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人和项目简介
刘洪兴,男,汉族,中共党员,天津大学医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听觉脑机接口,主持天津市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1项(结题获评优秀),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7篇(2篇为本领域TOP期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作为负责人开发基于脑机接口的听觉感知能力评估系统,荣获第八届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天大唯一)。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吴琦医学奖学金、天津大学三好学生和天津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10余项荣誉。
此次获得资助的项目为“人工耳蜗患者多声源空间听觉注意编码模式及解码模型研究”。人工耳蜗作为一种先进的神经假体,已帮助众多重度至极重度听障患者恢复部分听力功能。但由于人工耳蜗患者听觉中枢的适应性改变及言语编码策略的限制,他们在复杂声学环境中仍难以有效识别目标声源,这已成为人工耳蜗临床调控和编码策略优化的关键瓶颈。本项目拟借助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探究多声源环境下人工耳蜗患者空间听觉注意的时空编码机制,并参考大脑的自注意力机制构建高精度空间听觉注意解码模型,为提升人工耳蜗患者的空间听觉注意能力以及优化人工耳蜗言语编码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李博文,男,汉族,中共党员,天津大学医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从事纳米材料蛋白冠及生物学效应研究。以一作/共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Materials、ACS Nano(2篇)、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7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2023年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王克昌奖学金单项奖,天津大学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此次获得资助的项目为“手性单壁碳纳米管对α-突触核蛋白选择性吸附的机制与生物效应研究”。建立手性单壁碳纳米管(SWNTs)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选择性吸附性能与其手性结构的依存关系,对于设计高效碳基蛋白聚集抑制剂至关重要。本项目采用“实验-模拟-优化”全链条方法,通过实验获取手性SWNTs和α-Syn的关键物理化学特性,代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自由能计算,构建吸附性能与手性结构的定量关系模型,定向制备并优化手性SWNTs,通过小分子抑制与突变实验验证其准确性。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评估优化后手性SWNTs对抑制α-Syn聚集和改善帕金森病的效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提供新策略。
据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生)旨在支持优秀博士研究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着力培养其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为构建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提供高质量人才储备。项目的遴选过程历经个人申请、学院和学校遴选推荐、基金委组织通讯评审、会议评审等多个环节,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最终确定资助项目。
往期回顾
内容来源 / 刘洪兴、李博文
责任编辑 / 刘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