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过年:
初一拜大年,初二送家堂
文/王凤贵
这两天,收发的祝福、拜年信息不间断!感谢各位的问候,在此再次祝大家新春快乐,阖家幸福,身体健康,工作进步,一切如意!
昨天是大年初一,是家人团聚、拜大年的节日。冬日暖阳下,我家四世同堂齐相聚,共贺新春佳节。大家身着盛装,一见面就互相问候“过年好!”。89岁的母亲与她的长子、长孙、长重孙合影,这张照片凝聚着爱与希望,见证着家族的传承。
在北海年龄最小的本家哥哥,在衡水年龄最长的本家哥哥、嫂子打来视频电话给母亲拜年,他们每年都初一都会打来视频电话问候。还有其他本家哥哥、嫂子、弟弟们纷纷微信留言给母亲拜年。母亲娘家的侄子、孙子从老家打来视频电话,给母亲拜年。母亲高兴地与大家交流,互致问候。
今天是正月初二。在我们老家,是送家堂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大家都是早早起床,又是煮饺子、吃饺子,吃了饺子就该送家堂了。
记忆中,初二一大早,家家户户都会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吃过饺子后,男性们便带上纸钱、鞭炮、家谱前的香,去送家堂。首先大家来到家族家谱处,与本家族的人们相约在一起,举行隆重的送家堂仪式。整个胡同里,都是本家族的人,人们一边走一边摆放、燃放鞭炮,整个村落都会弥漫在烟花爆竹爆炸后的浓浓烟火中,大家一路有说有笑,到祖坟送先祖。
我们王家祖坟在村南,是一个直径足有五六米的大坟头。人们把带来的纸钱纷纷放到祖坟前,有人点燃纸钱,有人燃放鞭炮,其他人则虔诚地冲祖坟下跪。每年那一跪,家族之间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浓浓亲情在那里体现,令人有一种难得的归属感。
随着一代代族人的传承,除了祖坟,家家户户又有了自家的坟地。本家族的人们将自己带来的纸钱互相分发给各个坟头,每个坟头上都集合了各家各户、各色各样的纸钱,各个坟头上各种颜色的纸钱在寒风中飘舞,那场面也是分外醒目,家族的团结也在坟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各家带来自家的鞭炮、礼花,好动的年轻人争先恐后地燃放着鞭炮,整个一上午,家乡上空此起彼伏地响着震天的鞭炮声。炮放完了,送家堂祭祀活动也就结束了。
当年去世的族人,要在送走先祖,悬挂家谱前,家人盯着去写上故去人的名字。男人写名字,女人写姓氏。家谱一年只能打开一次,就是过年时,一般是上了坟回来悬挂家谱前写上。
此时,我的眼前又闪现着老家儿时过年的情景。大街上,儿童们无忧无虑地玩耍着。有刚学会骑车在胡同里跌跌撞撞飞奔的,有围在一起点炮扔后捂耳的,有静坐一起玩土棋的,有大棒小棍一起打尜的,有用纸叠成四方“元宝”摔元宝的,有在家一起玩扑克的……
这些喜庆过大年的场景,在今天孩子心里已没有一丝印象,可能以为在讲天书。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游戏,但也几乎没有近视的孩子。现在孩子们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了,要啥都能买到,但却没有那时孩子的幸福和快乐,若干年后,他们对年的记忆也是空白的。
传统年文化和年俗期待得到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