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榴莲,好久不见,感恩遇见2024,感恩遇见你!
最近我对“内耗”有了新的理解——越在意人情世故,越是陷在内耗里无法自拔,迫不及待想跟你分享一下。
同事这月底就要休产假准备生孩子去了,我跟另外几个要好的同事商量着是不是要送点什么,大家有说送红包的,有说送小孩子衣服玩具的,有说送奶粉尿不湿的……
这么讨论就花了好几天,终于商定了每人直接送300红包。
待产同事跟我关系挺好的,平时私交很不错,就想着比同事多随点什么。
但想到别的同事都送一样,我这样搞特殊,显得人家面子难看,而且多了显得厚此薄彼。
我一时间又陷入了送什么的烦恼中,回家跟先生一说,差点把他唠叨烦了,他直接说:“大家都一样不好吗?为什么要那么焦虑和纠结,如果实在想多送点,多拿200,放在红包没人看得出。”
作家林茵说过:“我们现在在一个心无力的时代,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事很多人被人情世故抽干了能量。”
特别是农村,人情世故看得更重一些,先生每次跟我回老家,邻里乡亲总喜欢拎着大包小包来家里找他,大多数都是托他给家里的小辈找工作。
先生平时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不是在外出差就是熬夜加班,哪有时间帮忙找工作,可又念着是我的亲朋好友一个个都答应着会帮忙看看。
假期结束他回到自己家,又陷入深深地懊悔中,迫于答应了人家,动用自己全部的人际关系,到处打听哪家熟悉的公司在招人。
帮同村的弟弟妹妹们找好工作了,又怕弟弟妹妹们是去混日子的,一点点教他们怎么和领导同事相处,有段时间他被折腾的精疲力尽,日子过得拧巴又纠结。
直到后来先生就不爱陪我回娘家了,我爸看到女婿被人情债折磨得都不敢回家,强硬着跟送礼来的左邻右里说:大家不要来找我女婿要工作了,不然亲戚都没得做。
远离人情世故就是远离内耗,在人情世故中,一个人在意的越多,活得就会越拧巴,好像是谨慎,其实最多的是压抑。
杨绛先生说过:“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人生下半场,尽量不要在人情关系上消耗自己,收敛自己的能量,把精力放在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才能完成自己,成就自己。”
有些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放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
过分敏感,会让我们被一些并不重要的信息淹没;过度关注别人的看法,也可能会干扰自己的步调。
要知道,我们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心思总是游离在外,精力总是被分散,会让人的状态不断下滑,生活也可能变得乱糟糟。
保持清醒,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生活也会回归简单自在的模样。
这些选择的主导权都在你自己手上,同时你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结果。因为当你选择了一种行为,也就同时选择了相应的结果。
需要明白一个真相:每个人的能量有限,要么用来做毫无意义的小事,要么用来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目标。
写在最后:
80/20原则告诉我们,应该把你80%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对你来说那最重要的20%的事情上。
往期推荐:
杨绛:成长就是苦练七十二变的心,熬过万丈孤独,笑对八十一难。活着本身就是一个人的修行,修自己那颗烦躁不安七十二变的心。
董宇辉:努力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多优秀,而是在意外和不可控的因素来临时,那些平常所努力积淀的涵养和能力,可以成为抗衡一切风雨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