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巧妙统筹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科技   2024-11-01 08:01   北京  
浪静风恬  摄影/李斌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省因此而得名。但青海湖的名气,绝不止于“大”——青海湖是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我国西北部大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保障东部农业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是高原生物基因库、国际候鸟迁徙通道重要节点,是我国内流区完整水循环水生态过程的典型区域,在全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极具国家代表性。

踏着夕阳回家  摄影/刘祥
2022年4月,国家林草局同意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青海湖国家公园核心价值集中体现在融山水林田湖草沙于一体、人与高原生灵和谐共生的大美胜境。
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2023年,青海湖年平均水位3196.6米,湖面面积4622平方公里。青海湖流域从高山冰川、积雪、河流到高原湖泊的水文过程独立完整,是我国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内陆湖盆地。流域超过90%的湿地生态系统纳入国家公园范围中,涵盖了湖泊水面以及主要补给河流、水源涵养区和源头等区域,占国家公园总面积超过45%,是维系流域复合生态系统平衡的纽带和载体,在流域重要生态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这些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青海湖裸鲤等特有水生生物,为水鸟提供了良好生境,东亚、中亚两条国际候鸟迁徙路线在此交会,是国际迁徙候鸟保护的关键区、国际重要湿地。

二郎剑半岛  摄影/李斌
圣湖星辰  摄影/席元海
构成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水体

青海湖是全国“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属于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作为青藏高原东北部最重要的水汽源,青海湖具有控制柴达木盆地荒漠化向东蔓延、保护湟水流域农业区及祁连山东部区域的重要功能,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维护青藏高原乃至大西北地区生态平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青海湖还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敏感器和调节器、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在青藏高原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大湖南岸  摄影/李斌
高原寒旱区珍稀特有物种的重要栖息地

青海湖地处古北界、东洋界、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分布区的交汇处,特有种集中分布于此,是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记录有野生维管植物71科288属737种,包括羽叶点地梅、三蕊草、唐古红景天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种;野生脊椎动物28目73科170属340种,包括黑鹳、大天鹅、普氏原羚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1种。青海湖约30%的植物、50%的陆生野生动物是青藏高原特有种,是青海湖裸鲤和普氏原羚的世界唯一分布区。青海湖是不可替代的全球高原特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普氏原羚  摄影/薛洲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泊

青海湖流域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游牧文化与藏区独特的宗教文化共同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基底,传承着朴素的生态保护理念。青海湖特殊的演化过程孕育了世界级的地质遗迹和自然景观,碧波荡漾、鱼鸟翔集,雪山圣湖、沙漠草原、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是大美青海乃至青藏高原自然、人文、和谐之美的集中体现,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明珠”,是美丽中国的一张国际名片。近年来,青海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呈现出新局面。

黑颈鹤  摄影/焦生福
国家公园建设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

在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历程中,生态为纲是贯穿始终的理念。因此在范围分区的划分当中,青海湖湖体、河流、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都被纳入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范围。青海湖还在环湖地区规划30处生态游憩点、10个码头,预留航道,策划建设青海湖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基地,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留足空间。

为了确保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有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作支撑,青海湖景区管理局搭建了“1+10+X”的规划体系,即1个总体规划、10个专项规划和X个政策保障体系,并广泛听取院士专家意见建议,实地调查选址,开展总体规划修编和第一批5个专项规划编制等工作。

青海湖与油菜花田  摄影/李斌
无论是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还是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都是根基。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启动青海湖地质构造、青海湖裸鲤合理蕴藏量、普氏原羚承载量、青海湖和入湖水质标准等重点课题研究,全面排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风险隐患并研究应对措施。推进项目建设,实施湿地保护、刚毛藻治理、普氏原羚栖息地保护、重点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修复等项目,开展“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网络感知平台建设,推动青海湖生态持续向好。

青海湖地跨两州三县,初步规划的国家公园范围内有近8万人口。作为青海省的“旅游名片”,青海湖是游客踏上青藏高原必须要打卡的目的地之一,发展旅游也成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提高收入的重要来源,统筹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自然而然成为青海湖的时代问卷。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编制青海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空间布局、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等专项规划,制定生态旅游正负面清单。编制特许经营研究报告、管理办法、产业规划和试点方案。坚持监管服务并重,规划建立联农带农、生态补偿、“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员等机制,确保环湖群众享受生态红利。2023年至今在环湖地区布局的12个生态观景点,已经带动周边百姓实现了旅游收入的大幅增长。

为了提升青海湖国家公园候选区的综合管理能力,这个“答卷”上还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体制改革。创建期间,设立了青海湖综合行政执法协调督导局和3个管理分局,成立环湖6个保护站,实行局地干部交叉任职,构建“管理局—管理分局—保护站”三级管理体系。建立管理局与州政府、管理分局与县政府、保护站与所在乡镇融合工作机制,与省公检法和州政府建立行刑一体及公益诉讼衔接、与县政府建立执法协作和执法协调督导等工作机制。整合行政执法力量,成立环湖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派驻开展综合行政执法。局地落实网格化检查督导责任制,建立“发现问题—反馈问题—结果反馈”闭环管理机制。制定实施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巡护监测工作方案和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常态化开展巡护监测和环境综合整治等行动,不断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仙女湾  摄影/李斌
在原真性、完整性保护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同时,青海湖国家公园候选区正在全力统筹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三者关系。我们期待,在美丽中国画卷上,青海湖,以国家公园的崭新形象焕发光彩。


本文摘编、整合自《森林与人类》杂志2024年第10期“国家公园发现之旅”专刊。了解更多请点击阅读原文。

 最新文章