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2月1.4万亿买断式回购+3000亿国债买入!

财富   2024-12-31 17:48   上海  
法询金融货币网www.frmoney.com是法询科技过去2年多打造的专门服务于理财和基金管理人、代销机构的数据平台,提供理财、基金、收益排名查询、公告查询、十大持仓查询、非标资产查询、净值收益查询服务。咨询、试用可联系助手微信13671816814
根据客户个性化定制理财收益排名的榜单,持续关注整个市场2.3万只理财产品每只产品收益净值波动和排名情况


2024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官方网站公告了12月买断式回购和国债买卖的操作情况。

2024年12月人民银行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了14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2024年12月人民银行开展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3000亿元。

央行进行的1.4万亿买断式回购+3000亿国债买入,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没有在12月降准。

因为向市场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足够多,这从跨年资金的体感就可以感觉到,2024到2025的跨年资金面几乎没有波动。

延伸阅读: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最全整理)!


本文目录

一、货币政策

二、公开市场业务

三、央行贷款工具

四、款准备金

五、利率工具

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

人民银行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央银行,认真学习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从业人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货币政策的职能定位,央行是这样表述:

人民银行要大力提高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灵活运用利率、汇率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宏观调控;加强对货币市场规则的研究和制定,加强对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监测,密切关注货币市场与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之间的关联渠道、有关政策和风险控制措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人民银行执行货币政策,从框架上来说分为三部分: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分为三部分: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

图片来源:《货币银行学》,易纲等著

2024年,可能是央行历史上对货币政策创新最多的时期之一,今年诞生了很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货币政策工具,我们接下来逐一介绍。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分为两大类: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将完善中国特色货币政策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以及执行机制、传导机制等,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机制的作用,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

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通过数量型货币工具,来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规模或结构,或者调整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来改变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规模。

近年来,有人认为应该把社会融资规模放进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但是没有被采纳,目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仍然是以M2为主。

未来央行会逐步把利率作为政策目标。实际上,目前央行已经逐步培育7天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作为目标利率,并在目标利率的基础上设置利率走廊。

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代表性是存款准备金率(影响的是货币乘数而非基础货币)和再贷款等。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原理是认为利率可以通过资产价格或直接影响投资意愿,可以通过政策利率-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中长期债券利率-存贷款利率这一链条来实现对利率的管理。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代表性工具:OMO利率、存贷款基准利率、MLF利率、SLF利率。

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工具都主要以价格型为主,中国人民银行目前采取数量型和价格型兼顾的方式,未来将逐步淡化数量型工具,注重价格型工具的调控作用。

那么,从货币政策操作上,央行有哪些具体的工具呢?我们先来看一张总表:


同时,在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之外,央行也创设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针对特定行业、或者是特定作用专门创设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操作是目前央行最主要的操作之一,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市场交易对手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业务也是目前央行操作工具最丰富的工具之一,是目前央行传递货币政策意图最主要的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是偏重短期操作,主要是缓和因税期、政府债发行、现金投放回笼等因素带来的短期流动性波动。

主要的交易品种:回购交易、现券交易、中央银行票据、国库现金定存、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对回购的期限补充)、临时流动性便利(TLF,对冲春节流动性);

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的交易对象是一级交易商,每年一季度末公布考核结果及名单。

根据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考评调整机制(公开市场业务公告〔2004〕第2号、〔2018〕第2号),中国人民银行对2023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及申请加入一级交易商的机构进行了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了2024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现将2024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名单公布如下:




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名单(51家)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长沙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贵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郑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三菱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1、常规回购交易


央行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

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

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2016年3月开始,公开市场操作频率改为日度,每日9:15左右发布公告。自2020年6月12日起,将每日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时间从工作日上午9:15-9:45调整为9:00-9:20,9:20发布《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披露操作结果。

在逆回购交易中,7天公开市场操作是操作频率最高的品种,所以7天OMO利率也成为市场短端利率最重要的指引。

2024年6月19日,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首次提出,央行将明确以短期操作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这意味着未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将发生重要转型。

而当前,能够承担起短期操作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重担的,也许只有7天OMO利率。

市场普遍认为,7天OMO利率与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在方向上应该保持一致,DR007利率应该围绕在7天OMO利率上下浮动。

10月28日,央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丰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人民银行决定从即日起启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

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操作,期限不超过1年。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回购标的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操作结果将通过人民银行官网相关栏目对外披露。


2、临时隔夜正/逆回购交易


2024年7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公告: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从即日起,人民银行将视情况开展临时正回购或临时逆回购操作,时间为工作日16:00-16:20,期限为隔夜,采用固定利率、数量招标,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的利率分别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减点20bp和加点50bp。

