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镜头下的他们,星光璀璨!

教育   2024-10-19 17:14   湖北  

2024/10/19

NEWS
中国测绘先驱
和他们的继承者

武大的秋

近期,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国李庄》的拍摄团队来到珞珈文库取景,这部纪录片以抗战时四川李庄的6年为“经”,以知识分子和百姓的工作生活为“纬”,编织出一幅在抗日战争期间,两者携手共济、同赴国难的画卷。此次央视拍摄团队为何将珞珈文库作为取景地,这里面有什么珍藏让他们在珞珈文库忙乎几天,反复打磨镜头?

《测量/ 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

拍摄《測量平差 :依最小二乘法》《大地測量》《普通測量學》《椭圆体大地测量学》《養路工程學, 又名, 鐵路護養工程學》《應用天文學》《測量平差法》《大地測量學》《航空攝影測量學》《实用天文学》等。

《测绘学概论》从第一版到最新一版

采访武汉大学校史专家徐兴沛(长于武大测绘校史,曾参与编辑《测绘学五十年》等著作,撰写了许多夏坚白院士、王之卓院士的回忆文章。)

原来,珞珈文库中“夏坚白” “王之卓”“陈永龄”“叶雪安”这几位名人是此次央视关注的主角,而珞珈文库完整收藏他们早期的作品更是此次主要的取景对象,作为中国第一代测绘人,也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的开创者——这些测绘先驱在1941-1946年抗战极为艰苦时期, 都曾在四川李庄从事测绘教学、科研和建设工作,为中国的测绘事业的坚守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国李庄》此次就是来寻访他们那时的故事。


时间回溯到1941年抗战时期,正在同济大学等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苦寻栖身之地无望时,李庄人民以广阔的胸襟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十六字电文,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中国营造学社等著名学府、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内迁李庄达五六年之久,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如、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等云集李庄达五、六年,使当时的李庄成为与成都、昆明、重庆齐名的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

当年的李庄码头(来自《烽火同济》,江鸿波、祁明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而当时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的主要成员就是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叶雪安等人,当年的李庄条件极差,测量组需要借用古庙寺堂来上课,没有自来水、没有电,这些测绘人忍受着恶劣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前往任教,并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开设了《测量平差法》、 《仪器学》等课程,同时编写这些课程的讲义。在李庄教学期间,夏坚白、陈永龄、王之卓合著了《测量平差法》一书,此书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测绘学科的基础教材。

1934年8月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等第二届中英庚款26人赴英留学

在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测绘三杰”与夫人合影,后排左起王之卓、夏坚白、陈永龄

身为武大人,我们都知道在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改称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合并入武汉大学,下称武测)筚路蓝缕地开创和建设时期,涌现了很多为武测建设呕心沥血、为武测教育做出贡献的人。其中,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叶雪安几位先生都是武测的开创者。六十八年来,武测高度重视学术传承、以学术文化吸引人才和开展团队建设,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形成了“五代传承”、“四世同堂”的团队建设格局,形成了一支交叉综合、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

图中二排左起8王之卓、9夏坚白、10叶雪安

2004年,6位院士合影,左起张祖勋、刘经南、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龚健雅

就让我们跟随央视拍摄团队的视角,一起关注《中国李庄》走出的测绘先驱和他们的继承者,触摸他们留存在珞珈文库丰硕的学术成果,理解和感悟他们在武测六十八年的建设过程中,负重前行,披荆斩棘,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带领一代代测绘人砥砺前行的故事。


夏坚白

武测建设“拓荒人”

夏坚白(1903—1977)

江苏常熟人。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天文测量学家,测绘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中国当代测绘事业开拓者。

曾任同济大学校长,武汉测绘学院首任院长、教授,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毕生致力于我国测绘教育事业,是我国大地天文学的奠基人,并在提高天文方位角测定精度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组建我国测绘教育机构和发展测绘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应用天文学》、《养路工程学》《测量平差法》《航空摄影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实用天文学》和《大地天文学》。






