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新报•今日特稿】王凤贵 | 记忆中的过年:走亲戚,拜大年

文摘   2025-02-01 08:54   河北  


记忆中的过年:
       走亲戚,拜大年

 文/王凤贵



今天是正月初四,是个大拜年的日子。


在我们老家,初二一大早送了家堂,拜年也便正式拉开帷幕。


初二是外甥去姥姥家拜年的日子。记得小时候,每次上坟回来,姑姑家的表哥们就已经来给我父母拜年了。

我们也便开始准备前往姥姥家拜年了。我姥爷兄弟四人,只有大姥爷家的大舅留在老家,我亲舅一直在齐齐哈尔,而且59 岁时就去世了,我也没见过他。


每年春节,母亲总会精心准备好贡品和纸钱,嘱咐我们初二拜年时去姥姥、姥爷坟前祭拜。其实,大舅家的表哥们早就去上过坟了,但母亲的心意难违,我们每年都依照她的要求再去一趟。祭拜完后,就去给大妗子拜年。

姥爷排行老二,三姥爷和四姥爷家都没有儿子。因此,我们这些外甥去姥姥家拜年,都会聚集到大舅家。大舅常常自豪地说,他有10个外甥和10个外甥女。每年正月初二,我们这些外甥都会早早地来到大舅家。屋里屋外都坐满了人,在老家的两个表哥则热情地招待我们喝茶聊天。大舅比我整整大60岁,他在70虚岁那年就离开了我们。大妗子熬的大锅菜堪称一绝,每次去拜年,能吃上她做的大锅菜,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吃过午饭后,在表哥的带领下,我们会去姥爷的本家拜年。这些人都是母亲的娘家人,在老家,老人去世时娘家人可是最重要的亲戚,丝毫怠慢不得。拜年时,那些姥爷、姥姥、舅舅、妗子们都会关切地询问各家老人们情况,大家互相寒暄一阵,便结束了在姥姥家的拜年。

紧接着,我们这些外甥们会分别前往各个姨家拜年。母亲有叔伯姐妹五人,大家都会互相拜年,往往转完这几个姨家就已经是晚饭时间了。

初三,我们一般会去姑姑家以及舅姥娘家(母亲的妗子家)拜年。舅姥娘家距离较远,通常我们会在那里吃饭。那时,其他亲戚大多不会给压岁钱,唯独舅姥娘一般会给我们发10张一元的纸币,在当时,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吃过午饭,我们会去舅姥娘家的本家拜年,他们是母亲的姥娘家人,那些表舅、表妗子也会亲切地问候母亲的近况。舅姥娘家对门的本家,恰好是我本家姑姑家,每次去拜年,我们也会顺便去给姑姑拜年。


初三下午便前往姑姑家。当时姑姑还有婆婆,我们每年还要到姑姑的婆婆那里拜个年。在返回途中,还会去另一个表叔家拜年。

在我们老家,初四或者初六是去老丈人家拜年的日子。之所以选择这两天中的一天,是为了让姑嫂在过年时能凑到一起。大家可以提前沟通,根据各自情况选择一天。初四一般是姐姐、姐夫回娘家拜年的日子,这一天我们不再出去拜年,接待他们。在我们老家,闺女在娘家是不需要拜年的,只有在婆家才拜年。姐夫来拜年时,午饭后我还会领着他去本家给长辈们拜年,其他本家的女婿也会来给我父母拜年。

初五在石家庄有不出门拜年的风俗,而在老家则有“初五不拜母”的说法,意思是这一天不能给岳父母拜年。我们一般会在初五这天去给姑奶奶家的表大爷、大娘,表叔、表婶拜年。上午通常会去大姑奶奶家,表大爷是乡镇企业领导,表叔在商业单位任领导,他们的家庭条件颇为优越。他们的家是前后院,一般父亲会在表大爷家吃饭,我们则在表叔家吃饭。他们家的堂屋门就像办公室的门一样,绿色油漆的双开门,高高的台阶和干净整洁的院落,与普通家庭形成了鲜明对比。屋内也是窗明几净,卧室北墙上挂满了相框,其中有姑爷爷去世时开追悼会的照片,花圈摆满了胡同,场面十分壮观,引人注目。富态的表叔很多照片的神态颇有伟人风范。表叔家还养了一条高大的黑贝犬,每次去了我都会陪着表叔到外面遛狗玩,那条狗很通人性,见到我们都不会乱咬。我还常在梦中梦到去表叔家的情景。初五下午,我们再去给二姑奶奶家的表大爷家拜年。

一般过了初五,拜年的活动也就基本结束了。这年也就算过完了。


当兵前,每年过年拜年都大致如此安排。如今,母亲已经在市里居住多年,亲戚里的老人也仅剩了两个表婶,随着老人们渐渐离去,需要拜年的老人越来越少了,这也意味着自己慢慢变老了。


岁月流转,时光飞逝。曾经热热闹闹拜年的场景已渐渐远去,那些熟悉的身影也逐渐消散在时光里。但每到过年,拜年的回忆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热闹的拜年、温暖的寒暄、亲切的笑容、满桌的美食,都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虽然老人们已陆续离去,需要拜年的人越来越少,可那份对亲情的眷恋、对过年的期盼,却从未改变。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记忆中的年味和亲情的温度,都将永远在我心中留下不变的记忆,成为生命里最温暖的底色,伴我走过未来的岁岁年年 。



战友新报
有情怀的战友文苑 有温度的战友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