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2024年劳动竞赛
天津大学2024年劳动竞赛成果展示评选会在卫津路校区教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医学院院长助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孟琳教授获评天津大学教工示范岗标兵(全校10名)。
1
潜心育人,做好学生科研道路的引路人
自2018年回国从教以来,孟琳始终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矢志不渝的理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她主讲的《信号处理技术基础》、《医学智能传感技术》专业核心课,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结合真实案例,激发学生专业自豪感,涵养学生科技报国情怀,相关思政案例入选天津大学医学部课程思政案例库。担任2019级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班主任及脑机接口(方向)专业、医科大类实验班师友导师,联合专业教师和学工老师共同打造“思政活动”与“活动思政”协同育人氛围,浸润培育学生医者品格和工匠精神,班级学生获全国十佳实践团队、天津大学五四红旗示范团支部、最佳团日活动等荣誉,获2023年医学院优秀班主任。
曾指导团队学生获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金奖、2024年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青年论文竞赛一等奖、康复工程大会最佳壁报、Xsens 生物力学国际挑战赛优秀奖等荣誉。连续两年指导本科生获天津大学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推荐申报2024年天津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曾获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天津大学“我心目中的十佳好导师”、天津大学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2023年教师节作为代表教授受教育部官方媒体“感念师恩-我和我的老师”专题报道。
2
聚焦国民健康重大需求,发展精准康复诊疗技术
孟琳聚焦运动功能精准评估与个性化康复训练的主动康复过程,围绕运动神经控制通路量化评定与反馈强化机制,发展面向脑重大疾病精准运动康复的新一代复合感知与智能交互关键技术与医疗器械。
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与面上项目2项、天津市重点项目1项以及应用横向项目多项。近5年以(共同)一作、通讯在J Neuroeng Rehabil,IEEE Trans Neural Syst Rehabilitation Eng,J Neural Eng等康复领域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近3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6项(授权13项),美国专利1项,PCT1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牵头研发脑控下肢混动外骨骼康复训练系统,并作为项目骨干参与研制“神工”系列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相关成果入选工信部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名单、2023年机器人大赛十大技术创新成果、2023 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产业赛道金奖等,获批首个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现依托重点研发项目,联合天津多家三甲医院开展千例级临床应用。个人获2024年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 、 2023年广东省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等荣誉。
3
投身医工融合特色学科群建设,深化专业综合改革
她主笔撰写教育部《天津大学智能医学综合教育试点改革建设方案》、《天津大学“十四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医工交叉核心课程体系,组织完成生物医学工程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第五轮排名获得历史性突破,2024年软科学科排名全国前2,医工融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兄弟院校的广泛关注,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相关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联合医学院专业教师与临床附属医院/医学中心共同建设临床医学学位点,现已完成11个二级学科和11个专业领域方向建设工作。2024年组织修订医学院学科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 获评天津大学研究生培养样板间案例。
她牵头负责教育部智能医学工程“101”计划核心课程《现代医用感知技术》建设工作,打造一流课程、教材、实践项目与师资团队;与英国巴斯大学共建《智能人机交互前沿与实践》全英课程,开创学院首门全英实践项目,助力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参与建成首个智能医学在线开放课程《智能医学工程发展前沿》(第2),平台选课总人次超8万,“学习强国”单视频播放量超100万次,获评天津市一流课程,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
据悉,校工会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次评选中,医学院行政管理团队同时荣获天津大学 2024 年劳动竞赛十佳示范集体。
图文来源 / 孟琳、天津大学工会
责任编辑 / 刘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