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骑象小学堂的曾进老师一直在致力于AI帮助语文老师设计整本书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曾老师发现,提问能力是老师最核心的能力。如果您是一位擅长从不同角度,从问题链进行提问的老师,AI就能做出你意想不到的整本书教学产品。这是一份曾老师觉得可以初步学习的一份整本书教学设计,包括了四个部分。这是花了曾老师和AI近1个小时做的4000字的教案,您来看看?您觉得可以打多少分呢?请在后台留言。后台留言:截屏整本书投票的结果,即可领取这份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第二课教学设计:三国人物之曹操(第二版 )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工具
四、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曹操的核心性格特点:智慧与狡诈、多疑与果断。
·掌握曹操的关键历史事件:
1.挟天子以令诸侯:其政治智慧的体现。
2.官渡之战:其军事才能的体现。
3.宁教我负天下人:其性格中狡诈与多疑的一面。
2、能力目标
·学会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初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人物行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曹操作为复杂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学会在历史人物评价中避免简单化。
·激发学生对三国故事的兴趣,探索历史中智慧与策略的意义。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曹操的性格特点(智慧与狡诈的结合)以及如何通过事件展现。
·曹操的行为对三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曹操多面性格中智慧与狡诈的复杂关系。
·学生如何通过开放问题形成对曹操的多维评价。
二、教学流程
环节 | 时间 | 教学内容 | 活动设计 |
导入环节 | 5分钟 | 问题导入:你觉得曹操是聪明的领导者,还是一个狡诈的坏人?为什么? | - PPT展示曹操的卡通形象,学生快速表达对曹操的初步印象。 - 教师引导:曹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三国人物,我们今天将通过三个故事了解他。 |
新课讲授 | 30分钟 | ||
故事1:挟天子以令诸侯 | 10分钟 | 曹操控制汉献帝,利用皇帝的名义巩固自己的权力。 | - 问题:曹操的行为是智慧还是不道德?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完成因果链“控制皇帝➡巩固权力➡削弱对手”。 - 模拟情景:学生分别扮演曹操、皇帝、其他军阀,讨论这一行为的影响。 |
故事2:官渡之战 | 10分钟 | 曹操以少胜多,烧毁袁绍粮仓,奠定北方统一基础 。 | - 问题:为什么曹操能赢?袁绍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学生分组设计“如何击败袁绍的战术”,并与曹操的实际策略对比。 |
故事3:宁教我负天下人 | 10分钟 | 曹操因怀疑朋友背叛而杀人,体现其狡诈与多疑的一面。 | - 问题:曹操为什么会说出这句话?这体现了什么性格? - 学生完成性格表格:列出曹操“智慧”和“狡诈”的行为案例,并进行正反评价。 |
总结环节 | 10分钟 | 逻辑填空与辩论:完成“曹操如何通过智慧和策略实现目标”的逻辑链填空任务。 | - 辩论问题: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奸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总结,强调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
教学详细设计:新课讲授的“三个故事与活动”
故事1:挟天子以令诸侯(10分钟)
故事讲解
·背景:东汉末年,汉献帝失去实际权力,各地军阀割据。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通过控制皇帝发布命令,削弱对手。
·核心内容:曹操的策略被称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巩固权力的重要一步。
活动设计
1.问题1:曹操的行为是智慧还是不道德?为什么?
·多种可能解释:
·聪明:通过控制皇帝增强权威,减少直接冲突。
·不道德:利用皇帝为自己谋利,不顾皇帝的实际处境。
·无奈之举:乱世中为了生存只能如此。
·解决方案方法:
·学生完成因果链:“控制皇帝➡获取合法性➡巩固权力➡削弱对手”。
·替代视角:
·从皇帝视角看,曹操剥夺了皇权。
·从百姓视角看,控制皇帝或许减少了无序战争。
2.情景模拟:
·学生分别扮演曹操、皇帝和其他军阀,讨论“如果你是曹操/皇帝,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故事2:官渡之战(10分钟)
故事讲解
·背景:曹操在北方与袁绍对峙,袁绍兵多粮足,但指挥混乱。曹操抓住机会偷袭粮仓,以少胜多。
·核心内容:官渡之战是曹操奠定北方统一的重要战役,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活动设计
1.问题2:为什么曹操能赢?袁绍又为什么会输?
