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榴莲,好久不见,感恩遇见2024,感恩遇见你!
周国平曾说:人在独处时有三种状态,
一是惴惴不安,一心想融入人群中,
二是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用读书等事物来驱赶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篇诗意的土壤。
我们大都是人都处于第一状态,总想在人群里寻找存在感,
活得通透的人无暇顾及其他,专注在岁月里练就自足的内心修养。
在自己的节奏里做自己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默默、孤独地努力奋斗是怎样一种体验?”
一名网友的回答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个女孩儿说,她原本只是个普通的上班族,直到有一天,她开通了一个写作的账号。
为了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和写作,每晚8点前,她都抓紧时间将该收拾的都收拾完毕,
然后抛去“凡尘俗务”,坐在电脑前,噼里啪啦地敲击键盘直到深夜。
她一写就是好几年,将一篇又一篇文章耐心地挂在网上。阅读的人很少,关注她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身边的同事、朋友渐渐知道了她在做这件事,只是嘲讽多过鼓励。
有人对她的文章指指点点:“你写的这些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啊,还不如写一些娱乐八卦,这样才有人看。”
她笑笑,不置可否。
明白自己积累有限,于是她不停地看书,做笔记,关注时事新闻,
或者匀出时间来研究那些知名写作账号的风格、优势,然后继续耕耘,输出。
有一天,她的一篇文章突然被一个大V(网络公众人物)转发,一度暴红。
大批人开始关注她,给她留言,点赞,鼓励她继续写下去。
那天晚上,她在后台一边回复着读者们的留言,一边激动得泪流满面。
也许你身边也存在这样的人,他们的起点与你相似,外表普普通通,生活轨迹也与你差不多。
让你疑惑不解的是,突然有一天他们就成功了,足足将你甩出了十万八千里。
但是你只看到了他们现在的风光和曾经的普通,却没看到他们中间那段默默努力,孤独前行的经历。
但凡成功的人,谁不曾有过一段“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的苦痛经历?
向内生长是一种清醒
非常赞同叔本华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的成为他自己。"
在遥远的山谷中,隐藏着一座古老而宁静的寺庙,名为“心寂庵”。
这里住着一位年迈却精神矍铄的禅师,法号云隐。
云隐禅师一生致力于探索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他相信,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形式上的打坐念经,而在于心灵的独处与自我觉知。
故事发生在一个春风和煦的季节,云隐禅师决定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修行——他将自己完全隔绝于世,
独自进入寺庙后山的一片密林深处,搭建了一间简陋的小草棚,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独处修行。
起初,密林中的生活对云隐禅师来说充满了挑战。夜晚的寂静被野兽的低吼打破,白日的孤独则伴随着树叶摩挲的细语。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从中领悟生命的韵律与宇宙的奥秘。
每当心中杂念涌起,他便闭目凝神,让呼吸与周围的节奏同步,渐渐地,那些纷扰的念头如浮云般消散。
在这段独处的时光里,云隐禅师经历了无数次的内心斗争与自我对话。
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从初入佛门的青涩到如今的深邃,每一个决定、每一次挫败、每一份喜悦,都成了他反思与成长的养分。
他意识到,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仪式,而在于内心的转变与觉醒。
有一天,当晨光穿透树梢,洒在他的草棚上时,云隐禅师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喜悦。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的世界,一片清澈无垠,万物皆在其中,却又无所挂碍。
那一刻,他明白了“空”的真谛,也体会到了“独处”作为最深刻修行的含义——
它让人超越物质与社会的束缚,直面自己的本心,从而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一年后,当云隐禅师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时,他的面容更加平和,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将自己的修行心得传授给弟子们,强调独处不是逃避,而是自我探索与成长的必经之路。
他说:“真正的独处,是心灵的自由飞翔,是在宁静中听见内心的声音,是在孤独中寻得生命的真谛。”
写在最后:
李渔—: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
这句话,李渔本来是说做菜的,他认为煮螃蟹,什么都不要放,才能得其鲜味,美食如此,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孤独是一个人最好的伴侣,它可以见到最本真的自己。
往期推荐:
发现一个扎心的真相:一个家庭,如果老公挣不了大钱,妻子不要去和老公闹,只要老公不偷不赌不懒,对家庭和孩子负责,日子总会过好的!
发现一个扎心的真相:八字还没一撇,先做承诺,是我们常犯的毛病。本来做承诺的人以为承诺有利于事情的推进,到头来发现造成更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