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一派喜气洋洋。宽敞明亮的街道整齐干净,村街两边的树干上布满了红彤彤的小灯笼,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和窗花,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第六埠村地处大清河、子牙河和独流减河交汇处,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及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素有“京津蔬菜第一村”之称。
2023年夏天,海河流域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8月初,东淀蓄滞洪区紧急启用,涉及西青区辛口镇和杨柳青镇的21个村。其中,三河交汇的第六埠村成为天津防洪的要害之处。全村共转移安置群众179人,被淹土地1.0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2022栋1438.54亩。
灾后,辛口镇第六埠村迅速开启重建模式,抓组织夯基础、抓产业强发展、抓治理促民生,和美乡村新面貌徐徐铺展。
走进村民郝健和张凤文夫妻的蔬菜种植大棚里,一派盎然生机与丰收的景象呈现眼前:15个温室大棚、25亩菜地,茴香、菠菜、西红柿、黄瓜、小白菜、油菜、油麦菜等长势喜人。
郝健夫妻在大棚内来回穿梭,忙着浇水、挑选,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我们主要是为社区配菜,都是客户在微信群里接龙下单,我们挨个儿配好菜,集中装车送到小区门口。春节前这里的订单不断,我们的生意越干越红火,日子越来越好。”见到记者,张凤文热情地打开话匣子。
“真没想到总书记能来我家大棚,就跟做梦一样,我们的心情非常激动。我感觉现在干起活儿来都有使不完的劲儿……”张凤文笑呵呵地说道。
郝健和张凤文夫妻的忙碌生活,是第六埠村灾后重建欣欣向荣的缩影。一年来,第六埠村打造特色产业,延伸“红+绿+农”产业链条升级发展,规划农业、文旅、教培三大产业板块,按下强镇富村“快进键”;提升改造种植农业基础设施,全村蔬菜产量突破6000万斤,生态六埠稻米喜获丰收,总产量达到66万斤;建立“六埠蔬菜统销”平台,探索“单位采购、社区团购”销售模式,目前仅通过这种模式已销售农产品近10万斤。
“今年开春,我们还要尝试种植蘑菇、西瓜、草莓等新品种,更加丰富我们的蔬菜品种,满足更多市民口味。”畅想着今年的好收成,张凤文眼里充满着希望。
“枣塔馒头来啦!”
走进村民杜洪刚的家里,丰盛的年夜饭摆满餐桌。狮子头、清蒸鱼、酱牛肉、蒸河蟹……地道的年味儿一个都不少。“吃着年夜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节晚会,一会儿大家一起包饺子。”杜洪刚的妻子王连香笑着说。
看着丰盛的菜肴端上餐桌,杜洪刚2岁的小孙女高兴得拍起手来。
杜洪刚起身打开了冰箱门,水果、蔬菜、牛奶……整齐地摆满储藏格。“当时总书记打开冰箱看了看,问我年货准备得怎么样了,我说准备得差不多了。”杜洪刚回忆着当时的情景,很激动。
杜洪刚家现在有两个蔬菜大棚,1.5亩地,种植了茼蒿、芹菜等蔬菜,平时他也会到蔬菜配送公司上班,加上儿子、儿媳的收入,一家人生活得安稳、幸福。
“有了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我们干劲儿更足了!”杜洪刚说得实在,“今年我计划再建一两个大棚,多种些蔬菜,让日子越过越好。”
一边是干净敞亮的为民服务区域,一边是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展示平台,在辛口镇第六埠村创富工坊210平方米的空间内,便民服务与村民共富两大功能实现了默契融合。2024年,第六埠村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创新打造创富工坊,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效能加速升级,为乡村振兴再添新活力。
走进共富区域,富硒蔬菜、蟹稻米、灵芝、土鸡蛋……第六埠村的特色农产品在展台上一一陈列。“创富工坊在对外展示村里农特产品的同时,也承接商务合作、开展业务交流。”创富工坊负责人郝鑫介绍道,“村里有90多亩的灵芝种植基地,一年来尝试在灵芝提取孢子粉后,通过特殊工艺处理制作成灵芝摆件。我们还有大片荷塘,计划推出荷叶茶、荷叶饼等新产品。”
在这里,村民有了自己的直播间,农特产品搭上电商“快车”,从田间地头直接端上百姓餐桌。“自2024年8月份营业以来,‘创富工坊’接待参观学习游客7800余人次,参观费用累计15.6万元,商品交易额16万余元,逐步探索出组织带富撬动群众共富的新路径。”第六埠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庆水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离不开“新鲜血液”,为吸引“乡村能人”参与家乡建设,第六埠村在“三联三带”体系下建立了书记带委员、委员带后备的人才帮带机制,让青年人才在乡村旅游、基层治理、农业发展等各项中充分发挥所长。一年以来,已经有4位大学生陆续回到第六埠村,投身到乡村振兴发展中。
日子越过越好,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我们以‘埠上十美’为主题倾力打造第六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街区。一年来,村里建设2000平方米的休闲健身广场,绿化美化近5000平方米,组织开展新春‘村晚’、节庆‘百姓大舞台’、民俗文化市集、志愿服务赶大集等特色活动50余场,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郝庆水说。
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
一垄垄蔬菜翠绿欲滴
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
绘就和美乡村的幸福底色
喜欢就给小编点个“👍”吧
来源:津云
编辑:王兆春 许浩然
审核:祁淑娟 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