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长河奔腾不息,总有一些激荡人心的重要时刻,在时间的坐标上镌刻下深深印记。
一年前,在新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天津视察,给广大干部群众带来节日的温暖,为天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极大振奋了全市上下的奋进斗志、发展信心。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谆谆话语重若千钧,这是天津发展的强大政治动力、发展动力、工作动力、精神动力。这一年,我们乘着浩荡东风,以时不我待的奋斗姿态,齐心协力、实干奋进,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善作善成,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善作善成,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到津沽大地上。
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回望过去,更能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的关怀厚望。
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展望未来,更加坚定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的信心信念。
从去年新春到今年新春,从今年新春到明年新春,我们深知: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一条产业链,天开高教科创园的“科创森林”里郁郁葱葱。在这里,一个个创新创造的故事鲜活动人:无需双手操作,只需动动“意念”,就可以操控手机、回复微信,这样的科幻场景正在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大踏步走进现实,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赛道;一种味道鲜美却“身娇体弱”的梨,在园区入驻企业研发的新型植物农药“守护”下,实现大丰收,真正成为村民心中的“金果果”……
实验室里、田间地头,切换的只是视角,一脉相承的是发展向新的思路与理念。刚刚过去的2024年,天津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1%。沉甸甸的数字里有好的态势,也有“新”的成色,“三新”“三量”点面突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这是盘点与总结,更是信心与期待。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这座城市“放手”发展当下、“放眼”蓄势未来。一年来,天津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走深走实,既保持“勇争先”的干劲,又找准“善作为”的路径;既把“老家底”盘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扬优势、补短板,又在思想观念上“不厌旧”,推动传统产业“老中出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共振、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一声令下,无人机从一座“宝莲灯”状的全自动机场中腾空而起,进行智能巡检——天津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这一智能场景,是天津科技企业“越飞越高”的缩影。2024年天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2万家。从“新”出发、向“新”突破,更多“科创力”变成现实生产力。
循大道,至万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需要的是持续的攻坚、不懈的探索。立足“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坚持以“三新”“三量”为重要工作抓手,以产业焕新带动科技创新、支撑城市更新,以做优增量推动盘活存量、有效提升质量,大力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沿着这条“向新”之路走下去,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一时的增长,更是长久的活力。
在奋斗前行中书写精彩的发展答卷,这是对总书记深情厚望的响亮回答。
晨曦初照,巨轮穿梭。从高空俯视天津港,4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200多个泊位星罗棋布,一艘艘巨型集装箱船靠泊天津港,一座座桥吊擎臂而立,一辆辆无人驾驶电动集卡来回穿梭,这座世界级人工深水大港最近迎来水上运输高峰。碧海蓝天之间,汽笛嘹亮悠远,一座城市改革开放的鼓点声声激扬。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新时代新征程,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是始终不变的方法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善作善成,向难处攻坚、向关键处挺进,天津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对于一个个普通人来说,改革意味着什么?在津南区一家快餐店经营者刘女士看来,改革就是不到半天时间便拿到了“个转企”的营业执照;在蓟州区下营镇赤霞峪村的老人们看来,改革就是家庭医生及时上门开展医疗服务;在一个个人们熟悉的“老地方”,改革意味着盘活、激活之后的“焕新”,人气与发展之气凝聚升腾。由“深蓝”走向陆地,改革开放的故事正延展出更多支线。
改革的脚步不停滞,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城市发展步入更广阔的天地。立春将至,改革发展的春意更盛、催人奋进。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要统筹抓好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聚焦“改革开放先行区”这一功能定位,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更大力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抓住“更高水平”这个关键词,勇于在多领域先行、各方面先试,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勇立潮头、开放包容的天津将迎来更多可能。