·多种可能解释:
·曹操能赢:分析局势清晰、抓住袁绍粮草不足的弱点。
·袁绍会输:优柔寡断、指挥混乱、缺乏保护粮草的意识。
·解决方案方法:
·学生用战场地图设计自己的“胜利策略”,并与曹操的实际战术进行对比。
·替代视角:
·从袁绍的士兵角度看,他们的失败是因为领导问题还是资源问题?
·从百姓视角看,这场战争对当地影响如何?
故事3:宁教我负天下人(10分钟)
故事讲解
·背景:曹操怀疑朋友背叛,杀掉无辜之人,并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核心内容:这句话体现了曹操的狡诈与多疑,也为后人对他的评价增加争议。
活动设计
1.问题3:曹操为什么说出这句话?这体现了什么性格?
·多种可能解释:
·自我保护:乱世中要保护自己必须怀疑别人。
·性格缺陷:多疑且极端,导致朋友离心离德。
·生存智慧:在危机中,避免任何可能的威胁。
·解决方案方法:
·学生完成“曹操性格表”,列出他智慧与狡诈的案例,并进行正反评价。
·替代视角:
·从被害者的角度看,这样的怀疑对关系的影响。
·从士兵的角度看,这种行为是否增加了对曹操的恐惧。
总结环节(10分钟)
1.逻辑填空任务:
·学生完成曹操的智慧与策略逻辑链填空:
·“通过____(控制皇帝),获得____(合法性),并削弱____(敌人)。”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曹操的行为模式和成功路径。
2.辩论问题: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奸雄”?
·学生分组讨论并表述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曹操的多面性。
三 、教学资源与工具
1. PPT课件
·内容结构:
1.封面:曹操的卡通形象,配文字“聪明的领导者,还是狡诈的奸雄?”
2.事件讲解:
·挟天子以令诸侯:展示汉献帝、曹操及其他军阀的卡通形象,标注“控制皇帝➡巩固权力➡削弱敌人”。
·官渡之战:以简化地图形式呈现战场布局及关键事件(如烧粮草)。
·宁教我负天下人:展示曹操杀疑似叛徒的故事片段,配文字“狡诈还是生存智慧?”
3.曹操性格总结:
·分为“智慧”与“狡诈”两部分,各列出典型事件(如官渡之战、杀害朋友)。
2. 因果链分析学习单
事件 | 行为 | 结果 |
挟天子以令诸侯 | 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昌并控制其行动 | 曹操通过皇帝发布命令,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
官渡之战 | 曹操发现袁绍粮草不足,偷袭烧毁粮仓 | 袁绍军队粮草短缺,曹操最终以少胜多获胜 |
宁教我负天下人 | 曹操怀疑朋友背叛,果断杀害其全家 | 曹操避免了可能的威胁,但被认为多疑且残忍 |
3. 战场简易地图
·内容:
·左侧:曹操军队。
·右侧:袁绍军队。
·右后方:袁绍粮仓(弱点标注为“薄弱守卫”)。
·任务:
·学生在地图上标注曹操的偷袭路线。
·填空问题:
1.曹操为什么选择偷袭粮仓?(填空:因为______是袁绍的弱点)。
2.袁绍为什么没守住粮仓?(填空:因为袁绍______)。
4. 情景模拟任务卡
·任务内容:
事件 | 角色 | 问题 |
挟天子以令诸侯 | 曹操 | “如果你控制皇帝,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巩固自己的势力?” |
挟天子以令诸侯 | 皇帝 | “被曹操控制后,你会试图反抗吗?为什么?” |
官渡之战 | 袁绍 | “如果你是袁绍,如何保护粮仓并击败曹操?” |
官渡之战 | 曹操 | “如果偷袭粮仓失败,你的下一个策略是什么?” |
5. 性格分析表
性格特点 | 行为案例 | 优点 | 缺点 |
智慧 | 官渡之战中烧袁绍粮仓 | 善于抓住敌人弱点,制定高效策略 | 风险较高,若失败可能全军覆没 |
狡诈 | 挟天子以令诸侯 | 巩固权力,减少敌人反对 | 不顾皇帝感受,被认为利用他人 |
多疑 | 宁教我负天下人 | 避免了潜在威胁,保护自己 | 伤害无辜,失去朋友与下属的信任 |
6. 逻辑填空任务卡
·设计内容:
1.曹操行为的逻辑链:
·“通过____(控制皇帝),获得____(合法性),并削弱____(敌人)。”
2.曹操策略总结: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通过____(烧毁粮仓)取得胜利,体现了他的____(智慧)。”
