试验、疲劳耦合徐变效应长期性能试验和疲劳耦合徐变效应分析与数值模拟的结果,探讨了应力水平、应力幅值、疲劳频率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疲劳损伤的影响。
蔡建国
东南大学教授
蔡老师作“自适应索杆张力结构形态控制与模型试验研究”报告。目前,相控阵雷达朝着高精度、轻量化、可控性方向发展。在相控阵面结构中引入张拉整体结构的设计思想,设计了一种新型索杆式天线结构。展示了此新型索杆支撑自适应阵面结构的设计与参数优化过程,介绍了基于应力信息的天线阵面变形场重构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自适应结构控制框架,结合对索杆式天线结构模型试验研究,论证了自适应控制系统对于型面精度控制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李 江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李老师作“混凝土空心板叠合楼盖的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报告。报告以预应力空心板叠合楼盖结构为对象,首先阐述了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及叠合楼盖结构的优点和应用难点。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叠合板的受弯性能和面内抗剪性能测试的试验方案和结论。并以典型项目为例,展示了叠合楼盖在工程中的应用。
赵广军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赵总作“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应用技术标准与实践”报告。基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和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优势,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编制了标准,并介绍了产品标准和标准图集,结合其在工程中的运用,分享了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在应用中尚存在的问题。
徐晓达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
徐总作“混凝土结构有效预应力实测概率估计及性能评价方法”报告。实时有效预应力是影响既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服役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预应力筋隐蔽性强,检测难度大,传统的既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评价方法主要依据材料性能退化及损伤积累,评价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因此,考虑有效预应力不确定性及不均匀性,从单筋、构件、结构3个层次研究预应力的概率分布特征,并引入高斯混合理论,提出了基于实测数据的有效预应力序贯抽样估计及评价特征值计算方法。
弓扶元
浙江大学研究员
弓老师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长期性能演变的多场多尺度分析”报告。基于预应力结构应用量大面广和服役环境及荷载复杂性这一背景,上述环境荷载要素进行分解,从多场多尺度框架及材料模型,时变温湿度对预应力长期损失的影响,非预应力筋锈蚀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环境作用的尺寸效应分析等方面阐述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长期性能演变的多场多尺度的分析方法,解释实际预应力桥梁长期过挠的成因和机理。
李承高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李老师作“预应力CFRP拉索高效锚固技术与疲劳性能研究”报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与钢材相比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耐疲劳、蠕变小及温度敏感性低等优势,但由于CFRP为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导致CFRP索难以锚固。为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CFRP筋的锚具系统与耐高温黏结介质,通过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及试验验证等方法研究了锚固系统的静力性能、疲劳性能和填料的界面性能。介绍了不同锚固参数对锚固性能的影响。
黄林杰
南京林业大学建筑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
黄老师作“摩擦耗能预应力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与韧性评估”报告。预应力自复位框架有施工装配率较高、震后可恢复性好、节点区耗能可控、预应力筋抗倒塌的优点,因此,提出了一系列摩擦型预应力自复位混凝土框架的构造形式,阐述了这一系列构造的基本概念和抗震机理,展示了相关的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了节点层次的滞回机理和结构层次的抗震韧性。
徐 曼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
徐总作“预应力筋索服役长期性能研究进展”报告。针对预应力结构出现的一些实际的工程问题,比如裂缝、变形和性能退化等,研究了预应力结构长期性能疲劳松弛损失。介绍了如何建立考虑实际服役条件下荷载、温度等与松弛耦合影响的理论模型,阐述了筋/索疲劳松弛机理规律与设计公式,并用上述的疲劳松弛模型进行了工程算例分析。
✦
•
✦
在本届专题论坛中,有9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材料、抗震性能和技术标准与实践应用等方面,展示了针对预应力结构丰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预应力结构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撰稿:王妍妍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中心
- END-
融媒体中心
您可以通过微店购买我们的期刊: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