临时隔夜正/逆回购的操作利率,是在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上减点20BP和加点50BP,这个区间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区间比较大,上下区间达到70BP,而目前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为1.8%,也就是说,未来临时隔夜利率的区间在1.6%到2.3%之间;另外一个特点是减点只有20BP,加点有50BP,加减点并非对称。

央行的临时隔夜正/逆回购的操作时间是下午16:00-16:20,这是国内债券市场接近尾盘的时间,考虑这个时间是非常科学的。因为一旦面临资金面变化,往往下午是最紧张的时刻,央行在16:00左右进行隔夜操作,能够最大程度的平抑资金面变化,更好的传递积极信号。可以说,资金面极端紧张的情况可能不会再出现

3、国债买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2024年8月人民银行开展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短期限国债并卖出长期限国债,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1000亿元。

这是历史上首次央行通过公开市场进行国债买卖业务,国债买卖可能也会成为未来央行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方式。而当前央行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方式主要有三个:外汇占款、一年期MLF和7天公开市场操作,未来央行直接买卖国债可能也会成为重要的基础货币吞吐方式。

4、央行票据


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在2002-2013年,国内外汇占款较高,央行通过发行央票的方式回收流动性,控制其他货币,但是随着外汇占款回落,央票逐步退出舞台,目前主要是在香港等离岸市场发行。

央票历史效果:1、回笼大量外汇流入带来的过剩流动性;2、每周两次定期滚动发行,具有无风险、期限短、流动性强等特点,有助于形成连续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弥补了我国债市短期工具不足的缺陷;

现在央票已经不是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作用:1、2018年11月重启香港离岸央票发行,2019年开始改为每一个半月一次的常态发行,用于丰富香港市场高信用等级人民币金融产品,完善离岸人民币收益率曲线;2、2019年1月央行创设央行票据互换工具(CBS),月度操作,以提高银行永续债(含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的流动性,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5、央行票据互换


央行票据互换工具(CBS)是为提高银行永续债的流动性,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创设的工具,一级交易商可以使用持有的合格银行发行的永续债从人民银行换入央行票据。

央行票据互换工具(CBS)在2019年1月份创设。

CBS操作费率采用市场化方式定价,参考当前银行间市场以利率债为担保的融资利率与无担保的融资利率之间的利差确定,有利于平衡对CBS操作的需求。

中标一级交易商根据本机构中标金额,将持有的部分银行永续债换出给央行,并从央行换入等面值1年期央行票据。由于目前合格银行中仅有中国银行一家发行了永续债,因此本次操作中一级交易商换出的永续债均为中行永续债。为符合市场惯例,央行对换出的央行票据设置了2.45%的票面利率,但实际上互换操作到期时换出的央行票据也将同时到期并被注销,不会发生本息的兑付。此外,上述央行票据不可用于现券买卖等交易,但可用于抵押。

CBS并不是量化宽松(QE)。首先,央行开展CBS操作是“以券换券”,不涉及基础货币吞吐,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中性。虽然一级交易商可以将换入的央行票据作为抵押品,与其他市场机构开展交易或参与央行相关操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一级交易商换入央行票据就可以自动从央行获得资金,两者并不存在直接联系。其次,在CBS操作中,银行永续债的所有权不发生转移,仍在一级交易商表内,信用风险由一级交易商承担。

央行开展CBS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在银行永续债发行初期提高其市场接受度,改善市场预期,启动和培育市场,并不在于要用央行票据换多少永续债。目前央行已经将银行永续债纳入MLF、TMLF、SLF等工具的合格担保品范围。通过央行上述担保品安排和CBS操作,可以推动银行间市场成员相互之间融资也接受银行永续债作为担保品,进一步提升银行永续债的市场流动性。

6、SFISF


2024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为保障工具操作顺利开展,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相关工作的通知》,向参与互换便利操作各方明确业务流程、操作要素、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等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委托特定的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债信用增进公司),与符合行业监管部门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开展互换交易。互换期限1年,可视情展期。互换费率由参与机构招投标确定。可用质押品包括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和公募REITs等,折扣率根据质押品风险特征分档设置。通过这项工具获取的资金只能投向资本市场,用于股票、股票ETF的投资和做市。

目前获准参与互换便利操作的证券、基金公司有20家,首批申请额度已超2000亿元。即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参与机构需求正式启动操作,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7、国库现金定存


全称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是财政部通过招标的方式将国库现金存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以国债或地方政府债券为质押获得存款并向财政部支付利息的交易行为。

2016年以来以1M为主,近年来存在两个特征,一是期限更短,二是单次操作规模扩大。

谁可以拿到国库现金定存?

