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扬“286”精神 续写老战友情谊
庆祝“286微信
总队”成立十周年
文/武秀清
(一)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286微信总队”转眼成立十周年(2015年正月初六成立)。2025蛇年正月初六,全国各地200多名老战友欢聚在“286微信总队”这个大家庭里,一起品读老战友精心制作的小视频和美篇,欣赏韩辅忠战友为此创作的长诗,一起观看刘大友战友看望张占才老政委的短视频,一起回眸在群主赵光荣战友的积极引领下,在刘钰田、郑斌等战友的热心操持下,携手并肩走过的快乐时光,留下的美好记忆。战友们惬意凝情,用不同方式表示由衷的祝贺和祝愿。微信群里一片欢腾,大家庭里热情洋溢!
闪光的足迹,光辉的历程。我们的老部队原后字286部队前身的基础是解放军总后方勤务部直属工程公司,曾参加“北京十大建筑”工程,重点参加了军事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建设。1960年,工程公司改建合并成为建筑第二总队,隶属总后营房管理部,是“军事管理、企业经营”的实体,主要承担军委及各总部驻京单位的营房建设和修缮任务。1967年,总参谋部批准、总后勤部通知,建筑第二总队纳入军队序列,隶属总后勤部大同202(后为太原)办事处,代号为后字286部队,番号为工建第二总队。1975年转隶北京军区,隶属军区后勤部,代号为51258部队。1979年番号改为工建215团(代号未变),隶属军区后勤部第五分部,直至1982年撤销。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当年的后字286部队,在解放军总后系统名声响亮,是总后勤部编制实力最雄厚的团级单位。总队所属7个建制工程大队,共42个施工连队,另有机械加工队、地质勘探队、农场、苹果园、修理连、汽车连、机械连、东营生产连、中心库、木材厂等十多个直属营、连级单位,编制员额最多时,有干部战士和军籍工共计8000余人。总队机关驻山西省原平县城(现前进西街)。当年,工建第二总队机械装备精良,技术骨干队伍强大,国防施工任务繁重,且施工点多线长,足迹遍及华北、西北、东北大地。部队官兵团结奋战,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军用仓库、部队医院、军队院校、战备图库、战备道路、军马场、部队营房、军队干休所、军区机关体育场馆的建设等施工任务,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总后首长及军区机关的高度评价。这份光荣载入了军队史册,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
当年,老部队官兵铁血忠诚,信念坚定,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用汗水和鲜血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记载,老部队在艰辛施工中涌现出许多军内外颇有影响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如:“勇救落水群众”被荣记一等功的英雄战士曹文瑞,曾受到毛主席接见,并出席国庆20周年招待会;不怕牺牲“舍己救人”被追记一等功的九连代理排长陶金良,被荣记二等功的英雄战士张新国,二等功荣立者王景学;还涌现出“学毛著积极分子”孙大更、王荣柱、米彦功、吕凤鸣、谢进龙、糜焕文、王炳奎、初元福、徐世忠、柳会全、崔汉臣、吴东云等,有的曾出席总后勤部“学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还涌现出被誉为“五台山下雷锋排”荣立集体一等功的总队司令部警通排,受军区后勤部表彰的“学硬骨头六连”先进集体二大队十一连。还有被北京军区授予“雷锋式干部”荣誉称号并荣立二等功的五连司务长朱大成,被誉为“编外医生”的二等功荣立者张文贵,“全军红旗车驾驶员标兵”汽车连军籍工王国友等。可以自豪地说,老部队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层出不穷,蜚声军内外。
当年,坐落在滹沱河畔天涯山麓的后字286部队,在驻地影响很大且比较久远。在原平至今一提起286,很多老同志不仅知晓,还能讲出一串串关于这个部队的故事。着实令人惊叹!1972年9月,依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从后字286部队成建制地调动二、四、六大队奔赴青海,组建成立后字289部队(青藏输油管线总队),担负建设一条全长1080公里,穿过昆仑山、唐古拉山、风火山等大山及通天河、昆仑河、拉萨河等108条河流,自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的输油管线的艰巨任务。广大官兵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拼死拼活施工,创造了在高寒、高缺氧地区石油管线铺设施工的诸多奇迹,用汗水和鲜血铸就了在全军响当当的“289精神”,并涌现出许多过硬的先进典型,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干部战士。可以说,289部队是我们286部队的传承和延伸,业绩和辉煌同样也是我们老部队的光荣和骄傲。如今,老部队虽已撤销43年了,但凡在这里当过兵的人,都以自己曾是286的兵感到自豪。显然,这就是已经融入生命、浸透血脉的军人情结和军旅情怀!
我们的老部队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啃硬骨头的工程部队,有着光荣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的精神。当年艰苦的环境,艰巨的任务,艰辛的工作,就像一块磨刀石,磨砺了部队,磨砺了官兵,也磨砺和打造出铁一般的精神。这就是逐步形成并展示独具特色的“286精神”,即:不忘军队本色,一心听党话,一心跟党走,坚定不移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服从命令听指挥,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不讲困难、不打折扣,执行上级决策和指示不走样的铁血忠诚精神;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流汗,特别能耐劳,特别能施工,有急难险重任务争着上,干起活来嗷嗷叫的勇猛顽强精神;不甘落后、不甘平庸,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争先创优,有红旗就扛,有第一就争的锐意进取精神;不讲个人得失,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无私无畏,甘愿付出,立足岗位默默奉献的自我牺牲精神;不谋小团体荣誉,但求部队整体光荣,上下一致,整体划一,比学赶帮,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精神。这闪耀光辉的“286精神”,是在部队艰苦创业的历程中孕育和创立,在部队组建、发展壮大直至撤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丰富和完善的。是286部队的历史贡献,是全体官兵共同奋斗的成果,是一笔不可小觑的财富。每个286人既是这精神的创造者和践行者,也是继承和发扬光大者。我们的老部队已经撤销多年了,但286精神永存,并在以286人为载体的传承、传播与弘扬之下,在神州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如今,我们怀念老部队,既包括怀想那个光荣的战斗集体,怀想当年的老首长、老战友,怀想曾经生活过的老营院、老营房,同时还包括怀想那自己参与创建和锻造的“286精神”。愿这光辉的“286精神”永存! (照片提供:刘钰田)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武秀清,军旅诗人,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原籍河北省交河县(现为泊头市)。曾是一名公社电影放映员,1977年1月踏入驻地山西原平的工程兵建筑某总队,曾在机械连当战士、四大队报道员,因“能写点儿东西”入伍两年多提干,到团政治处宣传股任新闻干事,后在军区后勤五分部、八分部、军区生产管理部、天津企业局、军区政治部机关任职。虽是一名军人,却以“爬格子”见长,曾有千余篇新闻报道及文学作品见诸报刊,并有20余篇获奖,参与编写书籍6本。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4次荣立三等功,被北京军区表彰为先进新闻工作者,多次被总后《后勤》杂志、军区《战友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近年来,他笔耕不辍,倾注心血主编了《一朝入军营一生军旅情》老部队战友诗文集、影像集,另有百余篇诗歌、散文等作品在报刊或网络文学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