3.曹操性格反思:
·“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体现了他的____(多疑与狡诈)。”
设计亮点
1.多样化资源支持:PPT、学习单、任务卡等资源多样,降低难度,提高参与感。
2.逻辑与活动结合:通过填空、地图标注、角色扮演等任务,增强学生对事件与性格的理解。
3.思维引导明确:因果链学习单与填空任务强化逻辑思维,帮助学生梳理曹操行为的内在逻辑。
四、 评价量表
(1)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 权重 | 表现层级 | 得分 |
知识掌握:曹操的核心事件 | 30% | 1. 能完整复述核心事件(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10分) 2. 仅能部分复述事件内容。(5分) 3. 不能清楚表达事件逻辑。(0分) | |
知识掌握:曹操的性格特点 | 20% | 1. 能指出曹操的智慧与狡诈,举出至少一个行为案例。(10分) 2. 能简单描述曹操的特点,无案例支持。(5分) 3. 对曹操特点无具体认知。(0分) | |
能力表现:因果链逻辑分析 | 30% | 1. 填写完成因果链学习单,逻辑清晰。(10分) 2. 填写部分完成,逻辑欠清晰。(5分) 3. 无法完成因果链填空。(0分) | |
表达与讨论 | 20% | 1. 积极参与讨论并能清楚表达个人观点。(10分) 2. 参与有限,表达不完整。(5分) 3. 未参与讨论或表达困难。(0分) |
总分:_____ / 50分
(2)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
任务名称 | 完成质量评价标准 | 得分 |
因果链学习单 | 1. 全面完成任务,事件与结果匹配清晰,逻辑准确。(10分) 2. 部分完成,部分逻辑有误。(5分) 3. 未完成任务或逻辑不清晰。(0分) | |
战术设计任务(地图标注) | 1. 正确标注偷袭路线,并回答所有填空问题。(10分) 2. 部分完成标注或回答问题有遗漏。(5分) 3. 无法完成任务或无合理回答。(0分) | |
性格分析表 | 1. 列举曹操至少两个性格特点,并能对应行为案例。(10分) 2. 仅列出一个性格特点,案例不足。(5分) 3. 无法列出性格特点或无案例支持。(0分) |
总分:_____ / 30分
(3)小组合作与讨论参与评价表
评价维度 | 表现层级 | 得分 |
讨论中的积极性 | 1. 主动参与讨论并提出见解,积极互动。(10分) 2. 有限参与,贡献较少。(5分) 3. 无参与或被动接受。(0分) | |
合作中的配合度 | 1. 能与组员配合,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任务。(10分) 2. 有部分配合,偶有遗漏。(5分) 3. 缺乏配合,任务完成有困难。(0分) | |
观点表达的清晰度 | 1. 能清楚表达自己观点,逻辑清晰。(10分) 2. 表达不清,逻辑欠完整。(5分) 3. 无法清楚表达或无独立观点。(0分) |
总分:_____ / 30分
3. 教学评价的综合权重
评价部分 | 满分 | 权重 | 最终得分计算公式 |
课堂表现评价 | 50分 | 40% | 最终得分 = 课堂表现得分 × 0.4 |
学习任务完成评价 | 30分 | 30% | 最终得分 = 学习任务得分 × 0.3 |
小组合作与讨论评价 | 30分 | 30% | 最终得分 = 小组合作得分 × 0.3 |
总分:_____ / 100分
4. 使用建议
1.即时记录:
·教师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即时记录学生的表现,如回答问题的质量、任务完成的准确性和讨论参与情况。
2.学生自评与互评:
·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同时由小组内其他成员给予互评,增强对表现的自我反思能力。
3.多样化反馈:
·教师根据评价分数给予定性反馈,表扬优点并提出改进建议。例如:
·“你在因果链分析中表现很出色,但讨论中可以更主动表达观点。”
后台留言:截屏整本书投票的结果,即可领取这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