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正月初一一早,平津战役纪念馆馆长姚剑波都要给第一批观众送福字。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之后的那个大年初一,发生的一幕让他记忆犹新。“早上9点开门,门口已经有很多观众等待进馆参观了。我就问他们为什么来这么早?他们说‘我们就想感受红色文化,接受革命精神教育,让孩子知道平津战役是怎么回事。’孩子们跟我说,‘我们想来感受一下那段历史。’总书记到馆视察,给我们馆带来了极高的人气。”据统计,2024年,平津战役纪念馆共接待观众141万人次,同比增长50%,其中入馆参观及参加活动10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特别是散客人数占总参观人数的64%,很多都是一家人来参观,红色文化已经深入人心。这一年来,平津战役纪念馆人在前进中感悟,在感悟中前行。“平津战役纪念馆有一万多件藏品,3000多件文物。因为有革命精神加持,这些普通物件成为革命文物,是无价之宝。”在2024年召开的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上,姚剑波馆长的发言掷地有声,“综合类博物馆告诉我们从哪里走来,革命纪念馆则在书写我们怎样走来。面对新时势新要求,深入地领悟我们怎样走来,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作为红色资源的守护者和传承人,我们既感责任重大,更感使命光荣。”国军陆军上将、西北军的重要将领邓宝珊穿着毛主席送他的狐狸皮做的大衣,代表傅作义去跟毛主席进行和平谈判,这是历史瞬间给人的温暖。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邓华、吴富善等我军几位高级将领在土炕上和衣而卧,盖着一条毛毯,等待着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放弃攻击两沽计划,集中5个纵队准备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的回复。邓宝珊的大衣、吴富善的毛毯……这些革命文物静静摆放在平津战役纪念馆的展厅里,它们承载的是一种革命精神。2024年,平津战役纪念馆设立了馆长接待日,姚剑波馆长走到展厅为观众讲解。他说:“我党我军就是创造了不可能的历史,挖掘这些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责无旁贷。纪念馆承载的东西非常厚重,我们要珍视它,宣传好它。要把革命精神抵达、触碰到孩子们的心里去。”给观众提供什么样的参观体验和参观内容,提高参观价值,这是姚剑波馆长的思考,也是平津战役纪念馆每位工作人员努力的方向。平津战役纪念馆致力打造永不闭馆的纪念馆。一年来,该馆对讲解词内容进行了充实,完善了一些革命文物故事,提升了讲解质量。平津战役纪念馆从2024年8月1日起,优化了预约流程,开通了团体参观“绿色通道”;增设了志愿者讲解,节假日每天进行4场免费讲解;推出了“纪念塘沽解放75周年专题展”“红船启航”等专题展;举办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主题联展;牵头组织京津冀革命主题联展,推送“清明忆英烈”等线上展览。平津战役纪念馆还联合天津歌舞剧院共同举办“忆峥嵘岁月 庆祖国华诞”活动,采用“红色宣讲+情景舞蹈”“专业讲解员+专业舞蹈家+专业歌唱家”的新颖形式,讴歌激人奋进的革命精神,跨界融合、生动演绎迅速“圈粉”现场观众。一年来共举办六进活动62场,受益群众24万人;举办了80场革命文物进校园活动。2024年在地铁1、2、3、6号线上投放了“平小津移动数字课堂”,辐射2300多万人次。与南开金逸影院联合打造了“平小津红色影院”,受众超100万人次。一年来,京津冀馆校融合大思政课联盟单位由原来的6家扩充至33家,在联盟天津主场活动当天,京津冀8家媒体平台同时进行了全网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20万人。平津战役纪念馆还支持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河北省安次支前文化馆等7家单位展馆建设;在天津解放纪念日、清明节、烈士纪念日补刻烈士名录39名;对5位仍健在的平津战役参战将士和33位将士子女进行了采访,完成了口述史第三部《红色家风 代代相传:平津战役参战将士子女访谈录》的编撰和出版;开设了红色主题邮局,启动了平津战役纪念馆综合服务建设项目。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在姚剑波馆长看来,从人到民到城到业,这个逻辑关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在做着化人惠民的工作,也在做着润城和兴业的工作。用红色精神来浸润这座城市,是一件很重要很有意义,而且前景很广阔的事。与我们想做到的相比,我们现在已经做到的还有差距,与我们能做到的相比,我们现在已经做到的还有差距。在进一步提高参观体验方面,在进一步扩大红色精神的宣传渠道方面,在进一步扩大影响方面,我们还大有文章可做、有很大文章可做。”2024年,平津战役烈士名录补录了39名烈士。平津战役牺牲7030名烈士,经过31次补刻,现在已经补录到6888名。烈士名录补刻工作是平津战役纪念馆工作人员自发而为。姚剑波馆长说:“建馆之初,一些当时还健在的、参加过平津战役的老战士以及他们的后代来馆的时候就提到,这个烈士名录墙上有我们连长的名字,可是我们指导员也是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怎么没有他的名字?我们捕捉到这种信息,就觉得有义务有责任把这个故事进行一下梳理、寻访烈士。从建馆至今,一直在寻找烈士遗迹,今年是第28年了。”烈士名录补刻现场,有些烈士后人专程从国外赶回来,见证他们的先辈名字被刻在烈士名录墙上,现场所有人为之动容。