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医堂】第七十九期预告:“危重症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的进展和创新研发”与“神经元多时标振荡的电场调节机制”

文摘   2024-12-12 14:51   天津  

本期青医堂邀请天津大学中心医院心脏中心高文卿副主任医师、天津大学医学院樊亚琴助理研究员,共同探讨科研进展!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加、讨论!


时  间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12:30-14:00


01

形式


形式一:

线下:卫津路校区26楼A403


形式二:

线上:腾讯会议直播

ID:579-487-917

密码:202479


会议直播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cLuZjwjZP6Hw


02

邀请报告


报告一









报告主题









危重症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的进展和创新研发









主讲人简介










高文卿,医学博士、南开大学博士后,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大学中心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现任天津市重症疾病体外生命支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生命支持技术分会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总干事,天津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委员,天津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委员,天津市首批“青年医学新锐”人才,天津市“项目+团队”重点培养专项负责人,天津市杰出人才团队成员,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团队成员,天津市 ECMO 治疗与培训基地导师。主持或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授权6项),获得天津市科委科技成果认定5项,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五届天津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创青春”首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创新大赛优秀奖。









报告内容简介









急危重症,诸如暴发性心肌炎、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重症肺炎合并ARDS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常规治疗难以逆转病情,是临床救治的难点和痛点。伴随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的快速发展,ECMO、IABP、呼吸机、CRRT等人工器官能够短期替代心脏、肺脏、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赢得黄金救援时间。但是急危重症患者整体救治难度大,体外生命支持期间出血、血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需要不断创新救治策略和方法,同时创新研发高性能体外生命支持设备、耗材和多指标可视化监测设备,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急危重症患者临床救治风险和救治门槛。本次讲座的目的旨在介绍以ECMO为核心的对组合式人工器官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最新临床实践和技术进展,并对体外生命支持相关创新研发工作进行介绍。


相关学科:心血管外科、急危重症

关键词:心血管危重症,体外生命支持,ECMO,组合式人工器官


报告二









报告主题









神经元多时标振荡的电场调节机制









主讲人简介










樊亚琴,天津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树突计算、无创脑调控机制以及癫痫动力学机制研究,主要从单神经元层次利用非线性树突整合以及奇异摄动动力学分析方法探究了多时标树突放电对神经元输入输出关系的影响,为理解癫痫发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在Scientific reports、Nonlinear Dynamics、Neural computation、Cognitive Neurodynamic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7篇,参与编辑著作2部。作为主研人参与国家级及市厅级项目多项。









报告内容简介









癫痫是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的脑功能障碍疾病,癫痫样放电产生及其传播机制是理解癫痫发作机理的关键。研究表明癫痫样放电表现为快慢尺度共存的振荡特性,且其传播主要依赖于细胞外空间电势差引起的胞外电场,但是其内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小计算单元,其膜电位变化具有多时标特性,且电场对神经元的输入-输出特性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理解电场如何参与并调节神经元多时标振荡产生与交互对阐释癫痫样放电的快慢尺度共存机理至关重要。本报告将从非线性树突整合角度结合奇异摄动分析方法探究电场调节多时标树突放电的动力学机制,旨在从单神经元层次促进对癫痫样放电产生以及传播机制的理解,为临床治疗癫痫提供理论指导。


相关学科:生物医学工程

关键词:癫痫;电场;多时标树突放电;奇异摄动




往期回顾

图文来源 / 张   阔

责任编辑 / 刘梦圆

内容审核 / 万   亮


天津大学医学院
天津大学医学部成立于2018年,力争走出一条“医学牵引,工程支撑,转化创新,临床示范”的天大特色兴医之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