呕心沥血 创建振兴武测

“我们学校不仅要在中国出名,就是在世界上也要使它露头角!“1956年,我国第一所民用测绘高等学府——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正式成立。在学校开学时,被任命为副院长(主持工作)的夏坚白院士明确而庄重地宣告。

为了筹建武测,夏坚白统一协调即将合并到武测的有关五所大学的测绘专业教师,为学校新编著教材40种、选用教材22种。他在参加中国科学院“十二年科学规划”会议之际,还特意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为学院题写了校名。他还几度到武汉勘测选定的学院校址,督察征地迁坟、地形测量、地质钻探、总体布置、设计施工等等进展,并邀请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同济大学哈雄文教授根据学校的地势采取了南北主轴、东西对称的总体设计方案,使得校园的建筑群在主轴线东西两边对称排列,甚为整齐壮观。

1956年9月1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在短短一年里就平地起家建成开学,创造了奇迹。这一年11月,国务院任命夏坚白为学院主持全面工作的副院长;1958年7月,国务院又任命他为首任院长(校名改为武汉测绘学院)。

武汉测量制图学院1956年建校第一块校牌


武汉大学夏坚白纪念雕像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测绘总局及测绘研究所、武汉测绘学院被撤销。在被迫改行分配到华中师范学院后,夏坚白置个人得失与年老于不顾,为了测绘教育和科技事业而四处奔走。在1972年湖北省委召开的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上,夏坚白呼吁恢复武汉测绘学院、国家测绘总局和测绘科研机构。会后,夏坚白上书周恩来总理,反映恢复武汉测绘学院的强烈愿望及其充分的理由。1973年3月6日,周恩来总理作了调整测绘部门体制的批示;同年5月30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布通知:“恢复国家测绘总局,恢复两个测绘科学研究所,重建武汉测绘学院。”1974年4月,夏坚白回到了重建的武汉测绘学院,建议学院进行卫星大地测量理论与新技术研究。

1958年4月6日,毛主席在武汉接见教育科技代表时与学部委员夏坚白亲切握手,夏坚白附耳向毛主席汇报工作

珞珈文库收藏夏坚白院士的部分著作


王之卓
航空摄影测量奠基人
王之卓(1909~2002)

河北丰润人。著名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首批资深院士(1998)、1981年首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名誉校长。他参与筹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在有生之年开创了我国测绘学科新领域——遥感,带领中国航测与遥感学科立于世界同类学科强国之林;解决了国家许多测绘方面的重大课题;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现代测绘队伍。他的杰出成就和贡献,赢得了世界科学界的尊重和赞誉。






中国航测博士第一人


1934年,第二届中英庚款留学报考工作开始。此届留英庚款生共26名,其中有4名被指定必须攻读测绘。王之卓先生以优异成绩被录取,成为4人中的1人。其余3人分别是夏坚白、陈永龄、董钟林。

第二届中英庚款26人赴英留学

王之卓、夏坚白、陈永龄三位院士就在其中

1934年8月,王之卓先生一行抵达英国伦敦。他和同行的留学生们仅用一年时间就读完了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的全部课程。当时在测绘科学方面领先世界的是德国,而不是英国。为了学到更先进的测绘科学知识,1935年8月,在李四光帮助下,王之卓先生与夏坚白、陈永龄一起转入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院深造。1937年王之卓先生获该校特许工程师文凭,并开始攻读航空摄影测量博士学位,师从德国著名科学家、测量界巨擘拉赫曼教授。1939年2月,王之卓先生以优异成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航空测量专家。

在德国留学时,王之卓、夏坚白、陈永龄与友人合影

王之卓对武测乃至中国测绘教育最大的贡献,就是奠定了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基石。1957年9月,在《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报》创刊号上,王之卓发表了题为《偶然误差累积的系统现象及其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在中国首次提出了偶然误差累积的规律。同年12月,他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苏朝越蒙五国测绘科技会议,发表题为《起伏地区航摄像片相对定向元素解算公式的研究》,提出的新解算公式之精度大大优于苏联的“瓦洛夫公式”,被人称之为“王之卓公式”,从而确立了中国航测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珞珈文库收藏王之卓院士的部分著作



