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蚂蚁集团在官方微博澄清:
最近关注到有机构在多个平台宣称“蚂蚁集团即将借壳上市,其掌握内部信息”,并以此诱导网友加群获得推荐股票信息。蚂蚁集团目前没有上市计划,更不存在所谓的“借壳上市”。
近期,有关蚂蚁重启上市计划的讨论不绝于耳,蚂蚁集团及时澄清了这一传言。
当然,蚂蚁集团在2024年也有许多新的动作。
2024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钱塘征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钱塘征信”)个人征信业务许可,成为继百行征信、朴道征信之后,第三家获批的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
2024年9月份,蚂蚁集团召开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公司利润分配方案。根据方案,蚂蚁集团将向全体股东分红,持有股权激励工具的员工也将享有分红对应的经济利益。
也许蚂蚁集团回归资本市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蚂蚁集团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上市做好准备。
蚂蚁集团,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代表企业,上市之路为何会如此曲折呢?我们这里来回顾一下。
一、蚂蚁融资与上市时间表
二、蚂蚁整改之路
三、蚂蚁调整股东上层结构
四、平台经济监管有所变化
五、蚂蚁处罚落地
一、蚂蚁融资与上市时间表
自2015年A轮融资以来,蚂蚁集团先后引入了近30家外部机构股东,股东包括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国企资金等。
蚂蚁在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已经超过1500亿美元。
2020年7月20日,蚂蚁集团宣布A+H股在上海和香港同步发行上市计划,彼时市场对于蚂蚁集团的估值达到2000亿美元。
就在蚂蚁集团宣布上市计划后,上交所与港交所同时对此表示欢迎。
上交所表示,欢迎蚂蚁集团申报科创板。这展现了科创板作为中国科创企业“首选上市地”的市场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优质科创企业的主市场,科创板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壮大的集聚引领效应不断增强。
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表示,蚂蚁集团选择在港交所申请上市,再次肯定了香港作为全球领先新股集资市场的地位。我们将继续敞开怀抱,欢迎全球创新和领先的公司来香港上市。
如果蚂蚁顺利完成上市,将创下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IPO纪录,并成为新的造富神话。
当然这一切并没有发生,蚂蚁被暂停上市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2020年10月23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对于金融监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对于巴塞尔协议,他认为:巴塞尔比较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要解决的是运转了几十年的金融体系老化的问题,系统复杂的问题。但是中国的问题正好相反,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而是缺乏金融生态系统的风险。
蚂蚁上市之路突然急转直下。
2020年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当天晚间,蚂蚁集团表示,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2020年11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关于暂缓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的决定》。
当日晚,蚂蚁集团公告称,“蚂蚁集团宣布其今天获内地监管机构的通知,由于本公司实控人及执行董事长、总经理被监管约谈以及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可能会使得本公司不符合相关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因此决定暂缓本公司的A股于科创板上市。因此,同时进行的H股与联交所主板上市亦暂缓。”
至此,蚂蚁集团上市进程按下暂停键。
从时间表来看,蚂蚁被暂停上市,是本轮互联网周期转折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此之后,国内互联网公司进入了一个监管和规范周期,包括腾讯、阿里、美团在内的大型互联网公司股价都迎来大幅下跌。
2022年6月9日,媒体报道称“证监会成立工作组评估蚂蚁集团重启上市”。对此,6月9日晚间,证监会在网站发布消息回应称,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评估和研究工作,但支持符合条件的平台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随后,蚂蚁集团就此事在微信公众号发文回应道,正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专注落实整改工作,目前没有启动IPO的计划。
二、蚂蚁整改之路
(一)首次联合约谈
2020年12月26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了蚂蚁集团。
在约谈中,金融管理部门根据金融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指出了蚂蚁集团目前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法律意识淡漠,藐视监管合规要求,存在违规监管套利行为;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排斥同业经营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发消费者投诉等。
金融管理部门对蚂蚁集团提出了重点业务领域的整改要求:
一是回归支付本源,提升交易透明度,严禁不正当竞争。
二是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
三是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
四是完善公司治理,按审慎监管要求严格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
五是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强化证券类机构治理,合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蚂蚁集团要充分认识到整改的严肃性和必要性,对标监管要求,尽快制定整改方案和实施时间表。同时,要加强风险管控,保持业务连续性和企业正常经营,确保对公众的金融服务质量。
金融管理部门将与蚂蚁集团保持密切沟通,充分听取其意见建议。
(二)第二次联合约谈
2021年4月12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明确了以下四方面问题:
1、此次四部委再次联合约谈,主要是要求蚂蚁集团须正视金融业务活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和整改工作的严肃性,对标监管要求和拟定的整改方案,深入有效整改,确保实现依法经营、守正创新、健康发展。
2、整改内容主要包括支付业务、个人征信、金控公司申设、金融产品杠杆和余额宝五大领域。
