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指导,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结构分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预应力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4预应力技术论坛暨第十三届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在北京顺利举行。
11位院士莅临指导,46位院士专家作了精彩报告,360位专家学者现场参会,约1.5万人线上互动,围绕预应力技术的最新成果和未来发展新方向,预应力及工程结构新材料、新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聚焦基础、交叉、传承与创新,共同为行业数智化未来建言献策。预应力技术论坛共设“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应用”“预应力新材料与工程化”“预制预应力与信息化技术”“青年论坛”四个专题论坛,围绕预应力结构的前沿理论、新材料应用、信息化技术及青年学者的创新成果等多角度探讨预应力的现阶段成果和未来的趋势。
在“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应用”专题论坛中,专家学者们围绕预应力结构的理论基础、设计方法、性能评估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畅谈了预应力结构在理论创新、新材料应用、智能化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为推动预应力结构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该专题论坛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赵羽习教授、江苏新筑预应力工程有限公司栾文彬董事长担任召集人并主持,8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专题论坛主席
赵羽习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
栾文彬
江苏新筑预应力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学术报告
熊学玉
同济大学预应力研究所所长、教授
熊教授作“新型低碳高性能预应力装配式框架体系建造技术与应用”报告。该报告指出,通过近20年研究,研究团队提出了“新型低碳高性能预应力装配式框架体系建造技术”,可用于建造大跨度、重荷载、高层高、结构超长等特点的上楼工业载体和相近特点的公共建筑。通过UHPC连接、共张预应力叠合梁等技术创新,解决了传统装配式结构中存在的构件重量大、节点连接复杂等问题。技术成果和专利技术已应用于上海、安徽、江苏等地工程项目,展示了该体系在提高施工速度、降低成本、增强抗震性能等方面的显著优势。
许清风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许总工程师作“预应力工程木竹结构关键技术研究”报告。木竹结构因材料可再生、低碳节能等特点,成为低碳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类型,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该报告针对预应力胶合木-混凝土组合梁和预应力正交胶合木剪力墙进行了深入介绍。研究表明,施加预应力可以有效提高组合梁的极限荷载,矩形凹槽+螺钉连接的剪力连接型式在工程实践中表现最佳。在剪力墙方面,施加预应力明显减轻了墙体损伤,提高了承载力、初始刚度和延性比,且具备良好的自复位能力和震后恢复效果。上述研究发现为即将开展的自复位预应力胶合木框架-CLT核心筒和多层工程竹框架振动台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赵鹏飞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咨询院副院长、研究员
赵副院长作“《索结构技术规程》JGJ 257修订要点解析”报告。该报告详细介绍了规程修订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未来工作方向。现版本技术规程的部分条文不完全适应目前的工程实践,部分概念需要进一步厘清。修订后的规程主要梳理、变更、完善的内容包括索体材料的分类、屋盖挠度允许值及其对应的荷载,张拉控制原则及指标、柔性索承载力设计值确定基准、节点承载力要求、索结构监测及关于劲性索的规定等。最后提出未来工作将重点关注节点计算分析、新型节点形式、风荷载取值、防火计算及措施以及监测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吴 京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吴教授作“再谈超静定预应力结构的次内力”报告。探讨了超静定预应力结构的次内力问题。次内力是超静定预应力结构的特征内力,由于预应力引起的结构变形受到多余约束的限制,会产生次反力和次内力。现行规范如《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虽然提到应考虑次弯矩和次剪力,但缺乏明确的验算公式。还介绍了梁板结合计算模型及其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应用,强调了实际有效翼缘宽度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例子展示了梁板结合计算的结果。最后,提出当考虑梁板结合进行结构分析时,次内力的形态和数值规律比较复杂,将预应力对结构的作用视为等效荷载和等效钢筋的组合作用,将自动考虑次内力的效应,而计算方法更为简洁。
王景全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东南大学教授
江苏大学副校长
(胡玉庆教授代讲)
胡老师代替王教授作“UHPC结构预应力体系与设计方法”报告。介绍了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预应力体系与设计方法。UHPC因其超高强度、耐久性和韧性,广泛应用于桥梁建设中。详细讨论了UHPC预应力体系的特点,包括先张与后张预应力的混合配束、低配纤率和大直径钢绞线的使用。提出可充分发挥UHPC力学性能的轻型预应力锚固系统,建立预应力UHPC局部与总体区设计方法,并通过10片1:6缩尺新型NC-UHPC预应力组合梁的受弯和受剪性能试验,验证了这些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优化设计方法和拓展UHPC预应力结构在更多工程领域的应用。同时,分析了预应力UHPC结构的优势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提出了有待进一步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许 庆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许高工作“预应力钢索和损伤判别非接触感知判识理论和方法”报告。介绍了预应力钢索和损伤判别的非接触感知判识理论和方法。报告针对预应力钢结构动力测试常规方法效率低,提出了结构动力响应域值和低信噪比数据提升的计算方法,研发了基于激光感知的在役非结构动力测试装备。该技术利用多普勒效应,通过测量结构振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实现对预应力钢索的精准判识。针对现有钢索索力频率法推定算不准的难题,引入广义函数,建立了复杂服役条件下预应力索力统一推定的显/隐方法,显著提高了索力分析的准确性。典型应用案例包括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廊坊临空国际会展中心、首都机场T3高速岗山出口,温州瓯江北口大桥等,展示了该技术在大跨空间结构中的良好应用效果。
邵旭东
湖南大学教授
桥梁工程研究所所长
(赵华教授代讲)
赵教授代替邵教授作“单向预应力UHPC箱梁桥新结构研发及其在102m简支箱梁上的应用”报告。UHPC材料因其高强、高韧、高耐久性,成为解决传统预应力混凝土梁桥主跨下挠、梁体开裂和自重过大的有效手段。研究团队通过设置多隔板,实现了单向预应力的设计,减少了横向和竖向预应力的需求,同时提高了结构的抗剪承载力和抗裂性。研究表明,UHPC箱梁桥在顶板局部受力、腹板抗剪性能、扭转畸变性能等方面表现出色。该研究有望综合解决预应力混凝土梁桥自重过大、主跨过度下挠和梁体开裂等难题,同时又为实现400m级或更大跨径梁桥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蒋友宝
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蒋教授作“改进撑杆构型和下弦连接的新型张弦梁结构连续倒塌机理与可靠度设计”报告。针对传统张弦梁结构冗余度低、易发生连续倒塌等不足,该报告提出了改进撑杆构型和下弦连接的新型张弦梁结构并开展了该新型结构模型的抗连续倒塌试验,明确了新型张弦梁结构的连续倒塌机理。研究团队通过动力试验和数值模拟,验证了新型结构在设计工况和极限工况下的抗倒塌能力。研究团队还提出多响应面零残差拟合方法,分析了新型预应力张弦梁结构抗连续倒塌可靠度,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该类结构相应的抗连续倒塌设计建议。
✦
•
✦
在本届专题论坛中,有8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从预应力结构的基本理论、新型材料与技术的应用、智能监测与诊断技术等方面,全面总结了预应力结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各个方面,提出了预应力结构在大跨径桥梁、高层建筑、大空间结构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和发展方向。专家学者们还就预应力结构的智能化设计、施工与运维提出了前瞻性设想,规划了未来预应力结构技术的发展蓝图。
撰稿:陈浩 浙江大学
- END-
融媒体中心
您可以通过微店购买我们的期刊: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