陈永龄
大地测量的弘扬者
陈永龄(1910-2004)

北京市人。著名天文、大地测量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首批资深院士(1998),中国大地测量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武汉大学教授。

原国家测绘总局总工程师,曾任国家测绘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教授,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副院长兼天文大地测量系系主任。1957年创办《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报》。致力于大地控制网的布设理论和我国地区地球形状的研究,在我国大地测量法式、地心坐标系统和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的测量等方面有重要贡献。编写了《养路工程学》《测量平差法》《大地测量学》等教材。






珠峰测高第一人

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它的高程历来为人们所关注,但由于珠峰地区特殊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一些特殊理论与技术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导致高程测定精度较低。为解决这一难题,1965年陈永龄提出了求定观测珠峰时的大气折光系数和推求珠峰附近大地水准面起伏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于1975年测得珠峰海拔高程值为8848.13米。这一测定结果的精度超过国外历次测定的水平,并得到国际上的公认,陈永龄也被誉为“珠峰测高第一人”。

1975年中国首测珠峰

20世纪70年代卫星大地测量发展很快,涉及范围很广,陈永龄借鉴了国外经验并根据中国情况,力主在中国引进卫星多普勒技术,这一建议于1976年被采纳,其重要意义是在中国建立了比较精确的地心坐标系,为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也为探索天文大地网总的尺度因子、方位偏差等量的大小,提供一种独立的可资参考的外部检核数据。陈永龄是将这一崭新手段应用于中国测绘工作的倡导者。

陈永龄参观中国科学测绘研究院建院30周年成果展

武汉大学陈永龄铜像揭幕

珞珈文库收藏陈永龄院士的部分著作

叶雪安
博学勤恳的教育家
叶雪安(1905-1966)

又名安素,江苏金山人(现上海金山区)。中国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测绘教育家,中国天文大地测量学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1955年参与筹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曾任天文大地测量系首任主任,国家一级教授,建校伊始,就与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李庆海等教授登报招收博士研究生。为适应新中国高等测绘教育的发展,他编著出版了《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地图投影》《普通测量学》《测量平差补编》等多部著作;并与夏坚白组织测量系教师集体翻译了苏联文献《测量学教程(上、下二册)》《摄影测量学(上、下二册)》《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建立原理(上、下二册)》《高等测量学教程》《地质测量与普查方法指南(下册)》等。






严谨求实治学风范

他和他的研究生不止一次地纠正过国际著名学者在公式推导中的错误。1956年-1966年,他相继发表了《用利萨夫法施行三角网的近似平差》《高斯——克吕格坐标换标表内关于bx及by的研究》《维罗魏茨及拉宾诺维奇高斯坐标变换数学表中公式的扩充》《武汉市城市控制网新旧坐标变换问题》《对“内积分法推演的平差新法”一文的意见》《大地线微分公式的研究》《四种大地线微分公式的研究》等多篇论文。为了跟上国际上大地测量学科的发展,他与陈永龄合编《大地测量学》专著,共分上、下两卷;其中,由他编著的下卷凝聚了他30多年教学、科研、生产的心得。

叶雪安发表在《测量》上的论文

叶雪安讲课有一个特点是中英文的板书极为漂亮、整齐、快速。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上大地测量课的学生比较多,上课一般都在武测的大阶梯教室,这类教室中的黑板特别长,左右两块黑板并列在一起有近7-8米,叶雪安能将椭圆体大地测量中的微分公式从左到右一口气不歪不斜、又快又好地写出来。

叶雪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为后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珞珈文库收藏叶雪安先生的部分著作

金通尹
武测建校的挖井人
金通尹(1891-1964)

又名问洙,浙江平湖人。知名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55年参与筹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任副院长。

