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内的精研深思,到赛场之上的从容应对,医学院师生在国际和国内的科创舞台上破浪前行。日前,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BCI脑控机器人大赛、2024年第九届国际生物医学信号与图像处理国际会议和2024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中,医学院师生再创辉煌斩获佳绩。
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赛BCI脑控机器人大赛
世界机器人大赛--BCI脑控机器人大赛由中国电子学会、清华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办。围绕脑机接口在典型领域的应用发展,竞赛内容设置紧贴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大赛积极发挥国际化产学研用交流展示平台优势,旨在通过竞赛推动解决脑机接口技术链以及技术成果转化中的痛点和难点,进一步展示脑机接口技术的优质创新成果,促进脑机接口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发展。
技术赛-无线非侵入式脑电采集系统赛项一等奖
参赛成员:蔡雨、姜传力、罗睿心、魏斯文、王文婷
指导老师:许敏鹏
参赛项目名称:微型发卡式脑电采集设备
项目内容:针对现有无线脑机设备体积大、隐蔽性差、实用性差问题,面向未来消费级应用场景,团队提出全集成一体化技术、可扩展式多导联数据同步技术、微型无帽式发卡佩戴方案,公开/授权中国专利/国际专利7项,实现3.4cm3超小体积、5g超轻负载的超微脑机交互硬件装置。
技术赛-基于微创脑机接口的肢体运动意图辨识技术赛项二等奖
参赛成员:张帅、赵冰洁、王佳怡、黄姝笛、韩雨萌、王信豪
指导老师:司霄鹏
参赛项目名称:基于微创脑机接口的肢体运动意图辨识技术赛项
项目内容:为了准确识别和解码大脑信号以预测肢体运动意图,本赛题同步采集猪运动区ECoG信号和右侧前后肢关节运动角度数据,开发出能够准确辨识肢体运动意图的先进算法,以此推进微创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康复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应用。
此外,司霄鹏老师指导的队伍还在青年论文答辩、面向元宇宙的脑电信号离题生成和检测技术赛项、视觉脑机接口创新应用开发赛项和共融机器人挑战赛中取得三等奖5项。
2024年第九届
国际生物医学信号与图像处理国际会议
国际生物医学信号与图像处理国际会议(ICBIP)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旨在汇聚全球研究学者、工程师和从业人员,分享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与图像分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进展和应用案例,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探索信号与图像处理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评估、医疗设备优化中的应用潜力,并促进学术界和工业界之间的合作与创新。ICBIP自2016年首次举办以来,已在匈牙利、日本、韩国和中国多个城市成功召开。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众多参会者,其发表的论文多被国际知名数据库(如ACM、Ei Compendex、Scopus)收录,在生物医学信号与图像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
2024年第9届国际生物医学信号与图像处理大会best presentation award
参赛成员:孙劲松
指导老师:孟佳圆
参赛项目名称:Data Alignment Approach for Error-related potentials Recognition
项目内容:缺乏训练本导致脑电识别正确率低,是阻碍错误相关电位(ErrP)脑机接口实用化的重要难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对齐策略的迁移判别子空间分析(TDSA)算法,提取源受试者与目标受试者脑电样本中体现类间差异信息的共有判别子空间,通过子空间中的时域对齐策略,成功强化了受试者之间的共有特征。实验结果表明,TDSA算法仅需60-100个目标受试者数据样本训练,即可接近传统分类策略使用210-350个样本进行训练的分类水平,为实现ErrP数据对齐提供了新思路。
2024年第九届
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加快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的建设步伐,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倡导下,于全国高校范围内举办“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赛事旨在紧密结合教学实际、促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围绕临床实际需求,引导学生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服务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
三等奖
参赛成员:杨欣怡、李辉、于东方、闫正辉、王语鹏
指导老师:王坤、李鹏海
参赛项目名称:基于高密度头皮电极的脑机接口系统
项目内容:针对现有脑电设备空间分辨率低、无法解码精细运动问题,团队通过自研电极搭建硬件系统模块,设计范式并自研解码算法实现手臂运动解码模块与手指运动解码模块,最终形成一套电极间距4mm、200导联、覆盖大脑运动区的可实现精细运动解码的高密度头皮电极脑机接口系统。
往期回顾
内容来源 / 许敏鹏课题组、司霄鹏课题组
责任编辑 / 刘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