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楷《孟子》--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文摘   2024-10-24 14:27   北京  

 



继续学习《孟子》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这段大概意思是:


公孙丑(孟子的弟子)请教孟子:不主动拜见诸侯,是什么道理?

 

当学生的希望老师能当大官,受到国君重用,这样作为学生也是一种荣光,对以后的职场规划也非常有益。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孟子偏偏不喜欢主动去拜见诸侯,所以弟子便会时常发问这是为何?

 

《滕国公篇下》第一章节,弟子陈代也曾就此问过孟子,孟子认为主动拜见诸侯君,是因为不合礼仪。陈代认为,如果老师孟子去主动拜见国君,好处是很多的,“枉尺而直屈”,受屈一尺可以伸直八尺。


只要忍受一下君王的无礼与怠慢,只要能被任用,那么就会有很多事可以去做的,比如去造福一方百姓,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治理地方,这岂不是很好嘛!何必拘泥于什么礼节的束缚!

 

这次,公孙丑又来问这个问题,孟子是怎么回答的呢!

 

孟子提到了两个不见诸侯的人。一个是魏国的段干木。

 

段干木(约前475-前396),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故称段干木。魏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人。春秋末战国初晋籍魏人,故里今邱县郝段寨(现段干木故里碑尚存)。其数名好友先后为将,唯段干木清高隐居。魏文侯弟魏成子,极力推荐段干木,魏文侯月夜登门拜请段干木。他尊从不为臣不见诸侯的古训,越墙逃避。文侯求贤若渴,每过段干木家门,扶轼致敬,以示其诚,终于感动了段干木,得以相见。期间,车夫问其故,文侯曰:我富于势,干木富于义。成语干木富义即源于此。周安王元年(前401),秦国欲伐魏国,出兵至阳狐。有人劝秦王说:魏君礼贤下士,有段干木辅佐朝政,国人上下团结一致,万万不可轻举妄动。秦王遂停止对魏国用兵。魏文侯在位50年,首霸中原,开创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与段干木雄才大略辅政安邦密不可分。

 

另一个是泄柳。泄柳,战国时鲁国人。有贤名。鲁穆公曾往见之,柳闭门不纳。

 

孟子说,段干木跳墙躲开魏文侯,泄柳闭门不接待鲁穆公,这样都太过分了。接着,孟子又提到阳货和孔子。

 

阳货希望孔子去见他,他很是欣赏孔子的才干。当时礼节,大夫赠送礼物给士,士未能在家接受,就必须前往大夫家拜谢。

 

阳货便趁孔子不在家,送了个小熟乳猪过去。这样,孔子就必须去阳货家拜谢。孔子呢,反感阳货其人,但还必须得还礼,怎么办呢,他便特意选了阳货不在家的时候过去。这样即还了礼数,也不必面对他了。所以,这个礼数是不能少的。

 

然后,孟子又引用了两个人的话,:“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双肩讨好别人,真的比夏天在田里工作还难受。”

 

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志趣不合还要交谈,看他脸色羞愧的样子,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

 

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由此看来,君子平时如何修养自己,就可以知道了。”


孟子认为,合乎礼节的事,必须要做,否则违心去做,那么就不是君子所为。而且做起来也特别别扭违心,失去真心。

 

读此,想到当今的现代人。讨好别人,和不合脾气秉性的人相谈,委屈自己内心,达到期望的目的,为了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放低姿态,甚至放弃颜面尊严。在巨大的利益诱惑时,一般人都会觉得这点小牺牲根本不算什么,哪还有什么“赧赧然”,试想一下,谁曾没有过这种时刻呢,面对顶头上司,求人办事时……


这也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能人”吧。


细雨池塘
左手执书,右手执笔,天下没事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