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火山地貌为基础形成的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摄影/李月安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有一个全球罕见的火山口湖群。这些低平的火山口是古地质年代火山熔岩上涌遇到地下水系急剧气化喷发形成的,学术上称为“玛珥湖”,当地居民则称为“龙湾”。区内7处火山口湖形似北斗七星,分布在方圆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被誉为“中国空间密度最大的火山口湖群”和“世界最典型的玛珥湖群”。三角龙湾 摄影/李月安大龙湾 摄影/李月安东龙湾 摄影/李月安
旱龙湾 摄影/李月安
1991年,老一代龙湾人创建了吉林龙湾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迄今恰好20周年。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061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678公顷、缓冲区面积5016公顷、实验区面积4367公顷。保护区自然环境特点突出,生态系统保存完整,高密度的玛珥湖群、完整的火山口湖向湿地的演替过程、典型的温带森林泥炭沼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龙湾成为我国湿地类自然保护区的典型代表。火山锥 摄影/李月安
龙湾保护区属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火山地貌为基础形成的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火山地貌为特色的湿地类型丰富,其中火山口湖湿地群是世界上空间分布密度最大的火山口湖群。湿地系统周边有保存较好的典型温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的水源涵养和径流调节功能,维护周边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也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有紫貂、梅花鹿、中华秋沙鸭、马鹿、黑熊、东北红豆杉、红松、紫椴、水曲柳等。保护区内火山地貌景观奇特、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景 摄影/李月安紫貂 摄影/李月安
狍子 摄影/李月安
长尾林鸮 摄影/李月安
凤头鸊鷉 摄影/李月安
雕鸮 摄影/李月安
绿头鸭 摄影/李月安
龙湾地区发育有典型的中国华北地台型建造,地层出露完整,是东北地区为数不多的研究台型建造的典型区域。特别是广泛发育的新生代玄武岩,形成不同类型的火山锥体、火山口湖,有164座具有特殊研究意义的火山地貌景观,为研究本区和中国东部第四纪火山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实地资料和得天独厚的场所。吊水壶瀑布 摄影/李月安龙岗山主脉呈东北向贯穿全区。地势上东南高、西北低。东南端的鸡冠山海拔1233.3米,为全区最高处,西北与西南两端海拔较低,最低处海拔449米,位于西南端后河村,全区平均海拔在500—l000米。地貌形态表现为熔岩谷地,其上常发育小型河流,河水流速缓慢,迂回弯曲,谷地宽阔,河漫滩低地沼泽广布,堆积有泥炭。沼泽湿地 摄影/李月安
火山地貌发育,自晚第二纪以来共发生过5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火山喷发作用。典型的火山锥体有金龙顶子、小金龙顶子、大椅山等。火山口多为低平火山口,主要是由于上升的岩浆接触到近地表水体发生爆炸形成的,主要由玄武岩及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组成,火山口外坡缓而内坡陡,倾角10度至30度。山间谷地被大量第四纪玄武岩所充填、覆盖,尤其是西南部的后河一带,形成较为深厚的玄武岩基底。表面由于长期风化作用,形成大量玄武岩块,俗称跳石塘。总体地势较为平坦,局部地方出现洼地,形成小型湖泡,为湿地发育创造了条件。吊水壶瀑布 摄影/郑立波
火山地貌 摄影/李月安
龙湾保护区拥有极其独特的以火山地貌为基础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火山群喷期多,旋回多,造型多,致使火山地貌类型复杂。其中火山口湖数量众多,保护区内有东龙湾、南龙湾、三角龙湾、大龙湾、小龙湾、二龙湾等六个火山口湖,空间分布密度在我国占首位,在世界上也是空间分布密度最大的火山口湖群。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火山口湖群湿地,构成独特的湿地景观。三角龙湾 摄影/李忠辉
从成因看,龙湾湿地类型较多,既有现代火山口湖湖泊湿地,也有火山口湖经过漫长岁月的沼泽化过程,演化成的草丛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和藓类沼泽,还有玄武岩熔岩谷地、熔岩台地及其上各种洼地,以及山间河谷滩地,地表常年过湿形成的森林沼泽。这些湿地在中国湿地资源中非常独特,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在全国也具有典型性。保护区湿地形成的地质时间较长,有的经过数百年、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演化发育而成。随着沼泽湿地的形成与发展,堆积了很厚的泥炭层。金川大甸子沼泽泥炭层厚度一般为6—7米,最厚为8.53米,据C 14 测年法,该沼泽形成于距今6020±85年,是由火山口湖经过不断的沼泽化过程形成的。后河孤山大甸子沼泽的泥炭层厚度为7.5米,据C 14 测定,该沼泽形成于距今9460±140年。这些泥炭沼泽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植被的演变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森林沼泽湿地 摄影/李月安