著有《中国水利工程史迹》等,辑有《率楼韵文选》。






奠定测绘学科“大道首为公”的治学精神


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校舍的筹建,从审阅计划,踏勘校址,到设计施工仅用一年多的时间 ,保证了1956年9月如期开学上课。这一功绩,一方面是广大工作人员的努力,另一方面借鉴了原有青岛工学院的设计方案。而该设计方案则是金通尹在青岛时率人参观京、津诸大学,集各校之长,花费自己的心血绘制而成的。因此,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的迅速建成,与他的辛勤劳动分不开。学院初建时,为添置教学设备,安定师生生活,金通尹昼夜操劳,巡视走访,使教学迅速走上正轨;并将自己所藏二十四史连同书柜以及其他古籍与科技书籍多种捐赠学院;还参与武汉市民进的筹备工作。

信息学部图书馆金通尹先生铜像


宁津生
大地之星
宁津生(1932-2020)

安徽桐城人,著名大地测量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同济大学毕业后进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任教,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

长期从事大地测量领域的研究,在大地水准面、地球重力场模型、国家天文重力水准网等方面成果显著,是该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和重要学术带头人。代表作有《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重力学引论》《地球重力场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地球重力场逼近理论与中国2000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现代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等。






《测绘概论学》的诞生

上世纪90年代,测绘专业鲜有人知。因此,学校测绘专业招人、留住人,是一个大难题。因此,宁津生先生联合测绘学科的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等院士,共同为测绘、遥感、地理信息、地球物理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一门针对测绘专业新生的课程——《测绘学概论》。宁津生先生找到了测绘界有名的院士、教授,在新生入学对测绘还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合开这门专业基础课程,并要求院士、教授们一定要用。通俗的语言、科普的方式、多媒体的技术,为学生讲解测绘学基础知识,包括测绘是研究什么内容、有哪些高技术含量,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等。让学生们明白,测绘不是他们所想象得那么简单,它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87岁的宁津生院士在学校MOOC项目考核会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宁津生先生重点研究局部重力场的逼近理论,主持和参与构建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建立我国区域大地水准面等研究项目。他参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项目和国家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 WDM85180阶和 WDM94360阶地球重力场系列模型研究,建立了当时我国自己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在建立我国大地水准面的研究工作中,他参与主持完成了新一代中国似大地水准面 CQG2000,其分辨率为15′×15′,精度为dm 级,为我国1∶5万甚至1∶1万测图中以 GPS水准测量代替几何水准提供了能满足精度的高程异常值。21世纪初,国际上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的相继实施使得卫星重力学成为现代大地测量学最活跃的分支。在他的带领下,他的研究团队对卫星测高、卫星重力梯度以及卫星跟踪卫星等卫星重力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进行全面研究,获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2006年,宁津生随院士代表团参加南极科考

1997年,宁津生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珞珈文库收藏宁津生院士的部分著作

李德仁
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最璀璨的星
李德仁(1939—)

江苏镇江人,著名地球空间信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学院通讯院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荣誉会员,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3)”获得者。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5年获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教育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是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开创者之一。 李德仁师从王之卓先生。






擦亮“东方慧眼”

李德仁院士和夫人朱宜萱教授曾经是同学,因为在图书馆里帮忙占座而相识相恋,后来又同为武汉大学教授,不断相互鼓励着。当年,李德仁院士在自己难以抉择去哪个国家留学时,岳父朱裕璧(湖北医学院创始人)坚决让他放弃留美、从零开始学德语,去测绘遥感专业世界排名第一的国家;并且希望李德仁学成后要回国,造福祖国同胞百姓。留学德国期间,多家国外科研机构曾用高薪向他伸出“橄榄枝”,但妻子的一封信打动了李院士,信中写道:“你都45岁了,还不如一头牛。你吃了国家一辈子的草,还不回来给国家挤点奶!”这段言辞“犀利”又不失幽默的话正中李德仁内心,最终他选择回到了祖国。李院士深情说道:“科学没有国界,但人是有祖国的,我们在国外可以当教授,做成果,但是到中国来是主人,我们可以为建设祖国做出更高的成就”。