由国债承销团、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申报,经财政部和央行确定名单,2018-2020年有58家银行,其中包括国有大行6家、股份行12家、城商行28家、农商行8家、外资银行4家。

通常认为,国库现金定存中标利率主要受供给量、需求量、市场利率等因素影响,基本不反映央行的政策意图。

8、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


SLO在2013年1月创设,本质是超短期回购(期限时长在7D以内),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月末、季末、年末、春节)相机使用。

2016年回购交易频率由一周两次改为每日操作,2016年1月以后再未使用SLO。

9、临时流动性便利TLF


2017年1月20日人民银行为满足春节前商业银行因现金投放的集中性需求,通过“临时流动性便利”(Temporary liquidity facilities, TLF)为在现金投放中占比高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临时流动性支持,这是一种短期无抵押信用贷款,操作期限28天,资金成本与同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致相同;2017年2月到期后TLF至今未再操作。


三、央行贷款工具


中央银行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简称再贷款。1994年以前,再贷款主要起到提供流动性,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的作用。1994年以后,再贷款所占基础货币的比重逐步下降,新增再贷款主要用于定向流动性投放,促进信贷结构调整;

2013年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把再贷款分成四类:流动性再贷款、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支小、支农、扶贫再贷款等)、金融稳定再贷款和专项政策性再贷款。传统再贷款工具的重要特征是总量控制与使用限制。

本质上讲,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也是广义的再贷款。其中,SLF与MLF没有资金投向要求,侧重于流动性调节;PSL、TMLF有规定的资金投向,是传统再贷款工具的重要补充。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在我国,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但由于我国商票市场不够发达等原因,再贴现工具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较为有限。

1、常备借贷便利 SLF

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于2013年初创设,现在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在春节、月末、季末等货币市场利率易发生波动的时点满足中小金融机构短期流动性需求,其利率为利率走廊上限,对标美联储的贴现窗口。期限为O/N、7D和1M,以1M为主。

SLF最主要的特点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

但是申请SLF意味着银行自身无法从金融市场正常融资,说明金融机构或者货币市场出现一定问题,会影响金融机构申请再贷款再贴现额度。

2中期借贷便利 MLF

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于2014年9月创设,主要作用是提供中期基础货币。MLF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在LPR改革后地位进一步上升。期限为3M、6M与1Y,其中1Y使用频率最高。

2018年6月,央行扩大MLF担保品范围,从国债、央票、政金债、地方政府债、AAA级信用债拓展至不低于AA级的小微、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AA级及以上信用债,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

央行于每月15日进行MLF操作,尽管央行逐步淡化MLF利率的重要性,但是目前一年期MLF操作仍然是央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3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

向中期借贷便利(Targeted 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TMLF),于2018年12月创设。

由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大、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向央行提出申请,央行结合其需求和对小微民营企业放贷情况确定操作金额。期限为一年,到期可根据金融机构需求续作两次,实际使用期限可达到三年,利率比MLF优惠15个基点。

TMLF主要作用是定向支持大型银行向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放贷款,2019年操作三次合计投放8226亿元,2020年1月23日对当日到期的2575亿TMLF续作了2405亿。

3抵押补充贷款 PSL

抵押补充贷款(Pledged Supplemental Lending,PSL),于2014年4月创设,主要功能是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发展(棚改、重大水利工程、人民币“走出去”项目等)而对政策性银行提供的期限较长的大额融资,期限一般为3-5年。

2014年10月,央行在2014年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介绍PSL操作是“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额度”。

2015年2月,央行公布2014年4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时,再次确认PSL操作的两个重要目的,一是与MLF一起,“引导金融机构向国家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二是与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一起,“发挥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作用,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三农’、小微企业和棚改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

最初PSL的对象只有国开行一家政策性银行,经国务院批准,从2015年10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PSL的对象扩大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主要用于支持三家银行发放棚改贷款、重大水利工程贷款、人民币“走出去”项目贷款等。

2015-2019年间,央行通过PSL投放了约3.5万亿的基础货币,但是2020年2月之后,PSL余额便逐步降低。

2022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Pledged Supplemental Lending,PSL)1082亿元,期末抵押补充贷款余额为26481亿元。

据统计,这是2020年2月以来,抵押补充贷款余额首次出现净增长,意味着这一工具已被重新激活。

不过,观察PSL的余额,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几个月PSL的余额再次处于下降通道。


