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琢磐石 力铸重器 | 2024预应力技术论坛暨第十三届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在京顺利举行

学术   2024-10-27 18:22   北京  


预琢磐石,赓续中华薪火

力铸重器,抒写时代传奇

在岿然中立天地

在持守中见真章

京华秋色映苍穹,古韵今辉共一融。蓬勃的创新与发展氛围充盈于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巍峨的建筑群展现着首都的气度与风采。在这美好的季节里,“2024预应力技术论坛暨第十三届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在金秋北京如约而至。


2024年10月26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指导,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结构分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预应力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工业建筑杂志社承办,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中核华兴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银龙预应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24预应力技术论坛暨第十三届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在北京顺利举行。


11位院士莅临指导,46位院士专家作了精彩报告,360位专家学者现场参会,约1.5万人线上互动,围绕预应力技术的最新成果和未来发展新方向,畅谈新材料、新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聚焦基础、交叉、传承与创新,共同为行业数智化未来建言献策。

论坛开幕式

论坛主席、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曾滨院士代表组委会对莅临大会的各位院士、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及最诚挚的感谢!他指出,预应力技术是重要的土木工程性能再提升技术,广泛应用于各领域,面临我国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驱动,正在服役安全控制、超高强材料应用、复合材料创新、高效预制技术、抗震抗倒塌性能及智能化等方面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全球加速变革的背景下,工程建设行业需持续创新和协同发展。自2000年创办的“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陪伴行业成长24年,本届论坛继续秉承行业精神,期待各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共商发展,为预应力技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共同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重庆大学周绪红院士、东南大学缪昌文院士、清华大学聂建国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岳清瑞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徐建院士、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张喜刚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杜修力院士、东南大学刘加平院士、暨南大学邢锋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院士、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曾滨院士、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志新、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毅、中国钢结构协会秘书长李庆伟等出席开幕式。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聂建国院士在致辞中表示,预应力技术作为土木工程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随着新时代对土木工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预应力技术需要进一步实现安全、耐久、绿色和低碳的综合发展。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需求,预应力技术应在城市更新、桥梁结构韧性提升及极端应用场景中明确定位,优化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为建筑、桥梁、能源和水利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工程长效服役。同时,预应力技术的发展需紧密结合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钢材和纤维复材等新材料,推动新材料在预应力结构中的广泛应用。随着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预应力技术的创新也亟需与信息学科融合,形成预应力+新学科的交叉模式,提升技术应用水平。

中国钢结构协会会长、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岳清瑞院士在致辞中表示,预应力技术具有节材低碳、空间跨越能力强、性能可设计可调控等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重要土木工程结构,是助力城镇化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结构型式之一。特别是碳纤维复材预应力结构的研究与应用,为国家战略工程、重大工程和极端环境工程的科学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周,中国钢结构协会在四十周年大会上对预应力结构分会的卓越贡献给予高度肯定,并授予其“先进集体”荣誉。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结构分会第六届理事会已顺利完成换届,曾滨院士连任理事长。相信在曾滨院士的带领下,预应力结构分会将与各学术组织、有关单位一起为推动土木工程领域的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主旨报告

在本次学术盛宴上,院士专家围绕预应力建筑结构与桥梁基础理论、建造技术,高性能土木工程结构与材料研究及工程应用,预应力工程结构诊治技术,预应力工程新材料、新产品、新结构、新工艺、新装备,预应力工程结构技术标准五大主题展开交流,勇于探索,构建理论,突破技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刻的科学见解,为预应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重庆大学周绪红教授作《预应力在风电塔结构中的应用》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教授作《大型缆索桥梁缆索健康监测、智能诊断与控制》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曾滨总工程师作《预应力技术发展的新思考》报告


北京学者、北京工业大学张爱林教授作《面向智能建造创新全装配预应力钢结构关键问题》报告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学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朱忠义大师作《大跨度索结构体系、形态控制挑战与创新》报告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同济大学预制 /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研究室主任薛伟辰教授作《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与计算理论》报告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仁贵大师作《预应力在大跨径混凝土连续梁桥中的应用》报告

东南大学城市地下空间研究中心主任刘松玉教授作《岩土工程低碳化技术创新与应用》报告


天津大学教授、天津城建大学副校长陈志华作《大跨度建筑索结构研究进展与工程应用》报告

东南大学孟少平教授作《FRP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应用的思考》报告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清华大学冯鹏教授作《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预应力的新型结构》报告

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军进研究员作《曲面/折面索结构玻璃幕墙创新实践》报告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设计院副院长、华龙一号副总工程师魏伟高级工程师作《三代核电厂预应力安全壳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研究发展探讨》报告


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学院外籍院士、同济大学李国强教授(右)和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河南工业大学校长吴智深教授(左)主持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杰青获得者、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军教授(右)和清华大学石永久教授(左)主持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顾冲时教授(右)和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汪双杰大师(左)主持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高亮教授(左)和国家杰青获得者、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罗尧治教授(右)主持

专题论坛

预应力技术论坛共设“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应用”“预应力新材料与工程化”“预制预应力与信息化技术”“青年论坛”四个专题论坛,围绕预应力结构的前沿理论、新材料应用、信息化技术及青年学者的创新成果等多角度探讨预应力的现阶段成果和未来的趋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详见专题论坛报道)

星河奖

“星河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由工业建筑杂志社设立发起。“星河”寓意广袤无垠,玄妙无穷,深邃无尽。本次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聚焦预应力技术领域,从近3年发表在《工业建筑》《钢结构(中英文)》期刊上的优秀文章中,秉承科学择优的原则,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星河奖”金奖4篇,银奖6篇。在此向获奖团队表示祝贺。

工业建筑杂志社杨颖芳社长揭晓“星河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曾滨总工程师为获奖代表颁发“星河奖”金奖

北京学者、北京工业大学张爱林教授和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郁银泉总工程师为获奖代表颁发“星河奖”银奖

点击查看详情


论坛闭幕式

论坛主席曾滨院士在闭幕致辞中指出,我国要发展成为预应力强国,必须在已有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建立完善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并细化到锚固和张拉等具体领域。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并提升预应力领域的学术活跃度,以支撑产品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希望大家以此次论坛召开为契机,共同推动预应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和更大的进步。

专题出版

《工业建筑》同期出版2024年10期曾滨院士主编的“预应力技术及其工程应用”专题,凝聚了该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及前沿洞见。同时推出了“预应力技术领域”专题精选文荟,汇聚了于近三年发表在《工业建筑》《钢结构(中英文)》相关领域内具有深刻见解和创新研究成果的科技文献。

科技创新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围绕预应力结构的理论基础、设计方法、性能评估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畅谈了预应力结构在理论创新、新材料应用、智能化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为推动预应力结构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期待再次相聚,共同探讨科学的奥秘,让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绽放。

END

融媒体中心

您可以通过微店购买我们的期刊:

“在看”我吗?


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创刊于1964年,是一本综合性建筑科学类科技期刊,报道内容涵盖土木建筑领域的主要学科,包括建筑学、建筑结构、岩土工程、建筑材料、建筑施工五大专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