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远眺。摄影/陈建伟
简单地讲,地球上的森林可以分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三大类型,亦或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四大类型。这些森林类型根据气候因素的不同,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但因水热组合的差异,不同区域的森林又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根据群落的优势种或乔木层的特征种,专业的工作者已经鉴别了200多种不同的森林类型(构成)。所以,要依据中国森林的特点,恰如其分地概括中国有多少种森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过去,人们常用森林区划对森林加以分类。林业生产具有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分布不均及种类繁多等特点。在广大的地域内,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各有差异,为了方便经营管理,人们根据森林资源的特点及环境因子的不同对森林资源进行区划。森林区划反映人们对一个国家森林资源的基础性和指导性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之前,各个不同时期的专家学者就提出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森林区划方案。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和农林业区划工作。1950年吴中伦先生提出《中国的森林分区—兼论松属的自然分布》以来,中国科学院、林业部、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侯学煜先生等都公布过相关的区划,但由于受当时条件限制、掌握的资料有限和认识的角度不同,这些区划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有的是以林业区划、大农业区划的方式进行,强调森林生产木材的功能;有的是从植被的角度考虑,与植物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向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关;还有的侧重考虑树木、树种及土壤的关系,与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有关……这些区划为所在时代的林业发展、森林保护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后来的区划工作探索了路子,奠定了基础。1997年,林业部主持编写了《中国森林》,其目的是“为中国能有一个统一的森林分区……提出一个森林分区的依据和准则和以此建立的森林分区”。此书中提出了中国森林的九大地区、44个森林区和宜林区,还有4个属于青藏高原地区的非森林区。当时认为第九区的青藏高原地区无森林,因此,统称为“森林八大区”。2005年,雷加富先生主编的《中国森林资源》,在沿用1997年《中国森林》分区的基础上,补充说第九区青藏高原是有森林的,改称“森林九大区”。2010年,《中国林业发展区划》出版,该“区划的对象是林地、湿地、荒漠化或沙化土地,林木资源以及附属的野生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区划的主要目的是摸清不同区域林业发展条件,明确不同区域林业发展方向和主导功能,统筹谋划林业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生产力布局”。这个区划对当时林业转型(扩展到林地、湿地、荒漠化、林木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全国林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战略性和指导性作用。但这仍是林业区划,不是纯粹的森林区划。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纯粹基于生态系统认识的中国森林自然地理区划或者中国森林生态区划。2010年以来,笔者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试图寻找一个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待森林的中国森林区划,但始终没有找到。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距今最近、真正从森林资源的角度进行中国森林区划的,应该还是2005年雷加富先生主编的《中国森林资源》(也可以追溯为1997年的森林分区)。在探讨森林资源方面,我们一直在使用这个区划,但当我们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角度来看中国森林时,就会发现这个区划仍然略有遗憾:一方面,当时对森林资源的认识还有待补充,尽管在2005年出版的《中国森林资源》中已修正提出在青藏高寒区“有森林”,但也没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更没有热带雨林。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森林分区的原则主要是“考虑林业管理和经营的特点”,而现在生态文明社会对森林的视角已经转变为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修复。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体现在森林的物种组成、森林结构、内部联系、生态过程及生态功能的多样性,各种森林类型以其内部不同且多样的植物、动物通过复杂的相互联系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另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地球生物圈与人类共同构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因此还应该考虑森林与人类的关系。中国第一个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进行森林区划的,是孙鸿烈先生2005年主编的《中国生态系统》,此书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列为一个纲,纲下分出10个生态系统目。但遗憾的是,这个森林区划没有落在山头地块,没有区划图,十大分目中,亚热带占有5目、热带有2目,这些目中很多类型的分布交错存在。