龙湾以得天独厚的地质地貌和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物种,构建了火山生态系统动植物基因库,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列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区内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即东北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3种,分别为红松、水曲柳、黄檗、紫椴、兴安杜鹃、软枣猕猴桃、浮叶慈姑、冰沼草、平贝母、大花杓兰、野大豆、人参、天麻,其中的人参、水曲柳、黄檗、红松等为第三纪孑遗种。针阔混交林 摄影/李月安
东北红豆杉 摄影/李月安
红松 摄影/李月安
龙湾保护区分布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种:紫貂、梅花鹿和中华秋沙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细鳞鲑、鸳鸯、苍鹰、雀鹰、松雀鹰、灰脸鵟鹰、白尾鹞、普通鵟、大鵟、毛脚鵟、燕隼、红隼、红脚隼、花尾榛鸡、红角鸮、领角鸮、长耳鸮、雕鸮、长尾林鸮、黑熊、水獭、豹猫、猞猁、马鹿等43种。这里还分布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易危物种黑熊,近危物种黑斑侧褶蛙、白腰草鹬、水獭、马铁菊头蝠;《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物种马鹿、梅花鹿、紫貂,渐危物种中国林蛙和东北小鲵、鸳鸯、黑熊、水獭、豹猫和猞猁,稀有物种灰脸鵟鹰。中华秋沙鸭是保护区成立后新发现物种。松雀鹰 摄影/李月安
黄喉貂 供图/李月安
中国林蛙 摄影/李月安
龙湾保护区重视资源本底调查。保护区管理局2003年、2011年联合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分两次开展龙湾资源本底调查,摸清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生态本底和动态变化。2022年,联合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展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监测工作。编制实施了两期《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保护区冬景 摄影/李月安
保护区加强生态修复。建立龙湾保护区珍稀树种培育基地,主要培育品种包括红豆杉、抗寒红枫、海棠类、枫叶类、紫叶稠李、耐寒月季等,为生态修复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采取重点区域林地封围、废弃林道造林封堵等多种封育措施,确保森林资源休养生息。开展湿地植物培育、火山遗迹保护、基础绿化美化等,生态修复面积966公顷,栽植各类生态恢复和景观绿化苗木53万株。早春,猪牙花盛开 摄影/李月安
20年来,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建区时的93.26%上升到现在的94.61%;森林蓄积量由建区时的132.46万立方米上升到现在的184.97万立方米。区内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19科413属790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种。另外,珍稀树种繁育基地培育苗木东北红豆杉、红松、紫椴、黄檗、胡桃楸等。区内共有陆生野生动物241种,隶属于4纲28目72科,其中两栖纲11种、爬行纲11种、鸟纲172种和哺乳纲4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3种。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有明显增加,中华秋沙鸭、紫貂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经常出现,保护区社会功能充分体现。20年来,吉林龙湾保护区获得众多全国性、全球性荣誉,如“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林草科普教育基地”“中国自然教育基地”等。2022年,保护区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生态保护地绿色名录”,被誉为“世界自然保护地管理典范”。
本文选自《森林与人类》杂志2023年第4期。购买杂志请点击阅读原文直通杂志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