3、金融管理部门将着眼长远、兼顾当前,补齐短板、强化弱项,促进公平竞争,反对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4、中国愿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监管当局在反垄断、数据监管、运营管理、消保等方面的合作,加强监管协调,同时防范跨境监管套利和金融风险跨境传染。
留给蚂蚁整改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快速行动。
(三)蚂蚁消费金融获批开业
2021年6月,重庆银保监局网站发布批复,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法定筹建期内,符合条件获批开业 。
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开业后将承接蚂蚁集团旗下小贷公司中符合监管规定的消费信贷业务,有利于推动蚂蚁集团落实消费信贷业务整改要求、将相关业务全面纳入监管,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重要决策部署的工作举措。
获批开业后,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必须依法接受监管,严格遵守相关的监管规定。蚂蚁消费金融公司从开业起,即应严格按照规定的出资比例、集中度和限额等经营规则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严格依规披露贷款主体、贷款条件、实际年利率、年化综合资金成本、还本付息安排、逾期清收、咨询投诉渠道和违约责任等基本信息,保障客户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另外,按照整改方案,蚂蚁集团应在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开业6个月内完成“花呗”“借呗”的品牌整改工作。整改完成后,“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蚂蚁集团提供的数据信息所发放的消费信贷,不再标挂“花呗”“借呗”名称。银保监会要求蚂蚁集团采取有效方式,保证金融消费者在申请消费信贷服务时能够充分了解信贷服务提供者的名称,避免引起品牌混同。
蚂蚁增资中国信达放弃增资,或与其自身经营策略有关。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引导AMC行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AMC)“回归本源、聚焦主业”,不断提升不良资产处置等核心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在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中的作用。信达不进一步认购增持蚂蚁消金,很可能是出于聚焦主业的要求和投资集中度等方面的考虑。
紧接着,包括鱼跃医疗、舜宇光学在内的其他投资方也宣布暂缓对于蚂蚁的股权认购,这对于蚂蚁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蚂蚁的增资可能是蚂蚁回归最难的一步,也是必走的一步。如果蚂蚁能够成功增资,那么蚂蚁回归资本市场可能也会进入倒计时。
(四)蚂蚁消费金融增资一波三折
2021年12月份,新成立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将向蚂蚁集团、鱼跃医疗、中国信达、舜宇光学、博冠科技、渝富资本等6家认购方拟合计增资220亿元,意味着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将由80亿元增至300亿元。
本次蚂蚁增资,两大国资信达、渝富的进入,这两家企业合计持有蚂蚁消费金融26%以上的股权比例,前者则为蚂蚁消费金融的第二大股东。
国资入股给市场带来无限遐想,但是好景不长,一个月后信达突然决定放弃入股蚂蚁。
2022年1月13日晚,中国信达发布公告表示,基于2021年12月24日发布的订立股权认购协议公告,董事会宣布,公司经进一步商业上审慎考虑,与目标公司协商后,拟不参与该股权认购,不参与股权认购不会对本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公告同时指出,上述股权认购协议不提呈公司股东大会审议。不参与股权认购不会对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但是最终蚂蚁成功完成增资,并获得监管机构批复。
2022年12月30日,重庆银保监局官网发布了《重庆银保监局关于同意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及调整股权结构的批复》。
批复称,同意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蚂蚁消金”)将注册资本由80亿元人民币增加至185亿元人民币。
同时该批复还表示,同意杭州金投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入股蚂蚁消金。
本次增加注册资本并调整股权结构后,蚂蚁消金将会有12位股东,持股比例前三的股东分别是: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92.5亿元,出资比例50%;杭州金投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8.5亿元,出资比例10.000%;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出资12.01亿元,出资比例6.491%。
其他股东包括: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国泰世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博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重庆市农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本次增资最大的亮点就是在新增的股东中,将位列蚂蚁消金第二大股东的杭金数科,是杭州本地的国资背景。该公司的股东包括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54.03%),杭州金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5.97%)。
三、蚂蚁调整股东上层结构
2023年1月7日,蚂蚁集团在官网发布《蚂蚁集团关于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的公告》。公告显示:为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蚂蚁集团在董事会和股东层面采取了升级举措,对股东上层结构进行了调整。
马云通过解除一系列协议,放弃了对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权,蚂蚁集团已无实际控制人。
蚂蚁集团最新公告显示,杭州君瀚及杭州君澳近期对股东上层结构进行了调整,调整的核心是拆除了原控制结构,从马云及其一致行动人共同行使股份表决权,变成了包括马云、蚂蚁高管等在内的10名自然人分别独立行使股份表决权。
蚂蚁集团在公告中表示,计划继续引入第五名独立董事,从而实现董事会中独立董事过半数。
此前蚂蚁集团在董事会层面已经进行了调整以增强独立性。
2022年6月份,蚂蚁集团更新了董事会,新增独立董事史美伦和杨小蕾。
根据相关信息,史美伦现任香港交易所主席,并曾于2001-2004年间担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同时担任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副主席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
另一位独立董事杨小蕾现为恒丰银行独立董事,任期自2021年1月至2022年。杨小蕾亦是恒丰银行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主席,战略与创新发展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与薪酬委员会的委员。
