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榴莲,好久不见,感恩遇见2024,感恩遇见你!
美国心理学教授梅拉宾在1971年提出一个观点,在人际沟通中,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只有7%取决于谈话的内容,
而听觉信息如语气、音量等则占了38%。视觉信息如表情、态度等,则高达55%。
也就是说,人与人沟通交谈中,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语气和态度。
你是不好语气别想孩子是好态度
昨晚下了晚托后,接儿子回家路上,儿子突然拿出一个零食,让我给他撕开包装袋,我憋了一眼,怎么是颗糖,我瞬间有点不高兴了。
“你怎么可以吃糖,你补过的牙齿是不想要了吗?”
我一边开车,一边责怪他,见他没说话,我更生气了,声音越说越大声,
“放学我是没给你带吃的还是怎么的,硬是要吃这颗糖?”
我以为儿子会一直低着头不说话,突然从后座传来带着哭腔歇斯底里地声音,
“我吃颗糖怎么了,你不也是背着我偷偷吃炸鸡,为什么我就不能吃,你们大人能吃,我们小孩就不能吃。”
双方火药味越来越浓,我甚至有点想直接把车停路边,不想开了。
直到十几分钟后,快到家的时候,我冷静下来,怎么听话懂事的孩子都学会顶嘴了。
孩子犹如父母的一面镜子
回想起近日与婆婆的相处,我内心不禁泛起一丝懊悔与自省。
新房装修竣工,正满怀期待地筹备着搬离公婆温馨的家,这本是家庭新篇章的美好开端。
然而,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时刻,却因一件小事让氛围蒙上了一层阴影。
那日,婆婆出于好意,在忙碌地为我们整理即将带走的物品,其中也包括了我的书柜。
未曾想,她误将那些对我而言承载着回忆与知识的旧书,当作了不再需要的物品处理。
当我发现这一情况时,情绪一时失控,言语间或许过于直接,甚至带有些许责备,这样的态度显然与作为子女应有的尊重与理解相去甚远。
此刻反思,我意识到自己的冲动不仅伤害了婆婆的心,更在无形中为儿子树立了一个不良的榜样。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并模仿着大人的行为举止。
我这样的反应,恐怕已被他捕捉到了九分九,这无疑是我作为母亲不愿见到的结果。
最温柔的话语才最具有感染力
直到了症结所在,在调整自己以后,给儿子洗了葡萄端到他面前请他品尝,他小心翼翼地吃着葡萄,我问他好吃吗?他点点头,我低声说道:
“妈妈道歉,妈妈对你跟奶奶都说了很多不应该的话,我以后一定能改正的。”
看他吃了一个又一个,我接着说,
“儿子,咱不吃糖了可以吗?特别是牛奶糖,你知道的,你的每一颗大牙都是补过的,糖的粘性很有可能会把补的牙粘走,你的牙新出现一个大洞,补牙很痛苦的,对吧。”
家人是我们最重要的人,与家人的关系都需要用心经营。
好好沟通远远胜过于直接粗暴的说话方式,最温柔的语言才最有感染力。
真正聪明的人跟家人沟通时从来都是轻声细语的,家人之间常说舒心话,家一定会越来越兴旺。
曾经看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人员将妈妈超过85dB的说话录音,放给10名7~10岁的孩子听。
然后让他们写下录音的内容,结果只有13.3%的孩子写对了。
也就是说,父母说话的声音越大,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难以集中,教育的目的就更无法达成。
低声说话传递给孩子的是愉悦、平静,大声嚷嚷,让他感受到的是压抑、恐惧。
那只会离父母越来越远,教育的本意是爱还是嫌弃,都藏在父母说话的音量里。
写在最后:
好表情带来好心情,好心情成就好家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幸福的真谛往往简单而纯粹,它藏匿于每日相见时那一张张洋溢着欢笑的脸庞之中。
往期推荐:
发现一个扎心的真相:八字还没一撇,先做承诺,是我们常犯的毛病。本来做承诺的人以为承诺有利于事情的推进,到头来发现造成更坏的影响。
发现一个扎心的真相:离人群越远,离自己越近,不合群的人不意味着孤僻无趣,只是他们更享受一个人的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