目前,还有142名烈士名录没有收集到,平津战役纪念馆工作人员仍在努力寻找,但是难度会越来越大。再难,也要继续下去。那些烈士以及革命历史所传递的精神伟力一直在鞭策着平津战役纪念馆人。将红色资源活化利用,以短视频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平津战役纪念馆信息资料研究部所做的工作深受广大青年群体的欢迎。该馆信息资料研究部副主任王蔚介绍:“在口述史的采访过程中,我们用影像记录了受访者最原始的讲述过程,作为部门重要数据资源永久保存下来。我们对这些信息资料也进行了二次的利用和后期的再研究。2024年,我们结合七七事变、烈士纪念日等纪念日,截取这些素材中与纪念日相关的内容,以短视频的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红色文化。”短视频“致敬无名的人”,在去年国家公祭日那天推出。视频发出后被很多官方账号转发,网友们也看得热血沸腾。1949年1月14日上午10点,平津战役发起总攻。信息资料研究部模仿当时刘亚楼在杨柳青前线指挥所看手表准备拿电话下达总攻命令的一张历史照片,拍摄了一个经典站位的短视频,主题就是“天津解放始于此刻”,收获了近7万的阅读量。据统计,2024年,平津战役纪念馆线上通过官网、公众号、微博及抖音视频等平台推送信息927条,访问量334万人次。信息资料研究部今年又推出了一个栏目:对中国革命战争史要学而时习之。观众直接点击就能了解或者查询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是重要的精神谱系。王蔚说:“让观众把中国精神、红色文化带在身边,随时随地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树立强烈的文化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利用我们所掌握的平台,让更多的观众了解红色文化,了解中国革命战争史,了解我们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一年之计在于春,2025年,平津战役纪念馆将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启动并完成数字资源库建设。推进口述史采访工作,完成口述史第四部《薪火相传 血脉赓续——平津战役参战将士子女访谈录》的资料搜集与编辑工作。启动“平津战役遗址遗迹考察”项目,对平津战役沿线战斗遗址、旧居旧址进行全面考察。推出“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主题展”“党领导下的天津人民抗日斗争”等专题展览;发布“刘亚楼与人民空军”等线上展览。开发多维演示馆功能,加入天津院线,提升建设效益。将“平小津移动数字课堂”项目在全市地铁全线投放;与和平区恒隆广场保利影城合作,打造“平小津红色主题影城”。加强京津冀三地红色文化资源共融共享。2025年,平津战役纪念馆将被打造成为一个主题的系列平台,有参观平台、旅游线路平台。将平津战役纪念馆、河北区民权门突破口、西营门突破口、会师地点金汤桥、蓟州区前线指挥所、西青区杨柳青镇刘亚楼指挥所以及标志天津解放的最后一仗耀华中学校址,这些平津战役红色遗址“串珠成链”,打造一个红色主题的平台。结合红色旅游,助力本地社会经济发展。
“2024年以来,到馆参观的观众大多会请讲解员做介绍,想要更详细了解那段革命战争史。观众还会主动和讲解员去聊平津战役的历史。”平津战役纪念馆宣传教育部副主任王炜告诉记者,“留言簿上的内容也明显增多,大家非常关注平津战役的历史,也有了全新的认知。有的观众会写,‘展板上的地方我也去过,过去是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有的观众看到革命文物会想起家里的长辈跟他讲的事情,唤醒小时候的记忆。大家会有更多的认同,更多的希冀,而且也能够激发观众对下一代的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承。”在平津战役纪念馆工作,有机会听到老战士讲革命的岁月。王炜说:“每次打大仗之前,部队都会让大家吃一顿有肉有菜的饭。行军路上非常艰苦,身上的衣服3个月不换是常态。战士们有新的军装,但是舍不得换,一路背着行军。这些官兵既艰苦朴素,又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战士们面对伤痛和生死,会有应激反应,但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这种精神值得年轻一代去学习。”讲好天津的故事,讲好天津的历史,平津战役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姚剑波馆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一年有100万人参观平津战役纪念馆计算,如果有1/10的人从中得到了启迪立下革命的志愿,播下红色的种子;这些种子再有1/10真正长成了树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从100万到10万到1万,哪怕再到1000人,革命精神影响了他们。每年纪念馆能培养这1000人成才,这就是纪念馆存在的价值。纪念馆播撒的种子,可能因为环境、悟性不同,有的会长成苗,有些会长成草,甚至有的长成树。无论是苗,是草,还是树,这种子会以不同的形态生长,以不同的形式影响这个人以及他身边的人,这就是纪念馆存在的意义。”“‘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这就是活生生的历史!”有着部队生活的感悟,姚剑波馆长对于平津战役及其当下的工作有着特殊的感情。“作为红色革命类纪念馆,我们的职责就是把红色精神传承好,让红色基因得到更好的赓续。这是我们所有纪念馆人、所有红色资源的守护者和传承人必须做到,而且必须尽到的责任!”
喜欢就给小编点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