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四娘烙春饼
李春仁
于四娘,是我儿时一墙之隔的邻居。说是隔壁,其实就是用木板子打了一个隔断。隔音自然很差,两家谁打个嗝、放个屁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要想有个什么背人的话,还要咬着耳朵说,生怕被隔壁的“偷听”去。好在于四娘和老伴的耳朵都背,我们家也就少了“交头接耳”这个环节了。
这老两口,无儿无女,但都有“老保”(退休金),老两口在我们街坊四邻中,算是富裕的。比起我们那些生活拮据的人家,日子过得也就滋润。包饺子捞面炖大肉,那是常有的事。加上于四娘会捣鼓吃,一样的家常便饭,四娘能做出不一样的味道来。
别的不说,单说烙春饼,于四娘的做法就与众不同。所谓的春饼,不像现在超市里卖的那种薄的如一张纸那样的。说白了就是普通的烙“死面饼”,只不过这日是立春,我们大沽人为讨个“春”字的吉庆,也就称之为春饼。
记忆中,每年这一天,于四娘总是让我去她家吃春饼。所以,四娘烙春饼的手艺我是知晓的。这一天,四娘把饧好的面放在面板上,用擀面棍儿把面擀成较厚的面饼,再把擀开了的面饼抹上一层菜籽油,完事又把面饼卷起来抻长,揪成比拳头小点儿的面剂子,随后将面剂子擀成一张像海碗口一般大的圆饼。一边擀饼,一边还在面板上撒上些许的干面粉,可能是怕面饼沾到案板上吧。四娘擀饼时,手里的擀面棍儿上下滚动,动作很是利索。不一会,擀出来的面饼又圆且薄厚均匀。
擀好后的面饼放入锅前,四娘先在平底儿锅内淋上一些菜籽油,说是这样不易粘锅。入锅后的面饼,四娘用手按住快速地将饼旋转几圈,锅里同时发出滋啦滋啦的声响,待面饼表皮呈现出金黄色,再翻一个个儿继续烙,直到中间鼓起了气泡,这时一张“死面饼”,不,这日子眼儿应该叫“春饼”就算烙成了。刚出锅的春饼看上去外皮儿颜色金黄,揭开饼子,里面起了一层层柔软的芯儿。
四娘烙春饼一绝,吃春饼时里面夹的菜码还丰富着哩。像什么炒绿豆芽、韭菜炒鸡蛋、黄瓜条、豆腐丝、猪头肉、甜面酱、葱丝等等,比吃烤鸭的食材还多得多,一大卷卷起来吃那叫一个香。每年立春的那一天,最是我解馋的一天。四娘把炒熟后的绿豆芽菜、韭菜炒鸡蛋和豆腐丝、猪头肉等食材一起夹在刚烙好的春饼里,然后递给我,还不停地问我好吃吗?吃得满嘴流油的我,边吃边说好吃极了。
在那些食材中,清香爽脆的绿豆芽菜是我最爱吃的,那是四娘自己泡发的。记得,在每年立春前十天左右,四娘便开始忙活着发绿豆芽。她说,吃春饼不能少了绿豆芽菜。我见过她每天都要给泡在水里的绿豆换一次水,每一次换好水再用湿漉漉的笼布盖上,放在烧热了的炕头边,这样可以保持一定的温度,有助于绿豆发芽快一些。等到立春的那天,绿豆已生出了嫩嫩的绿芽儿,就像春天里小草探出翠绿的嫩芽一样。难怪四娘立春当日要吃绿豆芽菜了,原来在老人家心里,这是象征着一个充满希望的绿色春天的到来……
时光荏苒,一晃几十年前儿时的我,如今也年近七十了。兴许,到了这个年龄的人,都有着恋旧情结吧?到现在,每年立春时,我依然会想起于四娘烙的春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