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既关乎民生福祉
更彰显城市文明高度
精心实施20项民心工程
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大清整大提升攻坚行动
构建中台贯通、总体整合的
“智慧河西”管理架构
牢记嘱托
河西区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
善作善成
让人民群众的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续
这个小区 积水没有了
2024年4月至6月,河西区对桃园街老旧小区江南公寓小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改造完成后,小区经受住了夏季几轮强降雨的考验。2024年,河西区雨污分流改造34个小区、110处混接点位,水环境考核达标率100%。
擦亮颜值 河西区做了这些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扬尘、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加强重点源头执法检查,空气质量综合排名位居全市前列。
建成全市首个“无废汽车城”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累计建成“无废细胞”115个,在全市率先完成“十四五”时期任务目标。
落实林长制工作,对城市绿道等重点地区开展补植补种。
开展深化文明城区建设城市环境大清整大提升攻坚行动,将全区划分为1422个网格,构建市容问题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
与联合赤道开展绿色合作,发布“2024ESG先锋榜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4年,河西区积极营造清洁美丽、绿色环保的文明城市环境,让城市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这个公园 改造提升了
2024年7月,河西区陈塘庄街古芳里口袋公园正式亮相,新添智能健身设施,划定儿童游艺区域,还营造了丰富的林下休闲空间,极大提升了周边居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2024年,河西区新建浯水道、金山里、古芳里、紫金北里四处口袋公园。
品质提升 河西区做了这些
陈塘科技商务区怒江道等4条道路按计划完成提升改造。
服务市属14条道路及配套管线工程和地铁7、8号线加紧施工,11号线一期西段正式通车。
海绵城市建设达到建成区面积的46%。
完成崇明里等7个老旧小区改造,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6部、在施16部。
新建补建路灯130盏,新建公厕2座,改造燃气旧管网13公里,新增停车泊位200余个。
扎实开展“冬病夏治”,改造老旧供热管网90公里,完成户内暖气设施、外窗更新6000余户。
小到一条里巷、一块绿地,大到一片居住区、一个商圈,河西区把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作为城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持续打造品质之城,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生活。
食品安全 看得见了
“后厨直播扫码查看”“在线评价公众监督”“一户一档”“4000余路摄像头”……河西区“阳光食品平台”智慧监管系统持续提升,用科技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智慧赋能 河西区做了这些
加强“智慧河西”顶层设计,围绕数据存储、数据安全制定11项标准规范,利用三维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打造中台贯通、总体整合的“1+6+5+N”“智慧河西”管理架构。
提升政务云存储管理和应用能力,实现信息化应用系统全面上云。
在文化中心试点建设智慧化场景。
建成5处无人机巢,飞行区域覆盖全区。
运用无人机和视频监控AI分析加强巡查。
开发智慧停车、环卫网格化管理等新的应用场景。
推进河西区城市管理一网通管平台垂管系统、河西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平台等建设。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河西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治理方式创新,让群众“近”享美好生活,让城市发展更有质感。
2025年,河西区怎么干?
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是人民所盼,是发展所需。2025年,河西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在见行见效、善作善成上下功夫,推动城市向好、向善、向美。
建设清洁美丽城区。深化实施“门前三包”、扫保清运等精细化管理机制,加大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等区域环境整治力度。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城市绿地、园林景观等保养维护。严格落实河湖长制,雨污分流改造一批小区和混接点。
提升城区载体功能。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持续开展“冬病夏治”,改造62公里供热旧管网和5座锅炉,增强供热保障能力。从细微处着手,提升改造6处口袋公园,新建150盏路灯,维修更新9000盏夜景灯具,新增2处停车设施和2座公厕。
深化城区智慧管理。加快“智慧河西”建设,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与市测绘院深化合作,推动全域实现实景三维管理。与科大讯飞合作建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围绕产业发展、城市功能、民生保障等方面挖掘应用场景,打造“AI+之城”。
作者:岳志欣 王琪越
编辑:王兆春 许浩然
审核:祁淑娟 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