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榴莲,好久不见,感恩遇见2024,感恩遇见你!
最近刷到过这样一个视频:今天的火就发到这里,明天同一时间再生气,不见不散……
你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受呢?
在辅导孩子作业时,你是否也曾忍不住提高了嗓门,对着孩子喊叫?
当孩子做事情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时,你是否也曾忍不住怒吼?
在孩子乱发脾气、难以控制情绪的时刻,你是否也曾经用吼叫的方式来应对?
我想,对于这些问题,答案多半会是肯定的。
昨晚,我再次没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对他大声斥责,而这次的原因并非他解答不出难题,而是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实在令人堪忧。
他坐在桌前,不是专心致志地解题,而是摇头晃脑,时而转笔玩耍,时而涂涂改改,五分钟就这样在嬉戏中流逝,纸上却一个字都没写。
我忍不住吼了他,他突然小小的身体往后靠了靠,竟然第一次回怼了,“妈妈,你不要再说了。”
这孩子,何时竟学会了反驳?
这对于我们这样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农村家庭而言,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也曾有过顶撞长辈的时候,那时,父母及长辈皆视我为叛逆、不服管教。
尤其记得父亲曾因我顶嘴而当众扇了我一巴掌,他认为那是对他权威的挑衅。
然而,面对儿子的顶嘴,我逐渐领悟到,这并非不尊重,而是他内心情感的流露,是渴望平等对话的体现。
尽管心中仍有怒气,但更多的是对儿子这一行为的深思。见我沉默,他显得有些惶恐,连连呼唤:“妈妈,妈妈……”
我回过神来,以玩笑的方式回应:“别叫我妈妈,叫我大美女……”
以此告诉他,我并未因他的顶嘴而心生不悦,反而为他能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感到欣慰。
每个人都有权利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敢于顶嘴的时候,也许就不该感到愤怒,而是能真正意识到,这背后就是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幸福家庭还有希望的信号。
在一档节目中,陶虹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经历——女儿有一次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她立马对女儿吼道:你怎么回事啊?
女儿被吓得一哆嗦之后愣在了那里,非常恐惧地看着她,不敢说话,连哭都忘记了!
看到女儿这个表情之后,陶虹立马意识到自己错了。
后来女儿再次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时候,她没有批评女儿,而是慢慢地走了过去把无助的孩子抱了起来。
这次,有了安全感的女儿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是否听说过“弃猫效应”?
被丢弃过一次的猫,再被别人捡回家后,会乖得不得了,甚至会变得讨好,因为它害怕再次被丢弃。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个效应同样适用。
有些家长在愤怒时,会口不择言,说出一些威胁孩子安全感的话语,诸如“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我真后悔把你生出来”、“你走吧”等等。
尽管这些话并非家长的本意,但在孩子纯真的世界里,他们会毫无保留地相信父母的话。
被吼后,孩子可能看起来会变乖一点,殊不知,孩子的心底已然出现了伤痕。
所有的乖巧背后,都是强忍的心酸、被抛弃的恐惧和小心翼翼地讨好。
教出一个“听话的孩子”,未必真的是件了不起的好事。
允许孩子与我们争辩,是在传递一种态度:
我们允许孩子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们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观点,这种“允许”是父母赠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记得有一次,孩子结束校外晚托班的课程后,仍需面对我为他精心准备的“妈妈牌”额外作业。
突然间,他猛地一推椅子,带着几分不满与疲惫地吼道:
“写写写,作业仿佛永无止境!学校的作业刚写完,晚托班又有新的,晚托班结束还得写你的作业。你们大人就知道不停地布置作业!”
听到这番话,我内心涌起一股怒火,想要脱口而出:“笨鸟先飞的道理你不懂吗?从学渣到学霸,哪一步不是靠刷题积累起来的……”
但理智告诉我,这些话不过是将我的焦虑强加于他。
我意识到,孩子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而我从未真正关注过他情绪的累积,也未给予他适当的情绪释放空间。
于是,我深吸一口气,选择拥抱那个正在气头上的小身影。
我轻声提议:“要不我们去小区跑跑步,再去超市买点好吃的?”
说着,我牵起他那还噘着小嘴的手,一起下楼散步。
在回来的路上,我们享受着美味的烧烤,那是他早已垂涎已久的美食。
他一边大快朵颐,一边与我分享了许多学校里的趣事。
我能感受到,他的情绪正在逐渐平复,眼中的不满与不满也渐渐消散。
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孩子们渴望的,不过是那些能够倾听他们想法、在乎他们感受的父母。
即使他们的意见或许稚嫩、缺乏充分的论据,我们也应展现出倾听的诚意与十足的耐心,全心全意地关注他们所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因为,这正是他们成长路上最宝贵的支持与陪伴。
写在最后:
从今天开始,要改掉唠叨的毛病,因为唠叨就像是一把刀子,刀再钝,孩子也架不住父母天天的“补刀”。
孩子顶嘴并非坏事,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通过倾听、理解与引导,帮助孩子成长为更加健康、自信、有主见的个体。
往期推荐:
发现一个扎心的真相:婚姻里,对丈夫来说,永远都不会吃亏的投资就是给妻子宠爱,女人只有感受到足够的爱和呵护,才会有底气一生相随。
发现一个扎心的真相:人到中年才明白,年轻时候不懂,现在醒悟了,一个儿子,就够了,不生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