目前,蚂蚁集团董事会共有8人,分别是董事长井贤栋、执行董事倪行军,非执行董事蔡崇信、程立,以及4名独立董事郝荃、黄益平史美伦和杨小蕾。
2021年以来,监管机构不断加强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管理。根据相关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蚂蚁集团虽然上市被暂停,但是此前已有上市计划,相关制度的完善与人员的聘任,有利于其规范化发展。
独立董事是指不在上市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所受聘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
根据2022年1月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规则》,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
蚂蚁此次增加两名独立董事之后,独立董事比例已经达到50%。按照《蚂蚁集团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蚂蚁集团稳健整改,通过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提升董事会多元化水平、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等举措,推进公司治理工作。为保障董事会运作的独立性、有效性,蚂蚁集团将继续增加独立董事人数,最终实现独立董事占多数席位的董事会结构。
不仅仅是蚂蚁,与蚂蚁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阿里巴巴集团在2023年也发生组织变革。
2023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发布全员信《唯有自我变革,才能开创未来》,宣布启动新一轮公司组织治理变革。
阿里巴巴集团将调整现有组织结构为 "1+6+N" 模式,即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同时将其他具备条件的业务组织设立为业务公司,全面实行公司化管理。此外,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将分别成立董事会,实行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 CEO 负责制,对各自经营结果负总责,并将保留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
阿里巴巴集团则将全面实行控股公司管理,同时集团的中后台职能部门将全面做轻、做薄,有序进入到相关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为前台业务发展继续发挥重要价值。此外,多个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所必需的共享中后台服务,将通过专业服务公司的模式提供。
四、平台经济监管有所变化
目前蚂蚁的回归仍然在进行当中,但是对于平台经济的口径,已经有重大变化。
2022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2022年5月17日,全国政协召开“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会议上强调,要增强发展信心,辩证看待和统筹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他表示,要支持平台经济、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研究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具体措施,支持数字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2022年6月6日,对于科技方面的约束或者监管,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实际上任何一个政府的管理都是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没有单方面的激励也没有单方面的约束,而是该激励的时候激励,该约束的时候约束。最重要的是,要看它对经济社会发展正向效益到底有多大,是否符合科技的规律,符合企业发展的规律,符合法律政策,任何国家都是如此。我国更多地是把激励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相信企业家、企业能够规范发展企业的同时,对整个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作出更多积极正向的贡献,这是最主要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下,剩下就是因时因势来调整,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调节方式,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2022年6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强化大型支付平台企业监管促进支付和金融科技规范健康发展工作方案》。
会议指出,要推动大型支付和金融科技平台企业回归本源,健全监管规则,补齐制度短板,保障支付和金融基础设施安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支持平台企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会议强调,要依法依规将平台企业支付和其他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坚持金融业务持牌经营,健全支付领域规则制度和风险防控体系,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
要强化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和平台企业参控股金融机构监管,强化互联网存贷款、保险、证券、基金等业务监管。要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强化平台企业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加强平台企业沉淀数据监管,规制大数据杀熟和算法歧视。要压实各有关部门监管责任,健全中央和地方协同监管格局,强化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加强监管协作和联合执法,保持线上线下监管一致性,依法坚决查处非法金融活动。
也就是说,针对科技平台企业和金融控股公司的规则基本明确。
疫情之下,需要互联网公司对经济的拉动,需要平台经济担负起应该担负的经济和就业责任。
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之一是“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这一系列政策要求释放出国家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强烈意志和积极信号,对2023年平台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塑造了积极利好的基本面。
2023年1月13日,中国央行相关负责人在京出席新闻发布会时透露,2020年11月以来,金融管理部门指导督促蚂蚁集团等14家大型平台企业的一些突出问题扎实开展整改,目前已基本完成整改。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常态化监管框架也已初步形成。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展和规范并重,继续推动剩余少数平台企业的整改,善始善终,完成整改工作。此外,要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