这是勇毅笃行的信心,这是弥足珍贵的力量。闯过一道道难关、攻克一个个难题,天津正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奋力向新而行、向上攀登,把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续写得更加精彩、书写得更加出彩。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思想的引领,殷切的期待,指引这座城市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独特的标识。这一年,从老建筑的保护传承和盘活利用,到城市水系徐徐舒展的“流动风景线”,再到文韵悠长、创意新颖的国潮津韵文化产品,一个个特色鲜明、内涵深刻的津派文化品牌,让“河海津韵”这张城市文化名片愈发闪亮,彰显出城市现代化的新风貌。
“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传统与时尚,高端大气与市井烟火气,城市的韵味在河与海中,在街与巷内,更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碰撞间。把这些特色和韵味激发出来,成为读懂天津的鲜明标识,是一场传承力和创新力的考验。
在杨柳青画社,有主攻创新的“80后”“90后”团队,成员涵盖勾描、彩绘等各年画传统工艺环节。代代传承的老手艺叠加个性十足的新创意,他们手中的冰箱贴上,既有胖娃娃怀抱鲤鱼喜上眉梢,也有诸多新元素的注入。曾经“过年才贴的画”变成如今常年摆放,甚至带在身边的画。民俗之美得以传承,文化之韵更加丰厚。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传承,传的是文化“家底儿”。天津文化底蕴丰厚,知“长”扬“长”,形成的是一批体现天津文化特质的标志性符号。弘扬需要创新,创的是发展的更多可能。创新内容题材、创新表现形式、创新文化创意场景、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养方式,文化资源正在转化为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引聚人气,成为一座城市走向未来的活力之源。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传承与创新,传承的不仅是文化本身,也是蕴含其中的智慧与力量,是发展的一股劲头。老建筑“长”出潮玩产业,是消费新业态的生动范例;老字号打造传承体验基地,是延长产业链的大胆尝试。盘活、做优,这座城市里,一项项文化遗存正在书写新的创业故事。
鲜明的特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时代内涵,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热情。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
“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大任务。天津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善作善成,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的殷殷嘱托,振奋着逐梦前行的我们。
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所需所盼,善作善成的落笔有多“实”,城市之治的果实就有多“甜”。当这一笔落在“盘活”上,我们看到被唤醒的存量和不断优化的增量:老厂房里引入了新业态、闲置空地变身口袋公园、科技成果加快走向生产线……当这一笔落在“更新”上,我们感受到城市业态、功能、品质的升级:如今,很多街道都增设了老人家食堂,一碗热乎饭里有城市的温度、生活的幸福感。“鱼、肉、菜全有,可方便了,省得自己做了。”家住南开区广开街的冯大娘常去家门口的老人家食堂打饭,十来块钱就能吃好。当这一笔落在“融合”上,我们听到港、产、城、乡联动的足音:这是打破产业与空间界限的声音,是多区域、多领域互融、互动、互联的声音,是资金、人才、技术等多种要素高效流动的声音,最终融出了高质量、融出了新动力,也融出了发展的大空间。
从“盘活”“更新”到“融合”,一次次紧扣群众之需的精准落笔,勾勒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美好图景。这背后有对改革办法、技术手段的不断求新,有观念的更新,有治理方式的创新。种种“新”故事,汇聚成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的生动实践。
城市治理,人是服务对象,也是“治”的主体。一些社区启动“小哥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快递小哥茹春林就加入了“吹哨”小队,送快递时一旦发现社区里的问题,他会立刻上报,由工作人员领哨,联动相关部门解决治理中的大事小情。在关于共建共治共享的探索中,城市治理的现代范儿不只体现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周到的服务,也体现于越来越多元的共治“朋友圈”。
在细管、智管、众管上协同发力,“管”出的是城市的活力与吸引力。这是一个打造城市建设升级版的过程,既创造宜居生活空间,推进老旧小区提升、地下管网改造、背街里巷治理;又创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腾笼换鸟、挖潜增效、内外兼修。
既重“颜值”,也重“气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我们这座城市,也因此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
……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我们对天津的未来充满信心。实干奋进、善作善成,津沽儿女一定能在新征程上作出不负时代、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喜欢就给小编点个“👍”吧
来源:天津日报
编辑:王兆春 许浩然
审核:祁淑娟 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