1997年,李德仁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2024年2月3日,“东方慧眼高分01星”通过捷龙三号遥三运载火箭在广东阳江海域成功发射。这颗运行在距地52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搭载高分辨率推扫相机、全自主化在轨智能处理终端,集成北斗短报文和星间实时传输终端,具备在轨实时生成与分析功能,能够有效提升用户获取遥感信息的速率。

东方慧眼星座首颗高分辨率卫星成功发射

这是“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的业务首发星,也是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智能遥感卫星系统的一次重要实践。“我们希望到2030年,‘东方慧眼’建成由200多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雷达卫星、高光谱卫星组成的智能遥感星座。”担任这颗卫星首席科学家的李德仁,向着“看得快、看得清、看得准、看得全、看得懂”的目标,不懈努力着。

“东方慧眼高分01星”由李德仁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

2024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李德仁先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面对这份至高荣誉,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决定——将500万元捐给武汉大学“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300万元捐给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

2024年,李德仁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港大讲堂”做主题演讲

珞珈文库收藏李德仁院士的部分著作

刘经南
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应用领域的开拓者

刘经南(1943—)


湖南长沙人,著名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北斗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67年武汉测绘学院本科毕业;1982年武汉测绘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1986年进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任教。曾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副主任、地学空间测量与地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测量工程学院卫星测量所所长;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学测量工程学院院长;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武汉大学副校长、校长、昆山杜克大学首任校长。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






不忘初心 打破“国际惯论”

上世纪60年代起,空间测量技术方兴未艾,为把传统地面测量技术与空间测量技术结合起来,国际上曾先后出现3个转换模型。这3个模型孰优孰劣,一时成为这一领域争论焦点。面对这一难题,1981年还是硕士生的刘经南先生勇敢地介入了这场争论,并证明出3个模型可以互相转化,有关模型不等价的争论也就没意义了。他还提出了第4个等价模型——“武测模型”,由此结束10余年国际学术争论。

刘经南(左一)正在与科研人员一起讨论方案

刘经南先生担任武汉大学校长之初,有人质疑,工科出身的他,能否把四所不同特点和文化的大学融为一体,并担负起为百年名校再续辉煌的历史重任。明知压力很大,刘经南先生没有退缩:“校长这个工作挑战性很强,越是有挑战的地方,我越是感兴趣,碰撞越激烈,我越感到斗志昂扬。”他致力于构建和谐的武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先进文化及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中塑造武大精神。

2001年,刘经南于武汉大学GP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珞珈文库收藏刘经南院士的部分著作

张祖勋
打破国际垄断的大地"摄影师“
张祖勋(1937—)

江苏无锡人,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5),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0年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大学本科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68年本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任武汉测绘学院航测系研究室主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航测系主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在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张祖勋先生长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和部委重大科研项目,在航空(天)影像测图自动化方面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






14年探索全数字化测图科技

1978年,当张祖勋先生的老师王之卓先生提出“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的构想时,国内外许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他的观点相当超前,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还有人持怀疑态度。当时作为王之卓先生得力助手的张祖勋先生,给予老师坚定的支持。他顶住各方压力,毅然开始了漫长艰辛的探索之旅。

张祖勋给大学生上课

1979年—1993年,张祖勋先生领导的课题组从最开始仅有的一台上海产的TQ-16晶体管计算机上实验,克服重重困难和压力不断研究,经过14年的漫长岁月,研制出的“全数字自动化测图系统”用计算机代替传统仪器,用计算机影像自动匹配代替人眼进行立体观测,实现了测图自动化,且精度更高,是摄影测量从理论到实践最彻底的革命。这项由王之卓先生倡导、由张祖勋先生历时14年主持完成的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科研成果,于199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这个系统原来的英文名字是 SoDAMS(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软件),他接受一位外国朋友的建议,给它改了个响当当的英文名字: VirtuoZo,在英文中含有“艺术家”、“虚拟摄影测量”等多种意思。该系统在国内外推广应用一千余套,产生了经济效益逾亿元。

