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街有个刘老八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寒食节代餐的油炸食品——寒具,这个时期被称之为粔籹。
从南北朝到清朝叫法各不相同,膏环、巨胜奴、馓子、铰链棒……到了民国时期,各地的麻花以天津产的最为出名。当时,天津地界的麻花根据做法、形状的不同,有“绳子头”、“花里虎”、“麻轴”等叫法。
上世纪20年代初,天津的海河边新开了一间麻花铺,掌柜刘老八,因店铺地处十八街,大家称为十八街麻花。刘老八制作的麻花口味地道,铺子的生意越来越好。
刘老八反复琢磨麻花口感的改进。面、水、碱的配比,和面的力道,甚至连节气的变化都成为他考虑的因素。经过多番尝试,十八街麻花率先解决了茛、硬的问题,很快在津门扬名。
一天,刘老八正在做点心,面前的什锦点心馅儿让他灵光一现:这馅料能不能加到麻花里?又是多番尝试,这夹馅麻花终于呈现条酥而不懈,馅溢而不散,均匀饱满、紧致有序、造型周正、金黄通透的完美形态,而口感也变得更加酥脆香甜、耐人寻味。
一向追求完美的刘老八并没有急于将夹馅麻花推广面市,他深知中式面点讲究馅儿新,注重用料,追求口味。于是他南下杭州,几赴山东,三登燕山,历时三载,精心汇集数十种原料,经多次调制,终于成功配制出最适合麻花融合的百香馅儿料。刘老八将它命名为十八街什锦夹馅麻花。
十八街什锦夹馅麻花一经问世,就成为海河乃至北方美食的翘楚,甚至被洋人带到国外,成为东方美食的文化使者。
下期预告:
庆音 、永音法鼓
有故事的宝子们记得私我!
想看故事的
记得来蹲~
往期回顾
【一城故事】挂甲禅寺:千年禅韵 岁月流芳
【一城故事】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年的记忆 画的传承
喜欢就给小编点个“👍”吧
统筹:陈致宏
作者:王兆春
制作:刘晓睿
编辑:王兆春 李博韬
审核:祁淑娟 潘影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须注明来源天津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