四、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不影响基础货币规模,但会影响货币乘数。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使用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2014年以前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对冲外汇占款增加,2014年以后调低准备金率以支持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2014年以来,定向降准使用频率提高,逐渐形成了”三档两优“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框架:“三档”即大型银行、中型银行、服务县域的小型银行三个基准档;“两优”是在基准档次基础上有两项优惠,对第一档和第二档达到普惠金融领域贷款情况考核标准的银行,可享受0.5个或1.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优惠(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对第三档中部分达到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考核标准的机构,可享受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优惠(比例考核)。

中国人民银行自2015年9月15日起改革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由现行的时点法改为平均法考核。同时,存款准备金考核设每日下限。即维持期内每日营业终了时,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可以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幅度应在1个(含)百分点以内。

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超额准备金是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松紧的重要决定因素。


1、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CRA


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Contingent Reverse Allowance,CRA)于2017年12月创设,主要用于满足春节前商业银行因现金大量投放而产生的临时流动性需求。

主要操作对象是在现金投放中占比较高的全国性商业银行。

央行在解释CRA:上述银行在春节期间存在临时流动性缺口时,可临时使用不超过两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使用期限为30天。与TLF相比,无需支付贷款利息,但会损失相应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息。 CRA工具自2018年以后未再使用。

2、超额准备金利率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是中央银行对超额存款准备金计付利息所执行的利率。

2020年4月3日,央行时隔12年再降超额准备金利率,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



五、存贷款基准利率


2013年7月贷款利率下限取消以及2015年10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取消标志着利率市场化形式上完成,此后存贷款基准利率也未再进行调整。

2020年2月22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表示:存款基准利率是我国利率体系的“压舱石”,将长期保留,未来人民银行将按照国务院部署,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等基本面情况,适时适度进行调整。

2022年5月9日,人民银行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其中对于利率和汇率部分的表述是市场最关心的。

其中对于存款利率,主要有三个亮点:

1、2022 年 4 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 1 年期 LPR 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促进银行跟踪市场利率变化,提升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能力,维护存款市场良性竞争秩序。

2、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在推进存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对银行的指导是柔性的。银行可根据自身情况,参考市场利率变化,自主确定其存款利率的实际调整幅度。对于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及时高效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给予适当激励。新的机制建立后,银行的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更高,在当前市场利率总体有所下行的背景下,有利于银行稳定负债成本,促进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

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市场化。

2023年以来,国内银行业已经有多轮存款利率降息,这为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激发居民消费、保护银行正常息差发挥了重要信用。

未来存款利率有望进一步降低。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LPR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大成果之一。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由各报价行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得出,为银行贷款提供定价参考。目前,LPR包括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品种。

LPR报价行目前包括18家银行,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各报价行以0.05个百分点为步长,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并向0.05%的整数倍就近取整计算得出LPR,于当日9时15分公布。

LPR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2019年8月后取代贷款基准利率作为新发贷款的定价参考或基准,2020年3月后开始转变为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LPR存在1年和5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品种,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参照相应期限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1年期以内、1年至5年期贷款利率由银行自主选择参考的期限品种定价。形成过程:

LPR =MLF利率+加点A(A取决于资金运营成本、利润息差、市场供求等)

实际贷款利率=LPR+加点B(B取决于风险溢价)

根据相关数据,LPR利率贷款已经占全部贷款的90%以上。

最终,人民银行实际上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路线图:

政策利率变动(7天OMO利率),推动LPR利率和国债收益率变化,进而影响银行存款利率。

所以,人民银行只要牵好“政策利率”这个牛鼻子,就能影响乃至决定整个利率体系。

而政策利率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仍然是一年期MLF利率,主要原因有两部分:

一个是MLF利率是LPR利率的基础利率,另一个是因为MLF已经是商业银行获取基础货币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目前降低贷款利率、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特别是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利率已经成为共识,在当前的环境之下,降低MLF利率、降低LPR利率仍然有重要意义。


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围绕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将央行资金与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挂钩,发挥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基础货币投放功能,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平稳增长。

一是长期性工具和阶段性工具。长期性工具主要服务于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建设,包括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阶段性工具有明确的实施期限或退出安排,除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之外的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均为阶段性工具。

二是总行管理的工具和分支行管理的工具。人民银行总行管理的主要是阶段性工具,特点是面向全国性金融机构、“快进快出”,确保政策高效落地、及时退出。阶段性工具中除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之外均为总行管理的工具。分支行管理的主要是长期性工具,如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也有阶段性工具,如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特点是面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确保政策贴近基层和普惠性。

三是提供再贷款资金的工具和提供激励资金的工具。提供再贷款资金的工具要求金融机构先对特定领域和行业提供信贷支持,人民银行再根据金融机构的信贷发放量的一定比例予以再贷款资金支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中除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之外均采取这一模式。提供激励资金的工具要求金融机构持续对特定领域和行业提供信贷支持,人民银行再根据金融机构的信贷余额增量的一定比例予以激励资金,目前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采取这一模式。