如果从2005年雷加富先生主编的《中国森林资源》和孙鸿烈先生主编的《中国生态系统》算起,中国森林资源的区划出台至今已有17年了。这17年里,中国林业的形势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从采伐营林并举到全面停伐,再到森林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巨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可惜的是,至今还没有新时代的森林区划出台。现实呼唤新时代的中国森林区划,一个崭新的、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的新区划。迄今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9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2次全国野生动物调查和2次全国野生植物调查、4次全国大熊猫资源调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源数据和资料。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成果,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基础上出台新的森林区划,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森林,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点和出发点。附录:中国森林区划的历程回顾
经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新中国成立以前就有不少先驱者做过中国森林区划方面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各不同方面及不同专家又前赴后继做了很多工作,足以说明区划对于一个国家森林管理及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因为篇幅有限,下面只将这些工作简单罗列出来(也不一定全),具体的区划方案不一一展开累述。
早在1931年,就有奥地利植物学家提出过将中国(含朝鲜半岛、日本及缅甸部分)划分为9个植物地理区,后来中国学者邹树文、钱崇澍、周映昌等,也曾作过多种自然地理区划和土壤区划等。总之,当时的林学家和自然地理学家根据他们所掌握的资料并参考国际上有关文献,做出各种森林分区和地理分区,因限于资料,所拟订的区划方案比较笼统和简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和农林业区划工作。1950年,吴中伦提出《中国森林分区,特别参考松属自然分布》把全国划分为18个区,其中有4个为非林区。1954年,中国科学院曾经组织全国自然区划工作,编写了《中国自然区划草案》(1956年,科学出版社)。1954年林业部组织编写《中国林业区划草案》。全国共分18个区。这个区划方案与吴中伦(1950年)的《中国森林分区》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区的命名上标明了主要林种名称。1978年以后,科技工作得到迅速发展。1979年成立了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0多年来出版了许多重要林业著作,在这些著作中都设有森林分区专章。1980年,《中国植被》出版。该书把全国划分为8个区域。其中5个标名为林区。1981年出版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农业出版社,1981)把全国划分为10个1级区。同年出版的《中国山地森林》(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年)把全国划分8个大林区。1983年,《中国树木志》(中国林业出版社)第一卷出版,卷首提出中国主要树种区划,把全国划分为10个区。同年出版《国外树种引种概论》(科学出版社,1983)。书中根据树种引种的实际效果和需要,全国划分为10个区。1986年,《中国森林土壤》(科学出版社)中将中国森林植被划分为8个区。1987年,林业部林业区划办公室《中国林业区划》(中国林业出版社)提出的全国林业区划为:1988年,侯学煜提出在中国植被区划研究中,把森林地区划分为7个森林区。1997年,林业部主持编写了《中国森林》(中国林业出版社),提出了中国森林的9大“地区”,44个森林“区”和宜林“区”,还有4个属于青藏高原地区的非森林“区”。9大地区分别如下:一、东北温带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地区(简称东北地区)二、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及油松侧柏林地区(简称华北地区)三、 华东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马尾松杉木竹林地区(简称华东中南地区)四、云贵高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云南松林地区(简称云贵高原地区)七、内蒙古东部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简称内蒙古东部地区)八、蒙新荒漠半荒漠及山地针叶林地区(简称蒙新地区)九、青藏高原草原草甸及寒漠地区(简称青藏高原地区)当时认为第九区青藏高原地区无森林,因此,往往就称“森林八大区”。2005年,雷加富主编的《中国森林资源》(中国林业出版社),补充说青藏高原是有森林的,延用的是1997年《中国森林》的分区,改称“森林九大区”。2005年,孙鸿烈主编的《中国生态系统》(科学出版社)书中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列为一个纲,纲下分出10个生态系统目,各生态系统目的下级单位为属和亚属、丛和亚丛。生态系统属及亚属是指同一气候带内生产者关键种或优势种在分类学上的属相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丛及亚丛是指同一气候带内关键种或优势种相同的生态系统。10个生态系统目分别如下:2011年,《中国林业发展区划》(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区划的主要目的是摸清不同区域林业发展条件,明确不同区域林业发展方向和主导功能,统筹谋划林业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生产力布局。可以看出,这个中国林业发展区划,林业生产力的布局是基础,也是目的。
更多详情请关注本系列其他文章和《森林与人类》杂志2022年第8期。购买杂志请点击阅读原文至杂志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