五、蚂蚁处罚落地
2023年7月7日,央行发布公告,明确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对蚂蚁集团及旗下机构处以罚款(含没收违法所得)71.23亿元。
金融管理部门善始善终推进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 着力提升平台企业常态化金融监管水平
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出台一系列制度办法,初步形成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发展与监管制度框架,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2020年11月以来,从依法加强监管和有效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金融管理部门督促指导蚂蚁集团、腾讯集团等大型平台企业全面整改金融活动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目前,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金融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从推动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集中整改转入常态化监管。
近期,针对蚂蚁集团及旗下机构过往年度在公司治理、金融消费者保护、参与银行保险机构业务活动、从事支付结算业务、履行反洗钱义务和开展基金销售业务等方面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金融管理部门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反洗钱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法》《证券投资基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对蚂蚁集团及旗下机构处以罚款(含没收违法所得)71.23亿元。要求蚂蚁集团关停违规开展的“相互宝”业务,并依法补偿消费者利益。此外,针对以往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金融管理部门近期也对邮储银行、平安银行、人保财险和财付通公司等实施了行政处罚。
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常态化监管水平,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确保同类业务适用同等监管规则,实现公平监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支持、鼓励平台企业持续提升金融普惠性,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增强国际金融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需求。(完)
然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证监局、央行也都公开了相应具体罚单:
总体上处罚围绕着投资者保护、代销业务(代销保险、代销理财、代销基金、代销互联网存款)、支付三大板块展开。但是和此前央行约谈的内容比总体处罚算比较温和,并没有涉及到花呗借呗信贷业务,关于支付为信贷业务引流、征信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也没有提及。
《蚂蚁再被约谈:断花呗借呗、助贷属征信、反垄断、降余额宝、整体纳入金控!》。
2、证监会浙江监管局
与此同时,证监会浙江监管局也已经公开了针对蚂蚁基金销售公司及其总经理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全文如下:
行政处罚决定书〔2023〕 22号(蚂蚁基金销售、林思思)
当事人:蚂蚁(杭州)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基金销售或公司),住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林思思,女,1987年9月出生,住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以下简称《证券投资基金法》)有关规定,我局对公司基金销售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立案调查、审理,并依法向当事人告知了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当事人未提出陈述、申辩意见,也未要求听证。本案现已调查、审理终结。
经查明,蚂蚁基金销售存在以下违法事实:
一、违反代销基金产品准入、宣传、档案管理有关规定。
二、违反基金销售机构人员管理、内部控制有关规定。
上述违法事实,有宣传推介材料、公司制度、合作协议、相关人员询问笔录、公司情况说明等证据证明,足以认定。
蚂蚁基金销售上述行为反映出公司在开展基金销售业务过程中,未能恪尽职守,未履行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义务,违反了《证券投资基金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销售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公司总经理林思思对公司开展基金销售业务负有管理责任,是公司前述违法违规行为的主管人员。
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与社会危害程度,依据《销售管理办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我局决定:
一、对蚂蚁(杭州)基金销售有限公司给予警告,并处以7368万元罚款;
二、对林思思给予警告,并处以15万元罚款。
上述当事人应自收到本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将罚款汇交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开户银行:中信银行北京分行营业部,账号:7111010189800000162,由该行直接上缴国库,并将注有当事人名称的付款凭证复印件送我局备案。当事人如果对本处罚决定不服,可在收到本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申请行政复议,也可在收到本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个月内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复议和诉讼期间,上述决定不停止执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
2023年7月6日
对于前述监管公告,蚂蚁集团也迅速通过官微进行了回复:
自2020年以来,蚂蚁集团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积极推进各项整改,目前已完成相关整改事项。今天,蚂蚁集团收到金融管理部门行政处罚决定书,我们对此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并将进一步夯实合规治理水平。未来,蚂蚁集团将恪守使命与初心,坚持守正创新,继续增强科技研发能力,努力为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群体做好服务并创造更大价值。
对于平台经济,未来可能会有一系列有利于平台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尽管蚂蚁澄清了上市传言,但是我们相信,蚂蚁回归资本市场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