截至2023年7月,央行共有17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为6.87万亿元。

其中部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前面已有介绍。

1、支农再贷款。支农再贷款自1999年起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引导其扩大涉农信贷投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发放对象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对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属于长期性工具。

2、支小再贷款。支小再贷款自2014年起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引导其扩大小微、民营企业贷款投放,降低融资成本。发放对象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民营银行。对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属于长期性工具。

3、再贴现。再贴现是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已贴现票据进行贴现的业务,自1986年开办,2008年开始发挥结构性功能,重点用于支持扩大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发放对象包括全国性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银行和外资银行等具有贴现资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属于长期性工具。

4、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1年12月,人民银行创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持对象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对其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按照余额增量的一定比例提供激励资金,鼓励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实施期为2022年到2024年末,按季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5、抵押补充贷款。2014年,人民银行创设抵押补充贷款。抵押补充贷款主要服务于棚户区改造、地下管廊建设、重大水利工程、“走出去”等重点领域。发放对象为开发银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对属于支持领域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属于阶段性工具。

6、碳减排支持工具。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1年11月,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为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部分外资金融机构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明确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减碳领域。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实施期为2021年到2024年末,按季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7、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1年11月,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创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发放对象为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共7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明确支持煤的大规模清洁生产、清洁燃烧技术运用等七个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以及支持煤炭开发利用和增强煤炭储备能力。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实施期为2021年到2023年末,按月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8、科技创新再贷款。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2年4月,人民银行联合工信部、科技部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发放对象为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明确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科技创新企业。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按季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9、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2年4月,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改委创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发放对象为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共7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明确支持符合标准的普惠养老机构项目,初期选择浙江、江苏、河南、河北、江西等五个省份开展试点。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实施期暂定两年,按季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10、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2年5月,人民银行联合交通运输部创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发放对象为农发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邮储银行共7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明确支持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和中小微物流仓储配送(含快递)等企业。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实施期为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末,按月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11、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2年9月,人民银行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审计署、银保监会创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发放对象为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支持其向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实施期为2022年9月至2022年末,按月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12、普惠小微贷款减息支持工具。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2年第四季度,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对普惠小微贷款减息1个百分点。对于16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对其实际减息金额给予等额资金激励。实施期为2022年第四季度,按月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13、收费公路贷款支持工具。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2年第四季度,支持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对收费公路贷款减息0.5个百分点,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实际减息金额给予等额资金激励。实施期为2022年第四季度,按季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14、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期)。经国务院批准,2022年10月,人民银行重启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向专业机构提供再贷款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实施期为2022年11月至2025年10月末,属于阶段性工具。

15、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2年12月,人民银行创设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支持对象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邮储银行共6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可扩展至18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支持其向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发放保交楼贷款。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实施期为2022年11月至2024年5月末,按季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16、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3年1月,人民银行创设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发放对象为华融、长城、东方、信达、银河五家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支持其对受困房地产企业项目并购化险。对于符合要求的并购资金,按并购实际投入金额的50%予以资金支持。实施期为2023年1月至2023年末,按季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17、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经国务院批准,2024年4月,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创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发放对象为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对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实施期为2024年4月至额度用完,按季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

18、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经国务院批准,2024年6月,人民银行创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发放对象为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实施期为2024年6月至2027年末,按季操作。属于阶段性工具。原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不再实施,并入保障性住房再贷款。

19、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进一步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提振市场信心,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贷款资金坚持“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分别支持其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推动上市公司积极运用回购、股东增持等工具进行市值管理。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了“金融机构独立放贷、台账管理,人民银行事后报销、总量限额,相关部门明确用途、随机抽查”的机制,联通了金融机构贷款和央行再贷款“两本账”,有利于激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实现向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精准倾斜的效果。

素材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


 

法询金融货币网www.frmoney.com是法询科技过去2年多打造的专门服务于理财和基金管理人、代销机构的数据平台,提供理财、基金、收益排名查询、公告查询、十大持仓查询、非标资产查询、净值收益查询服务。咨询、试用可联系助手微信13671816814
根据客户个性化定制理财收益排名的榜单,持续关注整个市场2.3万只理财产品每只产品收益净值波动和排名情况


法询金融固收组
法询金融(FR)成立于2014年,是专业提供金融监管政策咨询的研究型一体化服务机构。主要依托线下课堂、APP、法询智库、公众号等提供培训及信息咨询服务。本号为其旗下专注债券固收、地方政府投融资等领域研究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