2004年,张祖勋于武汉大学

珞珈文库收藏张祖勋院士的部分著作

李建成
地球重力场领域的顶尖学者
李建成(1964—)

山西省左云人,著名大地测量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1983年—1993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完成士、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业。

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学测量工程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中共武汉大学委员会常委、武汉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南大学校长。长期致力于地球重力场领域的研究。是中国大地水准面工程化应用的主要开拓者。李建成师从著名的测量学专家王昆杰、宁津生等人,他在学术研究上倾注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虽然辛苦,却乐此不疲。






大地水准面工程化应用的主要开拓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地水准面”还只是鲜有人问津的学科,相关研究经费也不充足。深知这门学科重要性的李建成,自己做课题,省吃俭用攒下了3万元买了一台计算机。四十年如一日,李建成对时间的利用可谓是“见缝插针”。即使是在等车、坐车的时间,他也会随身带着纸笔,写方程,做运算。也正因如此,他才用自己的研究理论和技术,将全国的“大地水准面”求出一个统一精确的结果。

2018年,李健成做报告

他创造性地用数字高程基准取代传统水准标石建立并维持国家现代高程基准,解决了精密大地水准面确定的多项理论和技术难题,将测量精度从米级提升到亚厘米级,直接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主导的全国大地水准面测量,其精度达到0.3米,满足了我国1:5万地形图测图的要求。这个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年,李建成于武汉大学

珞珈文库收藏李建成院士的部分著作

龚健雅
经纬空间绘写宏篇
龚健雅(1957—)

江西省樟树人,著名测绘与地理信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获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15年—2021年担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现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理论和几何遥感基础研究。龚健雅在武汉大学讲授《测绘学概论》,该课程先后由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主讲,其中王之卓是李德仁的导师,王之卓和李德仁是龚健雅的导师。师徒三人都曾赴海外留学,也都选择学成归国。






珞珈山下 为国造星

2024年5月21日由武汉大学团队自主研制的珞珈三号科学试验卫星02星(武汉一号卫星/海丝三号02星)搭载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定的10个超大城市中,武汉成为唯一拥有“定制”城市观测光学卫星的城市。珞珈三号02星(武汉一号)研制工作由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高精度智能遥感卫星团队自主研发,龚健雅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曾国强教授担任总设计师,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再次擦亮了武汉大学的耀眼名片。

武汉大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武汉.LuoJia 正式上线昇思社区

珞珈实验室揭牌

珞珈文库收藏龚健雅院士的部分著作

只步为尺测乾坤  丹心一片绘社稷


1956年武汉珞珈山下汇聚了几乎全中国测绘学科的精英,他们追求卓越的崇高理想,不懈创新、勇攀高峰的坚定意志,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不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世界瞩目的高水平成果,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测绘学人攻坚克难,向着世界一流迈进。

如今,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一直排名第一,在世界测绘高等教育格局中已经步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作为我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教育层次和办学体系最为完整的测绘类学科,武汉大学测绘学科正在以其特色和优势,创造辉煌,影响并将引领世界。

闪耀!在武汉大学神圣的珞珈文库,

闪耀!在中国的广袤的大地和天空。



期待!期待!

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

《中国李庄》的顺利播出!

相信镜头内外的测绘名人堂

一直一直都是最璀璨的星!



央视《中国李庄》摄制组为珞珈文库留言


END

策划:宋登汉、闫兰

文案:闫兰、宋登汉

摄影:闫兰、郑重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排版:闫兰、王文洁

责任编辑:郁慧

审核:黄鹏、饶艳



135投稿账号:306213

秀米投稿账号:xctg@lib.whu.edu.cn



武汉大学图书馆
青春有你,阅读由我。小布愿陪你看尽珞珈山以及这世上所有的美好风景。回复“帮助”或者\x26quot;help\x26quot;可以自助查询热门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